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北宋書風:從凋敝到「尚意」

北宋書風:從凋敝到「尚意」

宋朝書法,清朝書家梁用「宋尚意」三個字了斷。宋人「尚意」的由來,以及書寫狀態,梁也有簡約的說明:「宋人思脫唐習,造意用筆,縱橫有餘。」這段話也是梁認定宋人書法「尚意」的根據。

書家談論宋朝書法,素以「蘇黃米蔡」四家為中心,現在又和「尚意」聯繫起來。這4家,都生活在北宋,其中「蔡」是誰有爭議。其他三家是蘇軾(1036-1101)、黃庭堅(1145-1105)、米芾(1051-1108),他們都有書跡和論書言論保存下來,數量可觀,多多少少可以映證梁指認「宋尚意」是書家的主動行為。

蘇、黃、米三人都有交往。米芾32歲以前學唐人,蘇軾指點他轉學晉人之後,心裡裝滿晉人,貶斥唐人「丑怪惡札之祖」、「俗書」、「變亂古法」,確實「思脫唐習」。米芾用筆向以「沉著痛快」著稱,自稱「刷字」,「造意用筆」或有之。黃庭堅比米芾大6歲,一生熱衷草書,追求的目標是「韻」;行書「縱橫有餘」,並不斤斤於法度。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做到了。蘇軾比黃庭堅大9歲,自稱「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句中的「意造」是用典,語出《南史·曹景宗傳》。曹景宗是梁武帝時期名將,愛讀史書,每讀《樂毅傳》,輒放卷嘆息:「丈夫當如是!」但他「為人自恃尚勝,每作書字,有不解,不以問人,皆以意造」。蘇軾並不覺得寫字「意造」有什麼不好,他輕視「日臨《蘭亭》一本」的做法,那是「隨人腳後跟轉」。他主張「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蘇軾憑藉才情作書,「信手」寫來,直與古人的「意氣」相接,很難看出像古人哪一家。但是許多士大夫譏笑他「用筆不合古法」。如果用「法度」的尺子衡量,蘇字確實有病筆,他滿不在乎:「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守駿莫如跛」。曲高和寡,蘇軾生前的書法知己唯有黃庭堅一人。南宋以來,人們漸漸認識到蘇軾書法獨到的意趣。今人直把蘇軾當作宋朝「尚意」書風的領袖。

蘇軾《 寒食帖 》

「蘇黃米蔡」的「蔡」這一家,有蔡襄(1012-1067)、蔡京(1047-1126)兩說。明朝初年供事文淵閣的書畫家王紱《論書》已經有宋四家的說法:「與蘇黃並駕齊驅者,則米南宮(米芾),今人奉以追配端明(蔡襄),號為宋四大家。」蔡襄的書法,宋仁宗特別喜愛,人稱「當時第一」。蔡京小蔡襄35歲,蔡襄去世那年他剛剛20歲。蔡京「欲附名閥」,借同姓、同鄉(福建仙游)的關係,自稱蔡襄的族弟。蔡京的字,體勢開張,遒勁姿媚,接近米芾。蔡京書法與「尚意」合轍,但為人大奸大惡,宋四家的「蔡」,人心傾向蔡襄。

宋四家,按「蘇黃米」加蔡襄的組合,蔡襄年長。以他貴為「輔相」、書法隨著社會地位上升的1043年算起,這4家的影響力不過反映了北宋後半截80年間的書風。這個長度要打折扣,因為蔡襄寫字謹守法度,與「尚意」無關。如果「蔡」是蔡京,宋四家的書法都可歸入「尚意」一宗,而他們生活在北宋最後50年間,時段不足北宋166年的1/3。

北宋後期是「尚意」書風盛行的時代,正當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四朝,「蘇黃」和「米蔡(京)」的境遇一消一長,大不一樣。神宗、哲宗兩朝,「蘇黃」名揚天下,為人所重;米芾繼起,嶄露頭角。此後徽宗在位25年(傳位欽宗只一年北宋滅亡),蔡京當國,清算「蘇黃」抵制「新法」的舊賬,打入「元祐黨籍」。蘇軾遠放海外瓊州(海南島),黃庭堅貶斥邊荒宜州(廣西宜山),文集遭到禁毀。對蘇軾更嚴厲,「尺牘在人間者」皆令焚毀,所書碑刻一概碎毀。這時蔡京大展身手,手書《元祐黨籍碑》,命令各州縣刻立,書跡流布全國。他的「斷紙餘墨,人爭寶焉」。徽宗精通書畫,喜歡收納古今名家之跡,內府所藏北宋書家(21人)書跡,蔡京最多,77件,數量僅次於二王父子(王羲之243件,王獻之89件)。米芾和蔡京一樣,書名熾盛於徽宗朝。他專心藝術,做官只為拿飯錢,一直自處黨爭之外,與蔡京相安無事,故能走近徽宗,一度召到宮廷任書學博士,常在二十來歲的徽宗面前表演書法。得到天子的寵信,聲價更高。米芾聲稱「晚歲自成一家」,就在此時。

