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立宏:譯製片中的配音創作

李立宏:譯製片中的配音創作

作者李立宏老師

作者的話

中國的譯製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入了輝煌的黃金時代。那時候,譯製片和配音演員是耀眼的明星,「譯製片配音藝術」在國人心目中崇高而又神秘。可惜的是,不過短短20年,譯製片不僅走出了輝煌,而且「一落千丈」,人們對譯製片的態度發生了驟變。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譯製片走到如此境地?身為譯製片配音隊伍中的一員,筆者試圖通過本文的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使人們更加理性地認識譯製片,以期進一步推動配音創作在譯製片中的健康發展

什麼是配音?

電影配音,是電影后期製作流程中的一項工藝,人物語言配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中後面提到的配音,就是指為了某種需要,演員運用自己在有聲語言方面的專長,為電影中的各種角色錄配上合乎要求的聲音和語言。

配音不僅是電影製作的一個工種,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是藝術創作。筆者認為,配音就是有聲語言(聲音和言語)的表演藝術創作。表演藝術是要塑造鮮明、生動的形象,言語動作的處理與表現力是揭示角色內心世界、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配音演員既要掌握化身為角色的心理技術,也要掌握表現角色形象和行動的手段和技巧,包括聲音、言語以及各種技能。

什麼是譯製片?

譯製片,是指將引進的其他語種國家的電影中的語言翻譯成本國語言後重新配音,再複製加工的影片。譯製片稱不上是電影藝術的一個片種,它只是對已完成影片進行的一種藝術再現的加工複製。但是,因為有了譯製片這種媒介形式,才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多層次、多角度的對照與交流,也使大眾有了一個見識、理解和領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風俗風情、自然文化面貌的渠道,而且這是一種傳播範圍廣、受眾群體大、並易於接受的藝術渠道。亞洲的中國、日本、泰國,歐洲的德國、法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都有譯製片在影院上映,它早已成為本土觀眾的一種觀賞需要。

中國的譯製片起步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隨著時代發展與變革,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譯製片在中國經歷了一個鼎盛、輝煌的時期。在此期間,譯製片工作者製作出併流傳下來大批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它們成了許許多多的人必到影院觀看、甚至反覆觀賞的影片。影片中的對白、音樂,人們耳熟能詳,就連電台播放的譯製片錄音剪輯,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這些譯製片使觀眾獲得了視(原片)、聽(譯制配音)的雙重享受。

有人曾說過:中國譯製片的配音藝術,是電影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只有在中國才能感受到它的馥郁和芳華;中國的配音藝術家們創造了一個個奇蹟,他們高超的技藝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不僅折服了國人,也令不少外國的電影人為之驚嘆。以筆者自己為例,我的青春成長期正值譯製片的鼎盛時期,我和很多夥伴都著魔於它的魅力。在我的成長道路中,它對我的生活態度和職業選擇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且成為我一生矢志不渝的藝術追求。

令人惋惜的是,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太過短暫。令人悲嘆的是,而今在多數國人眼中,譯製片似乎已成「雞肋」,人們投向它越來越多的是鄙夷、厭惡或是茫然的目光。偌大的落差讓心系譯製片前途的人心驚!筆者身為譯製片配音隊伍中的一員,深感保護好它的責任重大,哪怕這是一門像過去「捏泥人」一樣的手藝,也應該將它好好繼承和保留下來。即使將來有一天它真會淡出人們的生活,但留在歷史和人們記憶中的,也應該是美好的一塊瑰寶!

譯製片興衰的根本原因

面對時下中國的譯製片,無論好惡,只有情緒的發泄,徒勞無益。我們要以冷靜清醒的頭腦、科學負責的態度進行反思,做認真的分析和研究。

有一種意見認為:當年譯製片的輝煌是因為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國門剛剛打開,人們對外面的一切充滿了好奇,而譯製片經歷長期禁錮之後恰逢良機,成為一種很好的滿足好奇的方式,自然被人們喜愛和追捧。可是現今時代卻不同,人們的生活、知識水平都較從前有顯著改觀;而且伴隨信息、網路時代的到來,獲得各種信息與滿足的渠道和手段不勝其繁。這就使得人們對譯製片的需要大大減少,因而它被冷落、被疏遠。這確是譯製片發展受到衝擊很重要的原因,但只是重要的外因,不是根本原因。

另有一種意見以為:由於社會發展進入商品經濟時期,受利益牽制,各種精神文化事物普遍受到嚴重干擾。在「向錢看」、「被物質牽著鼻子走」的年代,譯製片也沒能倖免,出現了粗製濫造的作品,從而致使人們對它產生抵觸、厭惡和逆反。這種看法雖然反映出了影響譯製片正常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並沒有剖析譯製片是被什麼人且被如何「粗製濫造」的。所以,這種認識仍沒能指出導致譯製片滑落的根本原因。

