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無能為力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自身的努力,是大學興衰的關鍵。
但萬事總有例外,有時候,大學的前途完全不在大學自己的把握中。因為大學的力量是弱小的,特別是相對於強大的宗教力量、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大學是無能為力的。中世紀後期的教會控制歐洲的大學,經院哲學壟斷學術,當時代的精神人文主義來臨時,遭到教會和經院哲學的堅決排斥,結果歐洲各國的大學都脫離社會,大學因此哀鴻遍野。18世紀、19世紀的教會控制英格蘭的大學,大學的保守很大程度上來自佔據大學的宗教和國教會勢力,英格蘭大學的衰敗是誰都看得清楚的。
近代以後,國家的力量更加強大,當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伸向大學時,大學是無法抗拒的,大學的命運基本上就決定於政府那隻手。政府的手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大學的前程都由政府決定。政府的手太積極,大學不能自主辦學,學術的秩序極容易被打亂;政府的手太消極,大學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刺激,發展乏力,且容易脫離社會。
現代社會的大學大多數是政府的。美國有相當一部分大學是私立的,這類大學雖不直接受制於政府,但受制於董事會。美國的私立大學強烈地受私人創建者、資本家、董事會的影響,間接地聽命於政府。克拉克大學、天主教大學曾是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先驅,是美國大學聯合會(AAU)的創始成員,但很快曇花一現,其衰落的原因就在其背後的創建者。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大學控制不了的,這就是戰爭。戰爭往往打斷高等教育歷史的正常進程,對一所大學的影響有時是致命的。威廉瑪麗學院就是獨立戰爭中被打垮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的大學。最有名的恐怕還是戰爭對海德堡大學的摧殘。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傳統和最有魅力的大學之一,其浪漫氣質更讓人流連忘返,黑格爾在這裡沉思,舒曼在此漫步,雨果在這裡不能自拔,馬克·吐溫在這裡「浪跡」。但這所建於1368年的大學,在拿破崙戰爭中被關閉,此後再次崛起,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又中斷其發展,更可怕的是因為希特勒的影響,二戰後盟軍又關閉海德堡大學,1946年後,海德堡再也難以恢復歷史的榮光。
當然,大學無法控制的戰爭對大學發展的影響也不一定都是負面的。現代美國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才崛起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大學也正是通過戰爭從世界三流走向世界一流的。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MIT、加州理工大學等通過一戰和二戰成為世界頂尖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通過「冷戰」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大學的興衰不僅決定大學外部的力量,決定於大學自身,也決定於大學之間的關係和生態。大學是保守的,又是自私的,因此常常是反動的。
一所成功的大學常常要壓制其他大學的發展,扼殺其他大學的興起。英國長期只有2所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它們為了壟斷英國高等教育,竭力反對任何其他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建立,硬生生地壟斷英國600年。即使到19世紀,非國教的、世俗的、面向中產階級的、擁抱現代科技的倫敦大學要創立,還遭到牛橋的百般阻撓。巴黎大學也在17世紀反對耶穌會開辦大學和中學。其他國家的優勢大學其實也都在做同樣的事,只是有的陰謀,有的陽謀。
雖然壟斷和壓制會起到一時的效果,但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用的。英國的倫敦大學、紅磚大學蓬勃發展,法國耶穌會的「學校門庭若市,而以前的大學和學院則日漸冷落了」。如果大學自身落後於時代,那麼單靠壟斷和反對是維持不了其發展和興盛的,甚至連生存都不可能。
但從國家來說,從高等教育的整體利益來說,從人民的利益來說,高等教育必須破除壟斷,要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良性競爭的大學環境。大學是在競爭中成長的,一家獨大,或由政府過度保護或寵愛,這樣的大學是不可能長久興盛的。
競爭,會促使大學尋求新的生存策略和發展模式,從而開闢大學的新方向、新前途。
競爭,會激發大學的活力和整個系統的生機,使每個大學和整個系統都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書名:大學的興衰
作者:葉賦桂, 陳超群, 吳劍平,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58.00


※量身定做,7大女性理財建議
※10個偵探推理遊戲
※小小草木灰,防治皮膚病
※什麼是有效的有氧運動?該怎麼運動?
※離婚案件中如何處理子女撫養問題?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