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2017諾貝爾獎:改變世界的人

2017諾貝爾獎:改變世界的人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至此2017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終於揭曉完畢。每一年我們關注諾貝爾獎的頒獎狀況,其實也是關注我們自身。諾貝爾獎已經成為一個人類之夢,這裡有著人類探索自然界和自己精神世界的勇氣。

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2017諾貝爾獎」

10月初的斯德哥爾摩正處於最為絢爛的時光,植物五彩斑斕,由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的城市或許是因為其地處高緯度的原因,混合著天空與海水的藍色,反射著陽光,總體呈現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除和平獎外,負責評選和頒發諾貝爾獎的各個機構就隱藏在這座城市的波光樹影之中。

2016年的10月初,我曾赴斯德哥爾摩負責報道諾貝爾獎揭曉的情況,身處諾貝爾獎的核心區域,所感受到的反而是低調、寧靜、毫不張揚。即便是瑞典皇家科學院也給人一種簡樸的感覺。這正是瑞典人給世界的印象,他們謙遜、公正、民主,保證這個獎項百餘年來始終維持在高水準。

瑞典學院所在的斯德哥爾摩大廣場

在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萊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巴黎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簽署了他的遺囑。到了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去世之後,這份被公開的遺囑無論是在諾貝爾的家族內部還是國際社會都激起了各種爭論。這位生前以炸藥發明人和企業家聞名於世的瑞典人把自己的全部資產分為五份,設立為諾貝爾獎,分別授予那些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這份最初引發了諸多爭論的遺囑在1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被忠實地執行,它早已超越國界,成為人類最崇高的獎項之一。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不僅是一種極高的榮譽,也是為全人類共同的福祉做出卓越貢獻的證明。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阿爾弗萊德·諾貝爾的半身像(苗千 攝)

在100多年的時間裡,諾貝爾獎更多是被看作一個有關自然科學的獎項,但實際上,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只涵蓋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等一小部分。其餘如文學獎更多體現了諾貝爾的個人趣味——他在進行發明和經商之餘,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而設立和平獎,或許是因為諾貝爾作為炸藥的發明人,一直對於炸藥可能為人類造成的危害而惴惴不安。

在增設了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這個獎項也只涵蓋了六大領域。「菲爾茨獎」和「圖靈獎」分別是數學領域和計算機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但其聲譽都遠遠無法與諾貝爾獎相提並論。時至今日,諾貝爾獎因為其上百年來的高水準、客觀性和國際聲譽,已經成為人類理想的象徵。這個獎項也成為了代表瑞典王國形象的最好的名片。

2017諾貝爾獎獲得者:

2017年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美國遺傳學家,傑弗理·霍爾、邁克爾·羅斯巴希、邁克爾·楊得獎,因為他們發現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生物鐘。

10月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在引力波探測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萊納·魏斯,巴里·巴里什&基普·索恩。

10月4日,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使人類得以通過極高的解析度研究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的三位科學家:雅克·杜波切特,喬基姆·弗蘭克,以及理查德·亨德森分享了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10月5日,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說,石黑一雄的小說「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揭示了我們與世界虛幻的融合感之下的深淵」。

10月6日,非政府組織ICAN(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獲得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因為「它致力於讓人們了解到動用任何核武將會導致的災難性後果,以及它在致力于禁止核武方面取得的開創性成果。」

10月9日,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由是他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讓經濟學更為人性」。

諾貝爾獎何以成為今天的諾貝爾獎?實際上,諾貝爾委員會也逐漸意識到隨著各種名目的國際獎項越來越多,諾貝爾獎的地位也正受到挑戰,它也需要經營以保持自身的影響力。每年有瑞典王室參加的盛大頒獎典禮,乃至於典禮晚宴的菜單,都會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在每年10月初,全世界都不知道有多少名傑出的科學家徹夜不眠,等待那一通「改變命運的電話」。

一旦獲得諾貝爾獎,榮譽和財富必將如潮水一般湧來,這對於一名研究者、作家,或是社會活動家來說可能是一個絕佳的機遇,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學術資源、資金支持或是寫作素材,也有可能命運自此轉彎,被金錢和掌聲所淹沒,從此遠離自己之前所從事的領域。

在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基本上都是授予了最傑出的科學家,結果令人信服。諾貝爾委員會始終堅持以事實為唯一的判斷標準而很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英國科學家皮特·希格斯,他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希格斯機制」,預言了「希格斯波色子」的存在。這套理論雖然早被物理學界所接受,但是直到歐洲核子中心在2012年宣布真正探測到希格斯波色子的存在,希格斯才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正是諾貝爾委員會的嚴謹態度,讓希格斯等待了將近半個世紀才獲得這份榮譽。

英國科學家皮特·希格斯

剛剛過去的2017年10月初,在全世界的矚目之下,又有11個人和1個機構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在100多年的時間裡總共有881人和23個組織獲得過這項榮譽(有人曾多次獲獎)。相比於科學領域有相對客觀的評價體系,諾貝爾文學獎與和平獎兩個獎項的評選相對更加主觀。來自各個方面,對於這兩個獎項的種種爭議和質疑每年都必定會出現在諾貝爾獎揭曉之後。即便如此,每一年我們關注諾貝爾獎的頒獎狀況,實際上就是關注我們自身。諾貝爾獎已經成為一個人類之夢,這裡有著人類探索自然界和自己精神世界的勇氣。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說的話,請積極留言。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就是這個位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早上那杯紅茶,勝過多少甜言蜜語
別讓藥丸綁架了你的中年
建築師李虎:古典者的現代信仰
一座沒有書店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
它們很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五部國產紀錄片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