以上兩種意見,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指出了現今人們對譯製片態度發生轉變的原因,有一定的代表性,卻都不夠全面。前一種提到的「需要減少現象「,只涉及「信息獲取」的需要,卻忽略了「藝術享受」的需要。當年譯製片被人們喜愛是因為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這兩種需要,而今譯製片的失落恰恰是因為人們的這兩種需要都沒能得到滿足。後一種提到的「粗製濫造現象」,指出了核心現象,卻沒有深挖核心原因。輝煌時期的譯製片製作隊伍,特別是配音演員們,大家兢兢業業、精益求精,且具備鮮明的聲音及語言創作個性。而眼下的譯製片配音隊伍的整體素質構成與當年絕不可同日而語。

綜合這兩種意見,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譯製片喜愛與否,主要源於譯製片配音創作的優劣,很顯然,配音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對譯製片的接受程度;而配音質量的高下,取決於配音演員的情況——他們的創作意識、創作態度、創作方法、創作能力等等。在筆者看來,導致譯製片如此境地的核心原因或者說「罪魁禍首」,首先是譯製片配音創作環節出現了問題。譯製片配音漸漸背離了創作原則和創作規律。第二,譯製片配音沒有研究和適應電影技術發展所促使的創作觀念的更新以及它所服務和賴以生存的觀眾需求上的變化;第三,就是譯製片配音隊伍不健康、不純正,更談不上精良。時下的隊伍成員的素質、能力參差不齊,對創作標準缺乏基本的共識,也缺少專業的、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所有這些,使得譯製片配音創作、譯製片製作整體滑坡和惡性循環。

配音創作是譯製片功能發揮的推動力

譯製片的基本功能就是展示和推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類型的電影。它的核心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還原電影的內涵和本來面貌。其實,電影的譯制與電影本性存在著天然的矛盾,因為譯制的具體手段就是將原來電影中的主要聲音——角色的言語替換掉之後再複製還原,這就產生了形象與聲音是否統一的問題。從事電影譯制工作的人,應想盡一切辦法最大限度地遵循電影的藝術規律,儘可能地減少對影片及影片中形象的破壞。配音藝術家畢克老師曾經說過:「實際上,配音是破壞原聲電影的,因為你畢竟要用一種語言解釋另外一種語言,不管多少終究會損壞原意的……上譯的配音演員兢兢業業,對配每部片子每個角色都是極其認真,生怕會破壞修改掉任何原聲電影的內涵,使觀眾對電影產生誤解。因此戰戰兢兢、儘可能地用漢語普通話來還原電影,希望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不是認為這是中國人在說話,而是真正的外國人在說話!」

既然譯制配音會使電影中的聲音受到破壞,那麼替換語言的任務由字幕來完成它豈不更好?那樣就不會破壞電影原聲了,電影中形象與聲音不統一的問題就不會出現。其實不然,運用字幕的確是譯制電影的方式之一,但並不是最好的方式。電影是聲畫藝術,聽不懂外語的觀眾在觀賞外國影片時,一邊看畫面,一邊看字幕,會極大地干擾和破壞對電影整體的接受。而且字幕的翻譯受銀幕和觀影習慣的限制,為求簡煉,翻譯過來的只是語言的核心內容,失去了很多語言的色彩、味道和細節。這會使觀眾對電影的認識和理解受到一定的局限,很多精彩的對白是不可能用字幕表現的。相比之下,配音的譯製片在創作還原空間和主動性上應該更有利,問題的關鍵是配音創作如何做到準確表達和再現。

為了更好地完成譯製片的任務,更好地發揮譯制影片的功能,必須認真嚴謹地對待配音創作。既要仔細研究、揣摩和領會影片的實質和意圖、影片中人物形象以及演員的表演,又要充分調動配音演員在創作過程中的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演員的所有智慧和能力,通過內心的想像與體驗,使聲音和言語行為的表現最好地符合原聲電影。這樣的創作才是配音藝術創作,是藝術的再創造。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譯製片才能做好展示、推介,並最終實現交流的作用,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譯製片才可能實現和發揮它的另一個功能,即讓觀眾獲得藝術享受。

譯製片中配音創作的實踐體會

筆者曾在自己一篇題為《配音——有聲藝術語言的表演創作》的文章中提到:譯製片配音主要是角色的配音,它是用聲音和言語行為再現、還原電影中角色的聽覺形象,並使之與電影中角色的視覺形象達到統一的過程。隨著創作實踐的積累,筆者對於這一點的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越來越清晰與明確。它的含義就是:配音演員有效地運用掌握聲音和言語的技能與方法,並枳極調動自身的一切有利條件,塑造還原符合原片的鮮明的藝術形象。換而言之,做一名合格的配音演員應該具備「駕馭有聲語言」和「塑造鮮明形象」兩種基本能力。

