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由書友逍遙法外掃描製作)

又稱《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書於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書,文稿一篇。凡36行,計410字。原刻早佚,見宋《甲秀堂帖》本。此稿與《祭侄稿》、《爭座位帖》世稱「三稿」。

是書為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顏真卿被酷吏唐誣劾, 以蒲州刺史左遷饒州刺 史,途經洛陽時,倉促奠告於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與祭侄稿書法相同,一氣相通,而頓挫鬱勃似稍遜之。


延伸閱讀:

爭座位帖

又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書於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文稿。

此帖系顏真卿與尚書右僕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書信手稿。傳有七紙,約64行。信中直言指謫郭英乂在兩次隆重的集會上藐視禮儀,諂媚宦官魚朝恩,以致禮遇高於六部尚書之事,抬高宦官的座次。為此顏真卿引歷代及唐代成規抗爭之,寫下此長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魚朝恩在當時是一個大權在握、驕橫跋扈、朝野側目的人物,顏真卿的斥責打擊了他的囂張氣焰,所以世人稱此書稿為《爭座位帖》。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裡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樸實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餘年,讀之莫不令人肅然起敬。

米芾在《書史》中說:「《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於詞句間,本不著意於筆墨,卻寫得滿紙鬱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範本之列。蘇軾曾於北宋長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

此帖原為北宋長安安師文舊物,曾刻以傳世。後安氏兄弟析居家財,真跡一剖為二。其後又進入內府,不復外見。內府亦輾轉不知所終,遂世無見真跡者。原跡已佚。而安師文以真跡模勒刻石,其刻石今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方形豎刻,107.5×69.5厘米,分上下二截書,各36 行。 此刻石世稱「關中本」、「陝刻本」。因摹刻精妙且真跡失傳,好事者皆以該本為據輾轉翻刻,傳世摹勒翻刻計有12種之多。故傳世諸本以其最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傳,南宋拓本亦稀如星鳳。其中以國家圖書館館藏北宋帖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上海圖書館藏南宋拓本比較有名。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局部放大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上海圖書館藏南宋關中本

上海圖書館藏南宋關中本43行「出入王命」 之「出」字完好無損,當為南宋所拓。原被剪裱成小開本,後復原。末有清何紹基手書小字長篇詩跋。(上海圖書館)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本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本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啟功題跋之妙鑒齋宋拓藏本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啟功題跋之妙鑒齋宋拓藏本(資料由逍遙法外提供

釋文;十一月 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邢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謹奉寓書於右僕射定襄郡王郭公閣下,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謂不朽。抑又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極地。豈不以才為世出,功冠一時。挫思明跋扈之師,抗回紇無厭之請,故得身畫淩煙之閣,名藏太寶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則美矣,然而終之始難。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可不儆懼乎?書曰:爾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爾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能。以齊桓公之盛業,片言勤王,則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會,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國。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節未路之難也。從古至今,自我高祖太宗已來,未有行此而不理,廢此而不亂者也。前者菩提寺行香,僕射指麾宰相與兩省三省已下常參官並為一行坐,魚開府及僕射率諸軍將為一行坐,若一時從權,亦猶未可。何況積習更行之乎?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軍,破犬羊凶逆之眾,眾情欣喜,恨不頂而戴之。是用有興道之會,僕射又不悟前失。徑率意而指麾,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悅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寮之側目,亦何異清畫攫金之士哉?甚非謂也。君子愛人以禮,不竊見聞姑息。僕射得不深念之乎?真卿偶聞軍容之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況乎收東京有殄城之業,守陝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景仰,豈獨有分於僕射哉。加以利衰塗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毀加怒,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泊其志哉。且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長幼。故得彝倫敘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射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侍郎自為一行,九鄉三監對之,從古以然,未嘗參錯,至如節度軍將,各有本班卿監之班。將軍有將軍位,縱是開府特進,並是勛官,用蔭即有高卑,會燕合依倫敘,豈可裂冠毀冕,反易彜倫,貴者為卑所凌,尊者為賤所逼,一至於此,振古未聞。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朝廷列位,自有次敘,但以功績既高,恩澤莫二,出入王命,眾人不敢為此,不可令居本位,須別示有尊崇,只可於宰相師保座南,橫安一位,如御史台眾尊知難事御史,別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傅宣,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禮數。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輔國倚承恩澤,徑居左右僕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願僕射與軍容為直諒之友,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又一昨裴僕射誤欲令左右承勾嘗尚書,嘗時輒有訓對。僕射恃貴,張目見尤,介眾之中,不欲顯過。今者與道之會,還爾遂非,再謁八座尚書,欲令便向下座。州縣軍城之禮,亦恐未然。朝廷公宴之宜,不應若此。今既若此,僕射意只應以為尚書之與僕射。若州佐之與縣令乎?若以尚書同於縣令,則僕射見尚書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廳齊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階,六朝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尚書之事僕射禮數未敢有失。僕射之顧尚書,何乃欲同卑吏?又據宋書有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國家始升,別作二品。高自標緻,誠則尊崇,向下擠排,無乃傷甚況再於公堂,猲咄常伯,當為令公初到,不欲紛披,黽勉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紀綱,須共存立,遇爾隳壞,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電含怒,責轂彜倫之人,則僕射其將何辭以對。

