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稟賦效應」理論

1/6

今年的諾獎發給了行為經濟學

擁有時的快樂,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個更大?

「怕麻煩」是一種什麼心態?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這幾個看似風馬牛不及的問題,其實背後都隱藏著同一種心理效應————稟賦效應。

這個理論就是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以及決策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本公號的「決策心理」系列很多內容都與他的研究有關,比如之前我在《感到痛苦?你可能幹了「假工作」》一文中介紹的「心理帳戶」理論。

想要理解今天介紹的「稟賦效應」,先得了解「行為經濟學」中,另一個更基本的概念——「損失厭惡」。

2/6

損失厭惡:寧原得不到,也不願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為了鼓勵你,領導特意打報告,為你爭取加薪。

然而到了年終,辛苦了一年的你,卻一無所獲。

你一定非常失望。

事實上,你什麼都沒有失去什麼啊!努力工作卻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別人沒有你那麼失望呢?為什麼經過一場想像中的「得而復失」後,你的心情比什麼都沒有發生時還要糟糕呢?

經濟學家是這樣解釋的: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100,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子,裡面有100元錢,「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150。

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工資100元,「心情滿意值」下降50%,變成75。

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100變成75。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麼「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這就問到點子上了。

好比同樣是撿到100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所以「心情滿意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

就像我們拿1萬元炒股,虧損10%,再盈利10%,就變成了99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100元。

上面的例子證明了「投資決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損失厭惡」:

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願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

人生就是這樣悲慘:你擁有一段戀情的快樂,一定小於失戀的痛苦;得到一個孩子的快樂,一定小於失去這個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莊哲學才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求那些有價值的東西……

扯遠了。我們剛才說,「損失厭惡」的前提是「擁有一樣東西之後害怕失去的感覺」,它暗含著一個假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判斷,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稟賦效應」,就證明了這個假設。

3/6

敝帚自珍的「稟賦效應」

假如你同時有兩份工作機會,別的條件都一樣,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覺得兩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經濟學術語來說,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電話通知你,你欣然接受,開始憧憬跳槽後的生活。過了一會兒,另一家也打電話給你。此時,你十有八九會拒絕。

雖然幾分鐘前,你還覺得兩者沒有區別,但當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後,你已經擁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於你沒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說,這就是「稟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稟賦效應」是「損失厭惡」心理造成的,因為「失去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於「得到1000元」(等同於五天年假)的開心。

旁邊的中國學生開始插話,這算什麼理論,中國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總結成一個成語: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反問:那「敝帚自珍」有沒有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學生想了想,說:「其實也不是什麼『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煩,不想改變自己的決定吧。」

理查德?塞勒教授畢竟是做學問的,喜歡窮追不捨:「那『怕麻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指選擇的成本嗎?難道我們打一個電話說『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嗎?」

事實上,當「稟賦效應」讓我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後,「怕麻煩」就只是一個借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變現狀」是出於「稟賦效應」的非理性行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煩」,那麼,當對方為了爭取你,再給你加一天年假時,你很可能還是會拒絕。

把這個例子變化一下,當面對薪水漲幅大於30%的工作機會時,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漲幅,你通常會好好考慮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於「稟賦效應」,我們會高估目前工作的價值,從而誇大「跳槽成本」。

那麼,「跳槽成本」實際上是多少呢?

4/6

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損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說明「稟賦效應」時,做過一個的實驗。

他讓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二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三組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然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美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的「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的比例,於是得出「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係數」——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

用這個係數解釋前面的例子,當你答應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後,另外一家要多給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來的5天),才能讓你改主意。

如果一個漲薪10%的跳槽機會,會讓你猶豫不決(意味著兩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麼說明「跳槽成本」其實只有薪水的5%。

不過,有人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我從自己的錢包里拿出500元錢,買一雙標價500元的鞋時,為什麼我對這自己擁有的這5張鈔票沒有產生「稟賦效應」呢,為什麼賣家沒有對他的鞋產生「稟賦效應」呢?

5/6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這麼解釋的:因為你知道,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稟賦效應」。

反過來說: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

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花100元錢的痛苦大於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

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錢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不能不會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

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同樣,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錢,是兩樣東西,賣得不好的商品,你讓他打個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來,它們都是財富的不同形態。所以他們更注重資金周轉速度,該清倉甩賣時,毫不猶豫。

用一句老話說: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了它的真實價值。

6/6

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捫心自問,如果你是別人,你願意和你自己合作嗎?」

「想都不敢想啊,哪有這麼好的福氣……」

上面雖然是個段子,但「稟賦效應」確實讓我們做出了很多「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你是否曾經認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職加薪總是快你一步,因為「那個人會拍馬屁」?

你是否為領導用了別人的方案,而讓你一周的努力付諸東流而生氣,你認為你的方案明顯比別人的好,領導是眼瞎了嗎?

當我們處於「賣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當我們牌「買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過於吝嗇?

知道「稟賦效應」的存在,你的判斷應該會更客觀一點,心態應該會更成熟一點吧。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心思單純的人才是成熟
從現在開始,你要熱愛工作
測測你的個性里,隱藏著什麼潛能?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