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羲之的小楷,流傳下來有幾種?

王羲之的小楷,流傳下來有幾種?

鍾繇以後,兩晉書法成就最著的,就是「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了。王羲之在張、鐘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一變漢魏以來的古拙之風,形成一種秀媚流暢的新體,世人譽為」書聖「。今天我們所能見到他的傳世小楷作品,是後人摹刻的《黃庭堅》、《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和《曹娥碑》等。

黃庭經

黃庭經 吳榮光藏本

《黃庭經》,董其昌認為是初唐褚遂良所臨,《越州石氏帖》所刻墨跡為殘本,不滿二百字,字體秀勁,歐體頗與其類。又有全文本,為宋《秘閣續帖》所刻,用筆較《越州石氏帖》本雄渾,小中見大,很有氣勢。

王羲之《樂毅論》(越州石氏本)

東方朔畫像贊

《東方朔畫像贊》、據宋黃長睿說:「筆墨蹊徑,輒不類,知後人為之,托之逸少以傳也。」帖首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書寫王敬仁」一行。據說王敬仁死,其母即將此貼墨跡納入棺中陪葬,所以墨跡早已不傳。流傳刻本以《越州石氏帖》為最精。

樂毅論

《樂毅論》號稱「王羲之正書第一」,傳為王羲之書與其子獻之的。褚遂良評為「筆勢精妙,備盡楷則」。此貼真跡據說在武則天當政時為太平公主所得,後武后大周政權失敗,被人從公主府中竊出,因懼追捕,遂投為灶內燒為灰燼。褚遂良評說此貼,看來他是見到過《樂毅論》真跡的。我們今天見到的《樂毅論》有兩個版本:一為北宋高紳得到的刻本殘石,存前半段二十九行,最後一行僅存「海」字,故稱《海字本樂毅論》。《越州石氏帖》據此翻刻,用筆較瘦勁。另有一全文本,據傳為北宋王著臨摹,用筆較「海字本」圓熟,頗存晉風。

曹娥碑

祝允明 臨孝女曹娥碑

值得一提的是《曹娥碑》。此帖內容為東漢上虞縣令度尚為孝女曹娥寫的誄辭,故又稱《度尚曹娥誄辭》或簡稱《曹娥誄辭》。文徵明看到《越州石氏帖》中所刻《曹娥碑》後,題跋曰:「古雅純質,不失右軍筆意。「並沒有確定此即為右軍所書。

無名氏書 曹娥誄辭

與此可以對比的,是一件絹本無名氏所書《曹娥誄辭》(現藏遼寧博物館)。黃長睿以為是王羲之晚年作品,而宋高宗趙構以為晉無名氏所寫,元陳繹曾則以為既非王,又非晉無名氏,而是南朝後期人所書。楊仁愷先生認為「從整個作品來看,字體結構極類楷書,但筆畫卻有較重的漢隸味道。

無名氏書 曹娥誄辭

按書後所記年代,昇平二年確是王羲之晚年,而羲之晚年正是他書道大成之日,書風已與前輩大大不同,怎麼還可能在作品裡流露出濃郁的漢隸風味呢?如要把作品年代推後到南朝後期,根據也不充分,雖說書體演變可以有一個不平衡的過程,但南朝時,楷書基本定形,不大可能再出現這類字。所以把它看作晉無名氏所書還是比較恰當的。(參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晉人書曹娥誄辭》楊跋。)

無名氏書 曹娥誄辭

此件眉端與左右及行間有唐韓愈、盧同、懷素、宋代趙構、元代趙孟頻、虞集、柯九思等人的確切題跋,它的真實性可賴以得到證明。文徵明看到的《曹娥碑》,並非據此翻刻,因兩本內容不同,書風也不同。對比之下,《越州》本稍遜。

文博名家承名世的小楷,啟功稱為海內第一,他曾在1981年《書法雜誌》上發表《領略古法生新奇——談談晉唐小楷藝術》,原文較長,現分幾次連載,現標題為小編所加。

想用稱手毛筆,不知道如何選擇,寫不出想要的效果?試試怡心齋定製了限量定製毛筆,一批只做兩百套,良品只為分享。

狼毫有小狼毫在心、中狼毫在德,專為小字和中楷設計,選料鋒穎較長,筆鋒比普通筆豐厚,入管深,比一般筆腰力更強。

大羊毫在行適合寫大字篆隸正楷,羊毫用料上乘,聚鋒極佳。

微博:上海怡心齋

以心齋接物,怡心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怡心齋微聊 的精彩文章:

秦漢以來第一位小楷大師
承名世的小楷:博採眾長為奢侈 不求聞達是低調

TAG:怡心齋微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