附錄:震魂懾魄的行草書巨卷交響── 顏真卿《爭座位帖》評析(作者:崔學路)

歷代書法中。 最接近 「人心本田」、 「書為心跡」的行草書巨卷, 當首推唐代書法巨宗--顏真卿的行草書稿《爭座位帖》了。

顏真卿的行草書稿《爭座位帖》手稿久已不存. 幸歷代書家寶之。 爭相刊石傳世, 刻石竟十之有二, 為它帖所絕無。 遂使中國書壇有了標拔行草高度--直視人之本心、書寫意緒的不朽行草巨卷得以遺世顯彰, 此真天之幸也、書壇之幸也。

《爭座位帖》是顏真卿56歲時於唐廣德二年(764)十一月十四日寫給僕射郭英乂的直諍書稿。 魯公出於對朝廷紀綱的維護、對功臣秉義的佑護、對奸佞驕橫的摧折書寫此稿, 忠義之氣充之於心、賦之於文、形之於書, 全篇理正、詞嚴、文厲、書憤,洋洋千文, 如長水蹈海, 無可阻擋, 遂使歷代書家無不為之服膺傾倒。

尚意的「宋四家」之首蘇東坡最為推崇魯公書, 尊為書之極至。 傲嘯書壇的狂逸之士--米南宮於顏楷鄙為「惡札之祖」, 然於魯公《爭座位帖》、《祭侄文稿》且絕無微詞, 而盛讚之為「字字意相連屬飛動, 詭形異狀, 得於意外, 世顏行書第一書也」。宋代行草書能與唐室抗行的唯一一人--黃魯直更能直接道出「觀魯公其帖,奇偉秀拔, 奄有晉隋唐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褚、薛、徐 沈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肅然出於繩墨之外......蓋自二王后能書法之極者, 唯張長史與魯公二人」, 真謂至言也。

餘數十年來, 每扶此帖, 皆感魯公書寫此稿時確無意於書、而全為心境自然寓於書也。 真可謂「書無成法, 篇不定格, 章段跌宕, 構造天成」,是成我國行草書之「壯闊史詩, 巨制交響」。

一 序篇 理性的冥響

《爭座位帖》由首行「十一月」句始, 漸次展開至17行「言晚節末路之難也」, 為魯公書稿序篇。

首行書寫如心泉出峪, 汩汩流出, 平和中微顯銳氣。第二行書寫即錯落搖曳, 第三行已見起伏提按意緒, 為整段書寫面目立下堅勁品格。

此段四至十二行文字為魯公對郭英乂之陳述語。 寫得冷峻且漸含怒氣, 衝突隱現於理性述說之下, 文字亢昂, 鋪天渲染氣氛已濃, 陣陣滾雷之聲已由天際撲來振蕩耳鼓。魯公書至「吁是畏也, 然美則美矣而終之始難」句時, 內心激越之情而漸與理性陳述並行。十一行「故曰」二字書寫倔強沉實,為論爭打下了堅實有力的第一記響。而後一段論說則書寫得如行雲流水, 於鏗鏘的亢奮中增添了一段抒情慢板。 再後十三至十七行為魯公「列典陳理」階段, 自「書曰」起而後五行, 書寫之意綿密舒長, 呈雄辯天下、援引古今的賢睿氣度。 由此, 魯公書稿於「大節奏、強跺板、弩伸張」的強烈表現中擂響了第一樂章的驚天戰鼓, 為下一章節的綿密述說確立了「先聲奪人」的強悍引說。

