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具有悲憫情懷的文人

那些具有悲憫情懷的文人

民國才女張充和的傳記文章《三姐夫沈二哥》里,記載了沈從文一件舊事:

「時常有困窮學生和文學青年來借貸。尤其到逢年過節,即使家中所剩無多餘,總是儘其所有去幫助人家。……記得有一次宗和大弟進城邀我同靳以去看戲,約定在達子營集中。正好有人來告急,沈二哥便向我們說:『四妹,大弟,戲莫看了,把錢借給我。等我得了稿費還你們。』我們面軟,便把口袋所有的錢都掏給他。」

這個片段寫得相當生動:有人向沈從文借錢,而他此刻卻拿不出來,於是轉頭向還沒有工作的小舅子小姨子要,讓他們把準備看戲的零花錢都上交了。這就是沈從文。

(沈從文和夫人張兆和)

我們都以為樂善好施是富人的專利,其實舉手之勞的善舉縱然也值得嘉許,但倘若已自顧不暇,尚且為別人打算的,才更顯難能可貴。

沈從文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在圈內是出了名的。他的學生汪曾祺回憶老師:

「他這輩子為學生寄稿的郵費,加起來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抗戰時期,通貨膨脹,郵費也不斷漲,往往寄一封信,信封正面反面都得貼滿郵票。為了省一點郵費,沈先生總是把稿紙的天頭地腳頁邊都裁去,只留一個稿芯,這樣分量輕一點。稿子發表了,稿費寄來,他必為親自送去。」

抗戰時期,有幾個正直忠良文人在經濟上不窘迫的呢?這樣的情勢之下,沈先生所作所為就相當令人動容了。

再來看看胡適的遺產,據羅家倫記載,胡適死後給他的家人共留下「台幣不到五萬,美金一百三十五元」,這位1917年在北京大學就拿260塊大洋的知名教授,這位民國時期曾拿著「民國第一高版稅」的作家,看來經濟也不甚寬裕。

那麼,錢都到哪裡去了呢?

原來,胡適待人寬厚,目光長遠,作為朋友,他十分講義氣。他資助朋友留學生向來出手大方,有求必應,且不求回報,以至於家中經常財務緊張,捉襟見肘,妻子江冬秀總是抱怨:「他幫助窮書生,開起支票來活像一個百萬富翁,待我,他就好像一個窮措大。」

一些頂級學者,如林語堂,吳晗、羅爾綱、周汝昌、李敖、沈從文、季羨林、千家駒……都曾一度接受過胡適經濟上的幫助。

(胡適與蔣介石)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文人彷彿都離不開「窮酸」二字,孔乙己偷丁舉人家的書被打折了腿,范進抱著雞到集市換米下鍋,好像這才是落魄文人的典型形象。殊不知中國文人樂善好施、一擲千金素來是有傳統的,其人其事不勝枚舉。

唐詩泰斗李白就是個典型。他在開元十四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來到了當時的「銷金窟子」揚州,在揚州待了將近一年,真正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去換美酒。」當時揚州聚居著許多落魄詩人,年輕的李白不僅愛玩,而且樂施。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稱:

「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

另一位被世人評為「樂善好施卻放浪不羈」的大文人,有著「安徽第一大文豪」美譽的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本來有著祖上留下的雄厚家業,奈何他樂善好施、豪舉不斷,以致在南京生活期間,窮困到冬天要靠繞城牆小跑來取暖,時常需要靠賣書賣文以換銀錢穀米度日,甚至連家中珍貴的藏書也不得不送進當鋪維持生計,即使境遇如此不堪,卻仍喜愛呼朋喚友,叫上一幫文友小聚,依舊不時出錢接濟同樣清苦的文人。最終為了帶頭修建祖祠,不惜將最後的祖產全椒老屋全部變賣,變得一無所有。

女作家在輕財好義、慷慨救急這點上,完全不讓鬚眉,亦留下許多美談。三毛就是一個頗有善心的人,她自述在撒哈拉沙漠期間:

「每次旅行回來,全身便像被強盜搶過了似的空空如也。沙漠中窮苦的撒哈拉威人連我帳篷的釘都給我拔走,更不要說隨身所帶的東西了。」

「我總也會帶了白糖、尼龍魚線、葯、煙之類的東西送給一無所有的居民。」

「回到小鎮阿雍來之前,我將手邊所有的食物和葯都留下來,給了住帳篷的窮苦沙哈拉威人。」

其時三毛的經濟可算是相當拮据,丈夫荷西甚至「長褲磨亮了,襯衫領子都破了,襪子都是洞洞……穿鞋底有洞的皮鞋上班。」

(在撒哈拉的三毛)

想起我的恩師,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先生,曾經給我講過的他自己的一件事情:

許多年前,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造訪,給他帶了禮物——兩隻老家正在生蛋的老母雞!結果先生「一生氣,立馬給他從窗口扔出去了!」

「為啥?」

「你想,生蛋的雞是農家的經濟來源,他卻拿來送禮,太不孝順了!我又怎麼吃得下去呢?」

「後來呢?」

「後來這位學生供職青島市政府,頗有建樹,經濟也好轉了,我出差路過青島,喊他一起喝酒!」

猶記得先生此刻露出欣慰的笑容,都說徐先生是南大一等的狂狷之人,我倒覺得他頗具「竹林七賢」嵇康之風範,實足性情中人也,在他不羈的外形之下,有著強烈的悲憫情懷。

(我與恩師徐興無先生)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那麼「窮」還欲「兼濟天下」者,不是境界更為高尚了嗎?「窮且彌堅,不墜青雲之志」,這「青雲之志」,除了「治國平天下」,最切實的還是普濟眾生。表現在形式上就是樂善好施,此仍文人之真性情也。

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外」,一個不具備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是斷然寫不出感人的作品的,這或許也是上述大師能夠成就偉業的原因之一吧!

本期編輯:冬瓜

本文系莫邪青鋒獨家原創

【版權聲明】

轉載請務必註明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莫邪青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莫邪青鋒 的精彩文章:

TAG:莫邪青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