蔡京《 節夫帖 》

無論哪種組合的宋四家,只有「蘇黃米」三家堪當比肩唐人的大任。沒有「蘇黃米」,「宋尚意」之說便毫無正麵價值。如果說「蘇黃米」造就的輝煌時代是北宋書法的高潮,要看這高潮的湧起,還須回觀北宋書風的全部情節。

北宋初年,書風凋敝。宋太祖是職業軍人,宋人稱為「藝祖」,此「藝」非文藝,而是武藝。在位17年,外平南方後蜀諸國,內釋藩鎮兵權,殫精竭慮,也只完成了局部統一,文治排不上日程,書法更無從顧及。太祖臨終前聽從母親杜太后的吩咐,傳位其弟宋太宗,還在擔心出現強勢人物像他那樣欺幼主、搞政變。

太宗在位21年,繼位之初就順利完成了統一天下的收關之舉,轉而重整文教。著名的大型叢書典籍《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還有徐鉉修訂本《說文解字》,都在太宗授意下完成。又令王著將前代法書摹刻為《淳化閣法帖》(10卷),成就了書法史上的一件盛事。太宗留意翰墨,喜歡為大臣題字,手跡多是草書、飛白書。後來周越奉承他「草、行、飛白,神縱冠世,天格自高」;米芾恭維他「天縱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太宗器重的書家是身邊的侍書王著,太宗臨書作業都派人拿給王著過目。當時官樣字學王著,號為「小王書」。

宋代周越《 王著〈千字文〉跋 》

文字學家徐鉉是以篆書見長,現在所見秦朝《嶧山刻石》(陝西本)是按他的摹本上石。宋初最優秀的書家是李建中,有行書《同年》、《貴宅》、《土母》三帖傳世,多得古法。蘇軾評價是:「李建中書,雖可愛,終可鄙;雖可鄙,終不可棄。」黃庭堅稱他「字中有筆」。

宋代李建中《 同年帖 》

太宗大力復興文化,書法上卻沒有也不可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此後真宗朝25年間,「士大夫務以遠自高,忽書為不足學,往往僅能執筆,而間有以書自名者,世亦不甚知為貴也」。但士子知道用書法做討好權貴的手段,出現了「趨時貴書」的風氣。米芾《書史》記載:「至李宗諤(965-1013)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學其書,肥扁樸拙,是時不謄錄,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李宗諤的父親李昉是太宗朝宰相,主持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李宗諤學識淵博、風流儒雅,深得真宗信任,歷任要職,還主持過審官院。士子求上進,學他的字,還有李宗諤一面的誘因,《宋史》說他「勤接士類,無賢不肖,恂恂盡禮。拔獎後進,唯恐不及,以是士人皆歸仰之」。李宗諤善楷書,只有《送士龍詩帖》傳世,藏台北「故宮」。

宋代李宗諤《 送士龍詩帖 》

北宋書法復興於仁宗朝。北宋九帝中,仁宗在位時間最長,達41年之久。他沒有什麼嗜好,業餘時間「惟親翰墨」,也擅長飛白書,是宋朝5位擅長書法的帝王之一。當時名流輩出,書家群體明顯擴大,林逋、杜衍、蘇舜元、蘇舜欽、文彥博、韓琦、蔡襄、周越、劉敞等等。其中蘇舜欽、周越的字,早年的黃庭堅和米芾都曾學過,後來見識高了,不置眼角。唯有蘇軾,不沾時人書,一意孤行。

仁宗朝,「趨時貴書」的風氣盛行尤烈。宋綬(991-1040)做宰相,傾朝學之,號曰「朝體」。韓琦(1008-1075)號為賢相,立英宗、神宗為皇嗣,皆得韓琦之力;他好顏書,士俗皆學顏書。蔡襄書法因受仁宗喜愛,士庶又皆學蔡襄。這股風氣延續到神宗朝,王安石(1021-1086)做宰相,士俗皆學其體。

宋代韓琦《 信宿帖 》

韓琦、蔡襄都是一手顏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也做過宰相,極力提倡士人學習書法,也是一筆顏字。此時士俗「趨時貴書」,實際上是學顏字。由於學的是「二手貨色」,取法不高,所以後世不曾注意這一時期存在學顏字的風氣。仁宗時期,「蘇黃米」三家正當少年學書階段,身在其中,也會受到時風的影響。「蘇黃」成年之後,不僅推崇顏字,而且稱蔡襄是「本朝第一」。反感「趨時貴書」的米芾也學過顏字,他中晚年的書跡中,我們還能看到顏字的痕迹。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寒山僧蹤》,秋天的禪機
月夜梧桐 斜風細雨
酒令文化:爭看弱葉墮煙海
有花有月有樓台
秋風吹盡 食棗如瓜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