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公開戀情就叫炒作?那是你沒見過300年前這位炒作大神

公開戀情就叫炒作?那是你沒見過300年前這位炒作大神

GIF/1.4M

今年藝術圈最重量級事件,莫過於前段時間在故宮開展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展品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簡直罕見。

在這個展覽上,除了千里江山圖,還默默放著非常非常非常多厲害的藝術家作品。

比如這幅:

賊可愛有沒有?近看筆觸甚至有點像小朋友的彩筆畫。

可是,就是畫出如此可愛的山水畫的畫家,300年來飽受極大爭議,民間甚至還流傳著關於他的恐怖傳說……

他是誰呢?

明朝中後期藝術圈紅人——董其昌

董其昌 明朝人(1555-1636)

你一定聽過這個名字了,董其昌的字畫,到今天都有大批粉絲。

董其昌不苦逼、不拼爹、不被潛,幾乎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男同學,卻最終成為了明朝中後期藝術圈的大紅人。

在字畫、藝術創作上下足功夫,這點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不過這哥們兒還有更厲害的一手——營銷炒作。

說起來董其昌進入藝術圈,簡直是一個意外:

出生寒門的小董,小時候只是一心讀書,要考取功名。如果事情順利,他有可能入朝為官,穩紮穩打,最後有權有勢。

可是誰知道,命運此時跟他開了個玩笑。

第一次考試時,他沒拿第一名,理由很有意思:

他!字!太!丑!考官就把他從第一名挪到了第二名。

對於自信爆棚的學霸董其昌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然後他拍案決定:

哪裡不行補哪裡,字寫不好,我練!

他借來了所有大師的作品,從顏真卿到王羲之,一筆一划地臨摹。22歲的時候,他又開始接觸繪畫,同樣也是臨摹黃公望、董源等頂級大牛作品。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董其昌慢慢接觸了藝術。

董其昌臨顏真卿 《多寶塔碑》

邊練邊考取功名,34歲董其昌不止考中了進士,還因他絕妙的書法名滿京城。

而且沒過多久,董其昌就開始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老師,他的社會地位一下變得迥異往昔。

不過此時,比起當官,董其昌顯然已經跑偏了,他一頭扎進了藝術里回不來。

當時的明朝,商品經濟發達,收藏之風盛行。京城不僅有豐富的圖集文物,而且人才濟濟。他開始結識一大批收藏家。作為最有影響力的書畫家,又身居高位,董其昌一躍成為藝術收藏界的重要人物。

董其昌 《方暘谷小傳》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當時明朝正處在「國本之爭」的混亂里,長達十餘年來,朝廷內部為冊立太子一事,黨爭不休。作為太子的老師,董其昌居然在此時全身而退,不問世事。

他向朝廷辭了官。不久,便奉旨以編修書籍為由,回故里「養病」去了。

辭官回鄉後,董其昌的書畫創作數量暴增,有學者統計,在人生最後的十多年時間裡,董其昌的創作達到了高峰。慢慢地,他辭官回家這件事情,被傳成了:董其昌不圖高官厚祿,為藝術獻身!

結果,董其昌名氣越來越大。

這不就是………最早的炒作??

無論如何,這位追求洒脫豁達的人生,而棄官回鄉的大名人,成了遠近聞名的書畫大家。來董家拜訪求墨者絡繹不絕。

然後,董大哥走上了「倒賣字畫」的發家致富道路。

在當時,字畫跟董其昌沾點邊,那都是奇貴無比,《明史·文苑傳》有記錄當時董其昌書畫受追捧的盛況,「名聞國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因此回鄉之後,只拿乾薪的董其昌,家產反而越來越多。

他的筆墨不僅貴,數量還「極多」。為什麼呢?