魯公《爭座位帖》第一階段強悍的跺板、陣鼓擂響之後, 書稿出現了書家停頓下來的一段近乎死寂的間歇。

隨之, 魯公拂去按捺的寂靜, 再度高揚起自己心底本真的軒然大波。是文、是書急切地納入了爭辯的第二樂章。

二 切題 激憤的輕蔑

第二樂章自十八行「從古至今」句始, 字形聚斂, 看出魯公援筆將事件由遙逝而暝遠的時空中再度寫來的意緒, 字促神密, 表現出魯公嚴謹、了無停滯、自由揮運、一氣呵成的敘事本領。 此段用筆、結體、書意盡脫晉、隋清逸形跡, 而寫出了魯公「遒勁綿密」的自家面目。此段文字二次直指僕射郭英乂「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諂諛奸宦、辱沒忠臣、亂排座次之事實。至書「苟以取悅于軍容為心, 曾不顧百僚之側目, 亦何異清晝攫金之士哉」, 文詞激蕩, 書寫剔透, 直刺奸佞之心。特別是最後一句數字字形俱展, 頓顯開張激揚之心, 真而後千載人力不逮 — 而神韻亦不能再有之大真境地耳。爾後一行則多搖曳跳躑, 遂於剛猛質直中增加了活脫、自由意象。又至「真卿竊聞軍容......」句, 怒氣又添, 筆畫益發堅挺、字方意圓、闊大弩張, 隨即簇起全篇第二高潮。

魯公心中又鳴鼓陣, 迭瀾再起。意浩浩涌之於心、力汩汩而趨之於筆, 給人以摧心震撼。然由「清修梵行, 深入佛海」至「能汩其志哉」諸句, 則寫得一字一境地耳, 或正又斜、乍曲復直、跌宕詭奇, 構成了獨魯公而能陳的絕妙篇章。

然魯公不以此為止, 更於行間添加數句小字以意足, 平地間打破了以往行間均衡, 使疏朗的行間頓然增造了密度, 給大運作的旋律中陡添了緊密的「復調」。這些小字自由書寫如「累石鋪階、既正復斜、隨勢布形」,表現了魯公「平中見奇, 小中見大」的超凡本領。 加之「佛海」二字左邊加字的那筆長長回鉤曲線勾勒, 畫如「沉沙鐵戟」盤紆勃屈、倔強儘力地一揮, 「萬歲枯藤」之意由此一筆佔盡, 是知後人絕無再有偉力, 嘆為觀止。魯公這等大勾連, 大破壞, 大衝撞的著力一揮, 奠定了自他爾後不復再有的崇高地位。

《爭座位帖》本題確在中段三十至五十一行的據理力爭中得以凸現。文字內容與感情噴涌融而為一, 「書為心聲」得以同現。 是成書史行草書「交響巨制」, 轟鳴著、震顫著,並不斷摧撼著後來人們的心靈。

三 本題(正劇) 流金溢彩的心靈宣洩

本題的切入當由十三行末的「且鄉里上齒」起到五十一行「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止, 魯公書寫已由激越噴發轉為睿智的理性述說, 有理性述說再燃心中義火。文、書、理、義交迭輝映, 構成了樂章的絢麗本題。

「上自宰相」而後四行, 論說官秩尊卑、座位上下之理, 行文有宗, 井然不亂。書寫全無火氣, 緊密而無懈可擊, 呈現出魯公駕輕就熟、活脫圓轉的大化境地。

特別是書至「從古以來, 未嘗參錯」及後兩行, 書寫緣情而動,全行字參差錯落、伸縮變化、大筆紛披、一氣寫來, 愈見閃爍。表現出魯公遊刃有餘、雍容大度書寫意向, 奏出了全篇大呂錯動、顯靈飛揚的華彩樂章。

然書至「縱是開府特進」直至「振古未聞」的論理斥責奸佞段落時, 魯公筆意頓又端嚴方整, 筆筆擒按、排宕, 畫畫沉厚、質直, 結體遒緊、捷括; 行氣自上而下, 不使一畫外張, 不叫一處泄氣, 形成整觴、堅實擎天立柱莊嚴之感。書法長卷至此進入樸實、大力、整體向前推移的感憤階段。

書至「朝廷列座, 自有次序」而後共九行, 乃魯公全述本意、跡由心出階段。全段百餘字皆屈拗盤行, 剛毅中蘊涵篆籀圓轉、凝重筆匯, 由此, 最顯魯公行稿本意。

魯公作書, 每隨心而出, 不使一畫同、一字同、一行同。如「列座自有次序」一行, 諸字大小有別、輕重殊異、俯仰隨勢、各盡其態; 「列座自有次序」六字提筆寫出, 然清朗見骨; 「但以功績即高」六字字形突然展大、字距見疏,且又純以拙重筆意盡情寫出, 筆筆擒按、畫畫堅實、骨挺肉豐; 而「恩澤奠二」句, 又提筆以連綿筆意寫出。 一行三句, 三個意趣, 由此可見魯公指責僕射郭英乂排忠諂佞、亂排座次之失。引典「古人云: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 呼出「願僕射為軍容見諒之友, 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的斥詞, 心中義火高舉, 忠烈之氣再度高揚。由此, 筆勢不可遏止, 筆意流轉而參勁澀, 魯公「屋漏痕」法盡顯於此。這段文字的書寫, 如流光馳目、溶金泄地, 那款款圓轉線條的流動, 分明地釋畫 出流魯公燦明的心靈跡動。

