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10月11日,清華聽腦科學與人工智慧課程精彩繼續 | 報名

10月11日,清華聽腦科學與人工智慧課程精彩繼續 | 報名




?

《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對話:基礎與前沿》系列課程將會在騰訊新聞客戶端進行全程直播






 

 




9月27日


《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對話:基礎與前沿》首節課程


→ 魯白 對話 洪小文 ←


一經推出,收到讀者廣泛好評!


騰訊直播在線人數超過12000人


課程現場座無虛席


趁熱打鐵,精彩繼續!


10月11日


第二次課程


現已正式開放報名


報名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或掃描文末報名二維碼


填寫相關信息即可進行報名


 

後續課程報名陸續開放,請持續關注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

是計算機對人腦功能進行模擬的一門學科。當今人工智慧發展勢頭正猛,未來有望在全球多個行業和場景下得到廣泛運用。似乎在一夜之間人工智慧從虛無縹緲的幻想成為了現實。


腦科學  


腦科學

作為現代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在近年來得到了蓬勃發展。然而,長期以來腦科學人工智慧是兩門平行發展的學科,相互之間很少有交叉。








課程介紹




此次系列課程由清華大學藥學院魯白教授和醫學院宋森教授以及洪波教授共同發起。課程旨在介紹人工智慧的基本內容及一些前沿領域的進展,並從腦認知的角度推動人工智慧的科學普及。


課程將邀請人工智慧企業界的各

領軍人士走進課堂,向學生介紹產業界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在這門課上,聽眾將有機會了解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和工業界領袖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與腦科學家就基本概念和時下熱門話題的交叉對話。




課程安排



9

月27日  課程介紹和導論


主講人:魯白(清華大學教授)


洪小文(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亞太研發集團主席、亞洲研究院院長)


 


· 10

月11日  視覺

圖像識別、人臉識別


主講人:孫劍(Face++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


 


10

月18日  旅遊


主講人:陳罡(螞蜂窩旅行網聯合創始人、CEO)


 


10

月25日  語言、翻譯、對話


主講人:李航(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


 


11

月1日  意義覆蓋:人工智慧新物種的演化邏輯與方法


主講人:吳聲(場景實驗室創始人、造物學出品人)


 


11

月8日  自動駕駛,無人車


主講人:吳甘沙(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11

月15日  智能金融


主講人: 焦可(智融集團CEO)


 


11

月22日  語音、語言與教育


主講人:胡郁(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


 


11

月29日  人工智慧和新一代信息與內容平台


主講人:馬維英(今日頭條副總裁兼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


 


12

月6日  互聯網與人工智慧


主講人:張宏江(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前金山軟體CEO)


 


12

月13日  待定


 


12

月20日  日常應用


主講人:宋繼強(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12

月27日  大腦聽覺信息處理


主講人:王小勤(清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1

月3日  腦-機交互


主講人:洪波(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此次課程將在


騰訊新聞客戶端


全程直播


在直播間的觀眾可以與演講嘉賓進行現場互動


更有機會獲得由吳聲等人提供的簽名圖書



第二講


視覺、圖像識別、人臉識別



內容概要





計算機視覺是人工智慧正在蓬勃發展的一個分支,旨在賦予機器可媲美人類的視覺能力。隨著研究人員應用深度神經網路來幫助機器識別和理解現實世界的圖像,計算機視覺在過去幾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如今的計算機在視覺識別上能夠做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從圖像搜索到無人駕駛、從刷臉支付到人臉(手機)解鎖、從智能醫學圖像診斷到機器人導航避障,計算機視覺正在成為人工智慧最火熱的細分領域之一。


我們還有哪些沒解決的問題?相關應用前景如何?本節課主要講述圖像識別領域的發展和現狀、列舉一些標誌性應用的例子、探討目前依然面臨的挑戰、神經科學的關係及可能的交叉前景。



課程介紹主講人


宋 森



清華大學終生副教授



課程導論主講人


孫 劍



曠視科技(

Face++

)首席科學家、曠世研究院院長



課程詳細信息


上課時間



2017年10月11日,19:20 - 21:00


上課地點


清華大學


(上課地點另行通知)



如何參與


請長按識別文末二維碼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填寫鏈接中的報名信息


報名成功的聽眾將會收到通知


具體上課地點會在報名成功後以手機簡訊或郵箱通知


因此,請務必核對信息填寫無誤!






第一期·主講人



孫劍


曠視科技(Face++)擔任首席科學家、曠世研究院院長




孫劍博士目前在曠視科技

(Face++

擔任首席科學家、曠世研究院院長。2003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畢業後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

Microsoft Research Asia

,任至首席研究員。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攝影學

computationalphotography

,人臉識別

face recognition

,和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理解

deep learning based imageunderstanding

。自2002年以來在CVPR,ICCV,ECCV,SIGGRAPH,PAMI五個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Google Scholar 引用 25,000餘次,H-index達60,兩次獲得CVPR Best Paper Award

2009, 2016


孫劍博士於2010被美國權威技術期刊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為「全球35歲以下傑出青年創新者」,帶領的團隊於2015年獲得圖像識別國際大賽五項冠軍

(ImageNet分類、檢測和定位、MS COCO檢測和分割)

,其團隊開發出來的「深度殘差網路」和「基於區域卷積神經網路的快速物體檢測」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在學術和工業界。








宋森



博士,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清華類腦研究中心及麥戈文腦研究中心,研究員、終生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13歲時

1991年

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2002年獲美國布蘭戴斯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冷泉港實驗室及麻省理工學院完成了博士後研究,2010年加入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


主要從事計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的跨界研究,有近二十年的工作經驗和知識積累,對腦科學、深度學習演算法和基因組學具有相當經驗。其代表性工作包括對神經突觸可塑性對精確放電時間的依賴性

STDP

的理論研究,對腦網路最小模塊結構的研究。這些研究現在構成了類腦計算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


其中,2000年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關於STDP的文章單篇引用1800餘次。而2005年在PLos Biology上發表的腦網路最小模塊結構相關研究也已被引用900餘次。2005-2010年在麻省理工大學Sebastian Seung實驗室博士後期間將深度學習演算法運用到重構大腦連接圖譜工作中,為深度學習演算法早期成功案例,文章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2012-2013年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科學家,研發神經網路在圖像分割與識別方面的應用,和張錚研究員一起,將注意力演算法引入了神經網路,在NIPS上發表了名為注意力神經網路的文章。實驗室學生團隊在2017年Kaggle Datascience Bowl國際大賽中獲得第一名,開發了依據CT影像的肺癌預測演算法。





識別下方二維碼,在線報名





點擊「閱讀原文」,約課清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教育觀察:三評雙一流:數據透視、遴選標準和人才貢獻
前沿:上海交大師詠勇等人發現中國人精神分裂症的新基因
為什麼醫學需要信任? | 吳家睿專欄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