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樺:東莞「書店」的前世今生
說到書店,人們可能認為它只是圖書發行的地方,是批發或零售經營著各類圖書、音像製品、教輔用品、文具的場所。然而,如果談到歷史上的書店行業,其經營的範圍要比今天的書店更加廣泛,甚至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功能。
東莞書店行業經歷了從書坊、書局到書店的歷史演變。「書店」作為一種載體,其功能竟然經歷了多次變化,但現存的多種《東莞縣誌》,關於東莞歷代書店的情況,卻不記其隻字。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走訪坐落於城市各個角落的書店,了解東莞書店業的發展情況,梳理其演變脈絡。在談古論今中發現,原來人們平常光顧的書店,藏有這麼多的故事。
歷史
書坊 書店行業的雛形
我國古代的圖書刻印出版方式,主要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三類。簡單來說,官刻本是各級官署出版的圖書,內容以官定版本、儒家經典、官定志書為主,目的是為了推廣文治。家刻本是指私人出資刻印的圖書,內容多以鄉邦文獻、詩集、文集、筆記為主,目的多為詩禮傳家,饋贈師友。坊刻本是指書坊刻印的書。
書坊刻印圖書作為商品流傳,以營利為目的。他們自己擁有寫工、刻工和印工。官刻本和家刻本的書,在寫繪、刻工、紙墨、裝幀等方面比較考究,但是需用對象卻限於官僚、士大夫階層的讀者,至於村塾學生以及一般士子的讀物和民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通俗作品的刊板印刷,卻有賴於書坊。故書坊所刻所售書,多為民間日用的曆書、字書、韻書、通俗唱本、年畫、童蒙讀物、醫藥書以及適應科舉考試需要的類書、試帖詩等。少數書坊也刻過一些經、史、子、集名著,但數量較少,至於大部頭經史典籍及善本圖書,則更屬罕見。
在從前,書坊所刻所售各書是不被重視的。藏書家不收,失於著錄。書坊主人生平氏里,也多不見記載。宋、元、明三代東莞的坊刻本,由於傳本稀少,加之未見文字著錄,端緒難窺。到了清代,因書坊刻書保存尚多,筆者通過圖書實物,重新理出一些線索。
東莞最早的書坊,是位於莞城的華翰堂。華翰堂書坊,地址在莞城孖廟前(今中山路)。清乾隆年間至咸豐年間營業,經營歷史超過84年。有實物為證,乾隆四十一年(1776),曾刻木魚書《紫竹林中觀音出世》二卷。咸豐九年(1859)年,出版勸世文《重刻至寶集》,書的末頁有廣告云:「凡願印送者,請書籍貫、銜名,交東莞縣城孖廟右便華翰堂書坊印刷、裝訂,每部打實工銀三分,紙價隨時另議,或備紙自行刷印,版資分文不取,該殿亦不得發售。特此謹白。」這則廣告,清晰描繪了一家書坊的完整功能,包括有雕版、印刷、裝訂、紙墨、成書、發售等環節。
清代東莞的書坊,所知的還有萃英樓(嘉慶間)、進盛堂(乾隆間)、明秀堂(乾隆間)、會源堂(嘉慶、道光間)、富文堂(道光間)、翰文堂(道光至光緒間)等。其中,萃英樓為莞城尹氏所創立的書坊,地址在莞城外校場街(今中山路),有實物可證的,是刻書嘉慶十二年(1807)的《新刻番寶名琴全本》三卷。萃英樓經營的圖書,以刻印發行木魚書為主,現存的木魚書有52種之多,也刻印發行一些學校用的課本和輔助讀物,如《詩學津梁屑玉箋注》《字彙較正》等。
書局 書坊的迭代與延伸
到了二十世紀初,文化日漸普及,人們對書籍的需求日多,舊時的雕版,費時工繁,很難適應市場的需要,加上西方新的印刷技術傳入,於是,東莞的書店業有了新的發展。新開的書店,多改稱「書局」,印刷和發行逐步分工,出現了專營印刷的「印務所」。
書局的產生,最早是官家的產物,比如有名的浙江書局、廣東書局等。晚清的官刻書,以書局、書院本刻的為多。如廣東書局,同治七年(1868)開辦於廣州,用兩廣鹽政撥款創立,刻印過《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等。廣雅書局,光緒十三年(1887)開辦於廣州,為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刊印過《廣雅叢書》等。後來,民間的書坊也用上了時髦的「書局」一詞作為店名。
1932年,萃英樓書坊改名為萃英樓書局。改名後,萃英樓除了名字更為時髦,業務也有了擴展。出版的木魚書,由雕版印刷改為石印。其出版的《孤兒憶母》《金山信》兩種,封面印「萃英樓書局,東莞城中山路,電話壹壹五。」可見,隨著新的印刷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書店業引進了新的印刷設備;為了更好地拓展發行、銷售業務,個別書店已安裝了電話設備。
萃英樓書局,1949年以後仍在營業,已不刊印歌本,改為經營文具和木魚書,1956年歇業,經營時間長達150年。
有些書坊,雖未改名「書局」,但也隨著時代的腳步,引進了新的印刷技術,銷售圖書的類別也增加了西洋、映畫、期刊等新內容。比如莞城的福文堂,仍稱書坊,二十世紀初已引入機器鉛印技術,排印出版過《宋台圖詠》《黎學博添香伴讀圖詩卷》《南陽葉氏宗譜》等。
1949年以前,東莞還開辦了不少書局。如莞城養和書局、石龍南方印務所、莞城鑒文樓、莞城天成印局等。其中,於二十世紀初開辦的養和書局,是東莞第一家用機器鉛印的印刷出版機構。它位於賣麻街(今名大西路),是一家涵蓋刻印、裝訂、發行的書局,另外該局還兼營照相等業務。