「駕馭有聲語言」,是指對聲音和語言動作的控制,不外乎氣息、發生、吐詞的標準以及各種變化和有機地使語言動作準確傳達思想感情。這是有聲語言的基本功,任何人都需要長期不懈的科學訓練與實踐磨練,絕非一時之功。關於聲音和語言基本功,筆者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無論練習或實踐,無論簡單與複雜,都要始終提醒和要求自己,自如地運用自己的聲音做到聲形合一,心口合一。經過努力,終有一天達到隨心所欲,為創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塑造鮮明形象」是創作的目標,是演員進行表演創作的目的和任務。配音創作當然亦如是。演員與角色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如何認識和調整這種距離正是演員創作過程要解決的。演員創造角色既不能脫離自身,又不能偏離劇本,要克服與劇作形象之間的矛盾,從自我出發化身為角色。配音演員面對的角色是有形的,是被演員塑造出來的具象的角色。他與角色之間的距離既直觀又有間隔。在自己與角色之間似乎還有一個形象,如何認識和處理這個問題,很好地達到「三合為一」,是配音演員進行創作要適皮和解決的問題。

通過創作使角色性格鮮明、個性突出,這是所有表演創作的最高目標。配音演員要完成的是性格鮮明、個性突出的聲音形象。一方面,要捕捉和體驗銀幕上角色的一切行為,並找到行為的具體依據,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地不斷揣摩和適應。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次喘息都不盲目,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就是要嘗試找到與心理活動相協調的、與身體反應相適應的最恰當、最準確的聲音和言語形式。既要在身心上有體驗,又必須在聲音和語言外形上有所體現。正如「上譯廠」老廠長敘一先生所說的,配音創作要針對原片形象「窮追不捨,亦步亦趨」。

現今的譯製片配音創作從現象上來看,有類型化的趨勢。每個配音演員自身所具備的聲音語言條件和能力以及創作出來的聲音語言形象都不夠鮮明,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差別模糊。一是演員挖掘角色性格不夠深入、不夠具體,形象在演員內心線條太粗甚至概念化二是演員在言語表現上不細緻,分寸感、層次感不強,憑著沒有落實的猜測想當然。以這樣的創作態度和方式完成的所謂「譯製片」當然是粗製濫造,怎麼可能讓觀眾接受呢?

還有一些配音群體和人員(包括譯制導演和配音演員)認為,把人物語言的內容交代清楚就可以傳達作品與形象的實質,因為忽略了許多聲音、言語的細節表現所能帶給人的感受,致使配音完成的譯製片大失原片味道和水準。隨著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現代人越來越關注細節,特別是對於藝術創作。一個不能令人信服的細節往往就使人失去了對整部作品的興趣。由於電影技術的不斷完善,電影藝術通過技術手段再現和塑造「逼真」形象的特性越來越凸顯,它幾乎能夠把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景象極度真實地表現出來,甚至達到了超越現實的極端「逼真」。這也就使得電影藝術在創作上追求更細膩、更鮮活,更忠實於生活原態,而且藉此來傳達意念、思想和情感。顯然,前面說到的那種創作觀念和方法就不能適應和完成新技術、新意識下的譯製片創作,也不能滿足新一代觀眾的觀影需求。

生活化和典型化是電影創作的特徵。回想那些經典的譯制影片,在配音創作上不僅具備這兩個特徵,而且都是這兩者的完美結合,是生活的真實與藝術創造的至臻表現。相比之下,現在的配音創作既沒有很好地堅持遵循電影創作規律,又沒有緊隨時代的發展,沒有適應和滿足新的創作和新的觀眾的變化。

結語

毋庸置疑,配音創作與譯製片製作在當下電影藝術發展的潮流中仍然佔據著一席之地,它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闊的生存空間,這是與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社會發展狀況密不可分的。只要正確認識譯製片製作和配音創作,遵守創作規律,不斷提高譯製片製作水平,提高配音質量,提高製作團隊、配音隊伍的整體素質——文化藝術修養、業務水平能力,我們的這塊瑰寶必定會迎來自己的另一個輝煌時期!

中國播音主持藝術網

cnbyzc.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播音主持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不是主持人的他們 其實都是播音主持專業出身
全國最新新增備案播音與主持藝術本科專業高校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記者型主持人
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內涵要點
丁文山:頻道聲音的知與行

TAG:播音主持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