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順治年間,安徽百姓在山中發現一條龍,然後把龍煮熟吃掉了,還說龍肉味道很鮮美!
導讀:麟鳳龜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神獸,現在我們只能見到烏龜,沒有人見過麒麟、鳳凰和龍,但是在古代的史料筆記中,卻有著對它們的記載,其中對龍的記載尤其詳細,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則清朝發現龍的記載。
話說清朝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在今天的安徽桐城楂林一帶,有一個居民叫做王衡門,此人一日閑來無事在山中閑逛,結果在山澗中發現了一個怪物。
那怪物身長五尺多,有頭有角,身上長滿了鱗片,還有四個爪子,王衡門是個讀書人,頗有見識,看了怪物的模樣之後心說,這不就是畫上的龍嗎?不過這條龍性情比較溫順,不但沒有傷害王衡門,反而被王衡門給捕獲了。
王衡門將這條龍帶回家之後,覺得無法飼養,就將龍給打死了,然後用刀破開龍的肚子,發現龍的肚子裡面有很多石子一樣的龍卵,王衡門就將龍肉和龍卵一起清洗乾淨,放上花椒葷香等作料,然後慢火燉熟。
龍肉和龍卵燉熟之後,香氣四溢,王衡門也不管有毒沒讀,直接就開始大塊吃肉,結果發現不但沒有毒,而且味道非常好,王衡門吃了個肚皮溜圓,很是滿足。
王衡門吃龍肉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四方,在大清朝,吃龍肉王衡門是獨一份啊!當時的大學士王士禎聽說後,仔細翻閱了古典資料,經過審慎研究之後,王士禎下了斷言:王衡門吃的龍,不是神龍,而是《太平廣記》裡面記載的諾龍,這種龍形狀有些像蜥蜴,不能飛騰變化,所以才會成為王衡門的盤中餐。
按照王士禎的說法,這種龍很可能就是揚子鱷,但是揚子鱷是沒有角的,所以這種懷疑可以被排除,那麼這種所謂的「諾龍」要麼就是一種罕見的龍,要麼是其他珍稀動物,具體是什麼,筆者才疏學淺,還請方家不吝賜教!
順治戊子二月五日,桐城楂林居民王衡門,偶于山澗中獲一物,狀如龍,長五尺余,頭角鱗爪皆具,剖視腹中,有石子升余,烹食之,味殊甘美,無他異。王文簡公士禎謂即《太平廣記》之諾龍,體似蜥蜴,微具龍形者是也。


※明朝一小官,教會了皇帝說兩個字,結果飛黃騰達,成了禮部尚書!
※故老相傳,明朝大將徐達的七世孫是岳飛轉世,曾經挖開了秦檜之墓
※明朝有一硬漢,朱元璋御賜他打奸臣的鐵簡,朱棣卻將他逼死!
※明朝有一硬漢,朱元璋御賜他打奸臣的鐵簡,朱棣卻將他活活逼死!
※在明朝,有一種人特別橫,即使朝廷命官也不敢隨便惹他們!
TAG:綉夢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