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七個省的屏障,這個地方直到清朝快滅亡才被發現價值
文|佳文
小台灣變身大行省,1885年的10月12日見證了近代台灣身份的一次重要變化,台灣從此由原來福建管下的一個府變身為晚清諸省之一,要明白變化背後的意義還要從清代台灣的管轄歷程說起。
清政府在平定台灣的鄭氏集團後,在台灣設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清朝在台灣已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行政機構,有效實施對台灣的管理,對台灣地區全面開發,對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清代台灣的吏治算不上好,對當地百姓盤剝很重,因此台灣當地民眾的起義不斷,政治局勢並不穩定。
到了19世紀,西方列強如美國、日本、英國紛紛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特別是美國和日本,更是對台灣虎視眈眈。面對嚴峻的邊疆形勢,清政府早先「防內為主」的國防策略逐漸變為「保藩固圉」的防禦外敵的策略。
特別是福建一帶的官員更是高度強調台灣作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的戰略地位,在洋務派大臣沈葆楨、丁日昌等人的屢次呼籲下,在台灣建省鞏固海防的提議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因為當時清廷在內陸正面臨各種叛亂和外敵入侵的威脅,所以無暇考慮東南海防的細枝末節,台灣建省也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1874年和1873年的中日、中法台灣爭奪戰迫使清廷加緊籌備台灣建省的事宜。特別是在兩次戰爭期間敵人的軍艦在東南海域幾乎暢行無阻,給了清廷很大的壓力。面對危機,時任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份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
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原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小台灣至此終於建省,在其中左宗棠也貢獻了不少力量。
台灣建省之後的首任巡撫就是在中法戰爭期間駐守台灣,擊退法軍的淮軍明將劉銘傳。劉銘傳在台灣巡撫任上積極推行新政,清理田賦,用以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
總之就是盡其所能開辦實業,從事近代化建設和人才培養。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可以說設省之後的台灣在劉銘傳的引導下面目煥然一新,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堅強鎖鑰,也為現代台灣的繁華富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台灣建省的意義不僅是在經濟層面上促進台灣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在政治上基本奠定了今日台灣地方行政區劃,抬升了台灣的行政地位,使得國人對台灣的看法大為改觀。與此同時台灣建省也有利於兩岸交流及協助防禦東南海疆。
特別是有助於抑制日本覬覦台灣東北部附屬島嶼的陰謀。台灣建省可以說是奠定了今後台灣發展的基本走向,雖然經歷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但總的發展方向並未因此中斷。
台灣建省是近代史上的一樁不小的大事,台灣雖小但是東南沿海的屏障,若台灣有變則沿海的閩粵浙蘇等省都會面臨直接的威脅。左宗棠不但在西北呼籲成立新疆行省,也在東南實現了台灣建省的夙願,可謂碩果累累。當然劉銘傳的雄才大略也為台灣的近代化事業增色不少,令後人感激不已。
參考資料:
1、連橫《台灣通史》
2、(美)貝爾斯《左宗棠傳》
3、《劉銘傳傳》
3、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北宋亡國時,「八十萬禁軍」都去哪了?
※一小國因饑荒死亡百萬人,英國袖手旁觀,卻催生出美國政壇的多位總統
※「戰鬥民族」的噩夢是誰?
※「三八大蓋」步槍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多厲害?
※400年擴大400倍領土,戰鬥民族為何對於領土擴張慾望如此強烈?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