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聰明人是如何傷心致死的?

聰明人是如何傷心致死的?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在電影《少年班》中,五位天才少年被選中攻克世界級數學難題。




但這些資優青年卻接連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障礙,乖僻自負、敏感孤傲......令人大跌眼鏡。少年班最終解散,分道揚鑣。



為什麼太聰明的人容易不快樂呢?







太聰明

所以不幸福?


 


叔本華在《論天才》里曾經說過,天才比一般的人更加敏感與狂熱,他們靠著敏銳的觸覺在生活中領悟著常人所沒有的感觸,並把它們抽取表現出來。




法國人把他們稱之為資優者。


 


他們有著超出標準的智力和強大的理解、分析和記憶能力。發達與強大的智力總是讓人們潛意識把他們與出類拔萃聯繫到一起。


 


但是,據目前的臨床觀察反映,往往這種備受矚目的具有特殊人格的人群,生存狀況卻不都盡如人意。



尤其對於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情感困難的高智商少年,則會經常出現心理代償失調等情緒問題。


 


我們大家熟知的名人,牛頓一生脾氣暴躁且終身未娶;提出相對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患有嚴重的孤獨症;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因抑鬱症於1961年開槍自殺。


 


居高的自殺率和雙向障礙,天才的世界就像天堂與地獄間的戰場。


 


「太聰明=不幸福」,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嗎?


 


下面,我就這個悖論來解釋一下——即高智商與心理脆弱之間的關係。






首先我們必須認知到,一個完整的人格是智力面與情感面的結合。


 


對於聰明人而言,儘管智力因素佔據最主要的位置,但卻是其情感運作方式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特殊的人格特點。


 


我見過很多的大神,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共性:敏感。


 


這種高度的易感性,持續不斷的吸收著一切懸浮在空中的情感因子。造就了他們敏銳的洞察力與創造力。






例如民國才女張愛玲,她總愛不厭其煩的用大量筆墨去勾勒一縷嫵媚晃動的煙,一圈女人頸際的蕾絲花邊。




對於越小的事物反應卻強烈,這種高度敏感的特質用於作品與研究中,在智力面上能夠迸發驚人的表現。


 


可是在情感面,這種強烈的感知能力卻讓他們的心理非常脆弱與糟糕。


 


一來,對於世界和他人的過度敏銳讓內心過度痛苦,即使是非常小的細節,也會無限擴大。這樣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是痛苦卻可以接受的,對這些資優的聰明人而言,將被轉化為情緒炸彈,變得更加激烈與極端。




另一方面,極端也是聰明人身上共有的特質。




他們有著證明自己是對的的強烈願望,如果事物是這種方式,那麼絕不能是別的方式。一切事物非黑即白,沒有灰色。任何情感都不能避開這條不可改變的法則。


 


一帆風順時他們能乘勝追擊,可一旦事與願違,心理防線坍塌便陷入萬念俱灰的情緒墳墓。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科學家、文學家的性格如此飽受爭議,甚至做出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




更注重自我的天才


總是不願意隨波濁流


 


相比於常人,他們不原意把精力花在處理人際關係上。




比起花費在人際關係上的精力,他們有更多的作品和事業去完成,不想浪費時間在維持一種看似和睦的社會環境。




我們大多數人都選擇隨波逐流,為了過好平凡的一生而奉勸自己和周圍人好好相處,遵守人類社會的生存規則。


 


天才往往被指責情商低,亦或是更多是不屑於這種迎合。


 


他們討厭那些漫無目的的交談,因為這種毫無意義的社交極大地消耗他們的精力。




嚴謹與高效的行事效率讓他們更關注事情的本身,他們是唯物主義的捍衛者,傾向於客觀的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更何況,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對牛彈琴的心情。




平庸的人內心又足夠脆弱,於是總覺得自己受傷害。


 


而天才這種不夠圓滑的處事態度自然遭受外界的指責,畢竟這還是一個人情社會。也許他們也有過嘗試像普通人一樣融入集體,卻發現逆著內心和本性更加痛苦。




私以為聰明的人總是能準確地認知自身,看透事態發展,意念總是不受主流束縛。但是脫離主流的事情又總是為人所懷疑,又反而被現實所束縛。




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哲學家自殺,也許都是因為想的太深奧而又找不到答案。




聰明讓人更靈敏,卻也更容易感受到危險。感受到風吹,卻也更難感覺到幸福。


 


感受更深,想得更多。走得更穩,卻也體會更多的痛苦。


 


看到更多的惡,於是也就更加疲憊。


 


聰明與痛苦


總是如影隨形


 


聰明就像一個運算能力太強的機器,把一切事物的美好的表面揭開,把內在拆散分解,直指人性中的惡:貪婪、仇恨、色慾,瘋狂等等,卻很少感覺到愛,感受到溫暖,因為愛和溫暖在表層就已經被撕碎了。




托爾斯泰在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疾病的折磨使他不僅放棄了個人的家庭生活,同時也放棄了文學創作,將精力投入到哲學與宗教的研究,並宣稱「藝術不僅是沒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這一點與香港作詞人林夕頗為相似。從歌詞側重於自我解剖到後來的探究禪理,萬境歸空成為這群聰明人大多的歸宿。


 


任何一種人格都未必是優點或缺點,只是一種特點。




這種特殊極端的人群,如果沒有正確的看待自己,很容易產生精神創傷,對自己和世界有著錯誤的觀念,而讓生活陷入波折與混亂。




只有當這些資質優異的人群意識到自己人格中智力與情感的特殊性,馴服它們跳出內心的桎梏便能利用它們成為自己的寶貴財富,


 


對於資優人群來說,為何不能將這種智慧轉化為培養為建設性自我的資源呢?


 


如何善用你的聰明


也許就是從楊修到賈詡的過程


 


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高度的敏感,捕捉細微末節里的情緒。他們可以藉助這種第六感進行自我調節,從而更好的應對各種情境。




當聰明人預知到可能發生的場景,例如愛人的離去,恐懼的發生.....




如果他們提前將自己的身體與思想對其進行適應,在事件來臨之前就已實現同步,便可大大減弱這種強烈情緒。


 


畢竟對於這些悲觀的天才,蘇芩的一段話可謂是最好的詮釋:


 



起初,我們揣著糊塗裝明白;




後來,我們揣著明白裝糊塗。


 


並非我們願意活得不明不白,只是好多事情,一用力就會拆穿。


 


一拆穿,就會失去。




智者如海,既可洶湧吞沒潮汐,亦可安逸寧靜。




只要,你是那個擺渡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LinkedIn


(ID:

LinkedIn-China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值班編輯:木木兔


LinkedIn領英是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很多一流成功人士的鬧鐘都定在早晨5:57?



點擊圖片閱讀 | 八戒調戲嫦娥變成豬,背後的權利遊戲皆套路



點擊圖片閱讀 | 十一出行爽翻指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諾貝爾和平獎:又尷尬了
互聯網創業的京派和海派
三個中年女人的徒步閑話:孩子、老公及青春
鹿晗,答應我,你的人設千萬不要崩
《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人們對好故事的追求是永恆的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