筆者曾看過一份1930年養和書局登載的廣告,稱:「莞城賣麻街養和書局,承印活版文件、中西書報、電版商標、廣告名片,發售古今書籍、文房校品、儀器玩具、公事紙張。」與1859年華翰堂的廣告相比,養和書局經營範圍更為廣泛,業務範圍也更廣泛。
當時的書局印刷水平已經相當高了。養和書局曾鉛印了陳伯陶編的【民國】《東莞縣誌》。該志共102卷,正文20冊,另有地圖1冊。地圖以攝映製版,字與圖俱十分清晰,顯示了當年的印刷水平。該志一卷之末,加印「東莞賣麻街養和書局印」牌子,牌子的形狀、字體多有不同,視卷末空白的大小而定。
現代
國營書店 東莞新華書店的創立
二十世紀初,東莞的圖書出版、印刷、發行並沒有明確的分工,出版、發行往往合二為一。書坊、書局除印刷出版圖書外,通常也自己經銷圖書。此外,一些報社、醫院、雜貨店、磚瓦店等也通常經辦代銷書刊業務。
不過,當時佔據東莞圖書發行市場主要地位的並不是本地的出版機構,而是上海的大出版社在廣東設立的分支機構。早在1906年8月和1907年1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就在潮州、廣州創辦分館,發行總館出版的教科書、古籍等。之後陸續有中華書局、上海世界書局等大型出版社,逐步落戶廣州,給圖書市場帶來了繁榮。
1949年11月7日,廣東省第一家國營出版發行機構——廣州新華書店宣告成立,並很快在全省各地建立了分支店。據《廣東省志·出版志》記載,新華書店東莞支店於1950年11月1日成立,1954年9月改為東莞縣新華書店,1986年2月改為東莞市新華書店。
1950年7月1日,中央出版總署《關於統一全國新華書店的決定》明確指出:「1950年9月之前,各地新華書店分店、支店完全統一集中於各地區之總分店。」根據1995年版的《東莞市志》記載,1950年,位於莞城的黎明書店被改為新華書店東莞支店。東莞支店吸收縣內8間私營書店組成聯合發行所,現莞城振華路旨亭街的科技書籍門市部即是聯合發行所所在地,負責發行全縣的中小學教科書,並經營政治、經濟、軍事、文藝等各類書籍。
1950年10月28日,中央出版總署發出的《關於國營書刊出版印刷發行企業分工專業化與調整公司關係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新華書店解除了出版和印刷的業務之後,應成為全國統一經營與統一管理的書刊發行機關。」全省新華書店從1950年起實行逐步統一,從分散經營走向統一集中,加強了專業化、企業化,這是廣東圖書發行事業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1956年,東莞縣新華書店成為當時東莞唯一一家圖書發行機構,肩負著東莞圖書發行的任務。同年,石龍惠來書局與縣新華書店實行公司合營,成立石龍圖書商店,職工3人,設備簡陋,僅有2個書架。1958年後,增加了舊書購銷和圖書出租業務,營業額有所增加。此外,石龍店代縣新華書店發行課本,責任區域包括清溪、鳳崗、企石等12個鎮街。
再往後其圖書銷售數量和銷售額逐年發展,並逐步擴大影響範圍。1986年2月,東莞縣新華書店更名為東莞市新華書店,下設太平(今屬虎門)、石龍兩個分店。根據1995年版的《東莞市志》記載,1987年,全市圖書銷售850萬冊,銷售金額329萬元。1988年後發行量增至969萬冊,銷售金額538.1萬元。時至今日,根據東莞市新華書店官網公布的數據,該書店在東莞全市共有13家分店。
民營書店 走向開放式、多元化經營
1978年12月,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私營書店重新出現。1980年,國家出版局發出指示,要求有計劃、有步驟的發展集體、個體所有制的書店、書亭、書攤、書販,為全省集體、個體書店不斷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
上世紀80年代起,東莞私營書店逐漸增多。如光明路的光明書店,市橋路的新風書店、城區書店,新芬路的博覽書店、匯文書店,新風路的博雅書店,萬壽路的小太陽書店,以及縣正路、振華路、阮涌路等都有一些小型私營書店。私營書店的迅速發展,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活躍書刊市場,補充新華書店主渠道網點不足,方便讀者購書起到了積極作用。書店的經營開始走向開放式和多元化,受到讀者歡迎。
進入二十一世紀,民營書店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書店,有兩家都在世紀初開辦的,分別是位於莞城新風路的東莞書城,和位於莞城運河東路的永正購書中心。如今這兩家書店或歇業或搬遷,但確實是那時喜愛圖書的市民的好去處。這些民營書店開始多種經營,在書店裡,除了書籍,你還能見到音像製品、電子讀物、現代辦公用品、體育運動器材、攝影器材等。
近些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時至今日,除了以上提到的經營領域,實體書店開始重視更多附加商業價值,將實體書店和咖啡館、文化活動、文創產品甚至旅館結合起來。多元化經營、多樣化發展給現代書店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也為愛好閱讀的市民提供了新的閱讀新地標。
來源:南方日報


※537件檔案見證台胞鄉情
※關於中國早期文獻的一個假設
※林品強:朱德史料徵集和朱德故里景區建設略記
※古典世界的最後一位遺民:陳寅恪的士大夫情結與學術取向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