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真的扶不起來嗎?寬容,忍耐,識大體,樂不思蜀只是他的無奈表演!
阿斗真的扶不起來嗎?
或許是長期拜《三國演義》誇張渲染所賜,但凡提起阿斗來,後人多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這其實是對阿斗的天大誤解。
在《三國志》中記載,劉備臨終前對劉禪說:「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什麼意思呢?大意就是說諸葛亮誇讚劉禪的智慧,射君聽說後又把這事告訴了劉備,劉備一聽很高興,事後勉勵劉禪。
諸葛亮可不是善於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具知人之明,可見劉禪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不錯的,一點都不愚鈍。
劉禪在繼位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別叮囑道:「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怎麼做的呢?「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諸葛亮幾乎是大權獨攬,劉禪恭恭敬敬,「以父事之」。
後來隨著劉禪年長,按理說大權是時候轉交到劉禪手中,但諸葛亮認為他沒有治國經驗,依然是大權獨攬,對此,劉禪並無顯露任何不滿。
尤其是在《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的語氣就像是一位嚴厲的父親,事無巨細般地嘮叨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另外,即使他並不同意諸葛亮北伐,但看到諸葛亮固執己見後,劉禪還是勉勵為主,為諸葛亮出師加油吶喊。
因為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有團結內部領導班子,維持領導集團的穩定,最後受惠的還是老百姓。
難怪後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胸襟之寬厚博大可見一斑。
不過,隨著諸葛亮窮兵黷武的政策,導致蜀國的國力日益衰退,劉禪心有反對,但鑒於北伐中原的政策,以及諸葛亮在蜀國的威望,他還是選擇忍耐。
直到諸葛亮死後,他才廢除了北伐方略,進而提出休養生息的政策,不過, 由於對於軍隊他沒有絕對的控制權,所以在政策貫徹上並不順利。
不僅如此,對於其他大臣,劉禪也是一視同仁。
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就沒有急於蓋棺定論,一概否定,而是下旨道:「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旁人可能納悶,一個叛將為何能得到厚葬呢?事實上,魏延曾經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超過馬超,他的叛變是不得已為之。
論頭腦智慧,魏延不比諸葛亮差,只不過人際關係卻沒有那麼好,尤其是在諸葛亮死後,他根本無力制服諸葛亮利益集團,因此反叛被殺。
對此,劉禪並不是不知道,賜予魏延厚葬處理,一定程度顯示了劉禪獨到深刻的智慧眼光。
自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領導蜀國30年,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單憑能在皇位上坐穩如此久的時間,而竟沒有鬧出什麼亂子,可以說劉禪並非傳說中那麼昏庸。
後來,蜀國被魏國一舉攻破,劉禪選擇了投降。或許對於列祖列宗來說,劉禪是愧對他們的,但對於蜀國的百姓來說,這無異於一件好事,避免了戰亂之苦。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蜀國滅亡是遲早的事。
在當時,魏國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佔據了全國十之七八的地盤,而魏國只保有區區的四川,以及雲貴的部分地區。從實力上看,蜀國差距很遠。
連諸葛亮生前都在《後出師表》中坦言:「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有人說,所謂「七出祁山」只是避免「坐而待亡」的權益之策,所言不虛。
所以,自諸葛亮去世以後,蜀國很難有能擔當重任的一把手,劉禪投降雖背負罵名,但卻避免了勞師動眾,做無謂的反抗,讓百姓避免了戰爭之苦。
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願意自己亡國,如果換作我們坐在那個位置上,我們又能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即使拼盡國內一兵一卒,誓與百姓共存亡,烽煙過後又能留下什麼呢?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朝代更迭,無不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劉禪看似是樂不思蜀,懦弱昏庸,但是他卻給蜀國人民帶來了最大的利益,而不是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為了一己私利,讓百姓為他賣命。
最後,在降魏期間,劉禪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罵名,但試想一個君主再昏庸也不可能到這種地步,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劉禪為了明哲保身,而進行了一次無奈的表演。
事實上確實有效,他成功的偽裝讓晉公司馬昭放棄警惕,躲開了殺身之禍,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想起已故父親的亡靈,身陷囹圄的劉禪又該有多少傷感和悲切呢?
沒有人知道,只不過,降魏8年後,劉禪直到65歲方才死去,留下了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之名,任後人調侃。


※一看書就困,不看書就迷茫,最後竟不知道該讀哪一本,或許你該這樣做!
※《拆掉思維里的牆》中那些引以為鑒的教訓,不必躺著你也能中槍!
※阿斗真扶不起來嗎?寬容,忍耐,識大體,樂不思蜀只是他無奈表演
※一看書就困,不看書就迷茫,竟不知道該讀哪本,或許你該這樣做!
※毀滅你,與你有何相干?看科幻小說《三體》中冷酷窒息的結論!
TAG:亦無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