顏魯公怒斥郭英乂與魚朝恩為佞柔之友, 主題已過, 本當停歇。 可魯公由舉郭、魚、二佞再次之失, 遂有續篇接涌, 形成心潮與文、與書的更迭展現, 書卷如樂再涌新潮。

四 續篇 迭次涌動的心潮

《爭座位帖》自「又一昨......」句起, 主題方過, 又添續響,是成交響又一奏鳴高潮。

而後五行近百文字的書寫, 表現出魯公的再次地怒不可遏。又首行的「斐僕射」三字連綿草書寫法開始, 連續不斷地出現了兩字、三字的連屬寫法。 這與前段文字多獨立寫法不同, 突現出了魯公此一階段意念連貫、氣勢綿密、情感憤慨的特別情緒。除此, 這段文字 書寫筆畫排密、結體闊張、字距緊迫而無空隙, 加之行氣偏倚, 形成全篇最緊密而又險峻階段, 構成了夏雲濃布、濤涌摧崖般的緊鑼密鼓的敲擊樂段的拍擊感, 不給奸佞以絲毫的間歇與喘息。

書至五十四行「若州佐之與縣令乎」起, 連貫書又立另一境地。字形展開、行距擴大、氣勢縱掣、筆意圓轉, 奏出了全篇最具圓號般的溫蘊流轉的緩板樂段。 然魯公如此這般的圓籍線條的運動, 又無不於柔麗中透視出剛毅與果敢, 由此又窺魯公書之「鋼線化作繞指柔」不凡本領。

另, 這段文字書寫盡展魯公草、行書之面目。以往史、論多稱魯公得「草聖」張旭草法, 又謂亦與「顛素」以「蛇驚入草」論道云云。然魯公草書存世甚少。 故此段草書寫法於魯公它帖絕少見到, 因是十足珍貴。

近來每品臨此段帖文時, 益發感到魯公雖字由心出, 而字皆合古法。 有證為三, 其一、字因勢而異,高低、大小、俯仰、伸縮有態, 唯令活脫, 不使板滯也; 其二、字與字之間的開合變化, 連同字法之筆畫變化, 每有殊趣, 絕不雷同。 如「尚書」、「如上」、「刺史」等字反覆出現, 而書意絕不相同, 或開或合、或伸或縮、形同萬類呼吸, 契合天地運動之理; 其三、行氣貫通、因意布勢、既正復斜、一往自然、了無小家拘陋習氣, 一顯大匠運斤自如意緒。

加之, 本段時有大字重筆書寫, 使全段文字書寫如臨大水迭次涌動、 掀天波浪迸發出振聾發聵的摧擂鼓聲。 令讀、臨、習、賞者得到真力彌滿的充實而升華

顏魯公《爭座位帖》於前段再次鼓盪書寫中, 把全篇推向高潮。 然魯公卻於論爭高昂激情中戛然中止, 給人以挽狂瀾於即倒、黃河奔突於壺口、白日消遁於彤雲之悲劇感。

五 絕響 陣雷炸裂, 戛然中止, 但卻沒有結束

《爭座位帖》至六十九行「又據宋書百官志」句起, 至全篇為終結階段。

這時, 文詞炸裂、情感熾發, 而徑呼出「朝廷紀綱, 須共存立, 過爾隳壞, 亦恐及身」直刺郭、魚二人呃喉警號。 其聲未匿, 忽魯公又發「明天子忽震電含怒, 責倫之人, 則僕射將何辭以對」排宕力句, 而猝然作結, 全篇由此嘎然結束。 真使奸佞輩膽裂心摧, 無以復生矣。

全篇結尾之四行書, 更見魯公駕馭全局、貫穿始終的內蘊底力。 後段書寫尤見迴繞盤屈、長戟大櫓搖撼筆力。 其中「理屈」二字尤為屈金迴繞、劍器流光。「隳壞」二字兀突偉力, 大筆直書,撞人心目, 其沖決意緒, 直為「現代書法」之端倪, 使人嘆為觀止。

