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陶器匠阿貴
N李福生
在上世紀60 年代初,陶器曾是家家戶戶離不開的日常生活用器。陶器是指以黏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1000 多℃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人們使用的碗、盆、罐、缸等生活用品,很多都是陶窯燒制出來的。老街上有一家陶器店,專賣水缸、谷缸、水管、煙囪以及罐、碗、碟、花盆、香爐等各類陶器製品,每天那些陶瓷用品從店裡一直擺到店外,任憑顧客挑選,選購陶瓷者絡繹不絕。
為養家糊口 輟學回鄉下學燒陶
阿貴是鄰居大嬸家六個子女中唯一的男孩,排行老二,困難時期,經濟拮据,經常吃不飽飯。為了養家糊口,阿貴小學沒有畢業就輟學了,回家跟他鄉下的一個親戚學陶器燒制手藝。
網路配圖
那時,制陶方式一直沿襲古老而複雜的土陶製作工藝:先將窯土漿泡,經揉、和,使窯土有黏性和強度,再捏坯成型,經削、刮、刻後一一晾乾,接著製作簡單的花紋後上釉,最後裝進窯灶爐火燒制,散熱後出窯。土陶的選料、捏坯、印紋、上釉、燒制、晾乾等前後有十幾道工序,全部需要用手工完成。
土陶製品看似古樸、笨拙,但需要極其精細的功夫。
勤懇加悟性 技藝越來越高超
阿貴個頭不高,性格內向,不愛言談,每天他都勤勤懇懇地跟著師傅,用筆記錄、觀察窯變、感受火候與溫度的關聯……他學東西很認真,又有靈性和悟性,幾年工夫,很快就學成陶器燒制技術。
後來,阿貴又到德化、景德鎮等多地學習取經,技藝越來越高超,同時,又練就了用眼睛看火候代替溫度計的「絕活」,成了遠近聞名的制陶匠。仙游一家陶窯廠以較高的工資待遇,把阿貴聘去當上一名技術人員,由於手藝好,燒製成的各種陶器供不應求,不少地方陶器店的採購人員都來找他預訂陶器產品。阿貴成了這個陶窯廠的「搖錢樹」。
幾十年的老手藝 希望有人傳承發揚
上世紀80 年代後,陶器漸漸被塑料、金屬製品所取代,陶器已不再是容器市場里人們青睞的用品,是被時代淘汰的日常生活用器。陶器店開始漸漸變得冷清。生意不好,陶器廠也相繼關張了。很多陶器匠另選門道。可與陶器燒制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阿貴卻不願意改行,對於陶器燒窯手藝,阿貴有著特殊的感情。
網路配圖
從陶窯廠回來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他一直在自家的作坊里精心地燒制著產品,他拓寬了思路,開始做一些以前覺得浪費時間的小陶塑、小擺件等東西,一件小物件即使賣出去幾十元錢,對於阿貴來說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在阿貴看來,老手藝沒有丟下,一輩子的手藝還可以作為賺錢的途徑,重新創造價值。阿貴心中希望,即使這傳統的老手藝不是用來賺錢,也不能把這幾十年堅守的手藝丟了,應該有人將它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傳承不為別的,只為心裡那份沉甸甸的感情。
海峽都市報莆田新媒體團隊出品


※莆仙「做秋」講究多,溫情孝意闔家親
※剛剛,湄洲媽祖又去台灣了!
※書香 不倒的母親
※老街上的箍桶匠
TAG:海峽都市報新莆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