最後兩行, 魯公「代天子言」。以直泄江河之勢加以書寫, 最後「何辭以對」四字則以電掣光走閃爍筆勢寫之, 簡極、力極、神極, 終成千古絕響

魯公五十六歲以後楷則更精、行稿尤淳, 但再也未見有如此見諸心境的行草巨卷行世。 余每有大惑、亦時存大憾。 魯公書而後是力不及、功不到、筆不精、墨不良乎? 非也, 想是魯公晚年不復再有中年那般抗鼎朝事、奮於世爭、直顯本心的機緣之故罷。

由是知, 世上「精妙」的書作全可由人而得;而能磬世、憾人心胸的交響史作, 卻是必需那千載難逢的天賜機緣, 書家生命困厄中一釋靈光之火以及心手雙暢等諸多因由的結合方能完成。

《爭座位帖》就是靈光無礙、文思噴涌、義理高揚三佳兼備時的行書巨構。

由是, 余為魯公幸, 亦為書史、為人世間存留了如此恢宏的行書巨卷交響而幸焉。

如中國書史沒有那忠烈千秋、變法出新的顏真卿, 而顏真卿那時沒有義憤填膺,直見心跡疾書了《爭座位帖》, 而《爭座位帖》又未經識者傳摹刻勒得以流傳--也就是魯公的《爭座位帖》未在書法長河中標拔了如此高度、給人們以心靈的震撼、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豐偉, 那我們的書法將是多麼的......

我不敢作如是想。

幸哉、悲哉、壯哉、偉哉, 中國行草書的巨制交響 — 魯公《爭座位帖》耶!

崔學路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日重寫於北京八丈岩下


《祭侄文稿》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縱28.2厘米,橫72.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顏真卿世稱「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請點擊右鍵下載解壓密碼:9610.com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季明文稿》釋義

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 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集評

《廣川書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此於書法其體裁當如此矣。至於分若抵背,含如並目,以側映斜,以科附曲,然後成書,而有人於此蓋盡之也。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庄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嘗問懷素折釵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賊盡之矣。前人於其隱處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後得之。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之處,乃知書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體者也。

《跋》 宋 陳深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 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跋》 元 張晏

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

《跋》 元 鮮於樞

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

《跋》 元 陳繹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事」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復侵「恐」字,「有」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澤」逾五行,殊鬱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藁》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鄣,末「哉」字如輕雲之捲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吁,神矣。

《跋》 明 文徵明

元章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禇、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者也。

《書法雅言》 明 項穆 行草如《爭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勁,豐麗超動,上擬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 王頊齡

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吳德旋

慎伯謂平原《祭侄稿》更勝《座位帖》,論亦有理,《座位帖》尚帶矜怒之氣,《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憤激於悲痛之中,所謂言哀已嘆者也。

《祭侄文稿》小評 今人 郭子緒

書法創作,抒情是第一難事。《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都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大膽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無以倫比的藝術家的魄力和胸懷。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強烈地震撼了每個觀賞者的心,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曉的藝術訣竅,書法創作尤以情真思深為極致,撼動讀者心靈的妙筆必繫於真情,神高韻遠的境界必成於深思。所謂藝術價值的創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結構所無法包含的獨立存在。它既是物質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體現在書法創作中,往往是其它東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獲得。《祭侄稿》正是這樣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真摯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緒,它好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一閃即逝,不可復得。

人世間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藝更是如此。羅馬時代郞迦納斯在他的古典文藝理論名著《論崇高》中提出崇高風格的五個來源時也曾強調了這一點,他說:「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莊嚴偉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強烈而激動的情感。」並說:「激情對創作和風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個結構堂皇卓越。」

書法創作,正是以情感主運筆墨,一切基於心性的驅使,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蘊是融情入書的結果,「情不真則物不能依而變,情不深則物不能引之起」(劉永濟《詞論》)。唯至情、至才、極思,「情方得以暢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觸物類情而發於不自覺者,更能創造出生動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繫於深情,筆雖簡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決定於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狀態下的無意識的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出無比優美的藝術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憤,他不是在搞藝術創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語地傾吐,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遠也不可能重複的傑作就這樣產生出來。這正是創作成功的秘訣,也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變突破的實例。

其線的質性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此尤為難能可貴。在書法技巧中這是最難的技巧。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為遒勁,且和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元代鮮於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行書」已被王羲之《蘭亭序》率先佔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實,《祭侄稿》當為天下第一行書。《祭侄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而《蘭亭序》雖也無上高美,但畢竟是人工美多於天然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魏晉風韻的最後一家——關於王獻之及其書藝的考察
祝允明草書《自書詩卷五章》
董其昌《臨顏真卿書》
領袖小楷書《離騷》石碑與墨跡以及譯文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