因為生意太好的時候,董其昌會請人代筆作畫。

他的好朋友陳繼儒曾贈一札給沈士充,說「送去白紙一幅,潤筆銀三星,煩畫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

為什麼人們爭先恐後要董其昌的字畫?因為在那個時候,他的山水畫和書法真的很有特點啊:

就跟我們開篇那一幅故宮展出一樣,毛茸茸的,可愛極了,畫一筆一畫的不像大手筆的潑墨,倒像是認認真真的素描,

董其昌山水畫

人們一直說他效仿古法,師崇黃公望,在大氣老成的山高水闊構圖裡,董其昌的筆法確實很奇特,他的書畫有種孩童般的趣味,董其昌就像一個天真的寶寶:

董其昌仿楊升 《青綠山水圖》

而董其昌的字,又是另一番氣象,卻也被人愛不釋手,看他的草書,總有種一氣呵成的感覺。

董其昌運筆很流暢,而且從表面上看去,字跡有輕有重,有虛有實,整個布局看起來甚至有種「設計感」。

據說,為了寫出這樣的字,他只用一種絲滑無比的高麗紙,順著他的字,隔空臨寫一遍,估計都會感覺身心舒暢,有通筋活血之奇效。

董其昌 《早朝詩》

董其昌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明明是多麼精明的一個人,卻在作品裡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再洒脫豁達不過的藝術家。

這才是營銷最厲害的地方啊!

最讓人吃驚的是,這位老大哥不光營銷自己,還借著營銷別人來營銷自己。

董其昌非常聰明,他意識到,光自己的字畫出名是不夠的,他要成為藝術圈的風向標。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他手上有一批收藏,且數量據說也有五六百件之多。

那麼,怎麼捧紅手上這些作品呢?

製造輿論啊!炒作啊!

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藝術,你一定聽過一個分法,叫「南北宗論斷」。就是把山水畫分成南北兩派,這東西就是董其昌搞出來的。

他提出這個南北派分法,來推崇某一些他自己喜歡的畫和畫家。

大致上把自己喜歡的就分到南派,不太喜歡的就分到北派,以此來製造輿論導向。

可是呢,因為南北派分法的美學標準非常地模糊,基本按照董其昌自己的喜好來的,於是就很混亂,舉個栗子:從大致上看南派偏文人畫,比較淡雅平和,但是因為董大哥喜歡范寬,於是就把范寬也歸到南派里去。

范寬《溪山行旅圖》局部

因為美學標準模糊,所以南北宗論斷給畫論畫史帶來了不太好的影響,這也是他多年以來飽受爭議的一個點。

在董其昌的評論里,他先後評出了很多個天下第一:

他說,天下第一山水,是王蒙的《青卞隱居圖》;還說,《溪山行旅圖》也是天下第一;結果:

董其昌題跋董源 《韓林重汀圖》

你看 ,董源又成天下第一了!

這樣看起來,也挺滑稽的。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的畫論,貢獻倒也不是全然沒有,比如他推崇王維作為南派開山,認為他是文人畫的開端,推崇王維的山水畫。

這一點,到今天毋容置疑。

這麼折騰了一番,董其昌要比其他藝術家幸運多了,生前享盡了功與名。

今天看來,如果按照一向以來中國評定藝術家的方式,這個人的「藝德」估計要打零分,但是「藝術」有時候就是如此矛盾重重。

他自己難道不矛盾嗎?當然矛盾。

一輩子從寒門到大官到大藝術家,董其昌上躥下跳,不斷實現著孤傲的人生理想。

可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他82歲寫的絕筆《紫茄詩》行草長卷里,卻有這樣一句話:

董其昌 《紫茄詩》

講的是茄子開會結果的一生,「累垂貪結子,低亞巧藏身」。你看那三個字「貪結子」,寫到連在一起,字字用力均勻,在筆觸之間不是洒脫,是脫口而出,是萬分感慨。

詩歌雖然講的是寫的是一個茄子的姿態,但是寫到這裡,一個「貪」,一個「巧」,這說的是茄子還是自己?

估計到了一把年紀,在藝術家、營銷者之間,董其昌忽而有種「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隳肝惟恐後」的感慨吧。

拼盡全力去獲得,然後回看一地雞毛,這不就是人生。

PS:大家看完了千里見山圖,記得展覽里還默默放著一個董其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外藝術 的精彩文章:

嫦娥是只癩蛤蟆,呱
十一假期出去嗨,一不小心就嗨進了山水畫里……
這個好物清單,讓你不去北京,也能看到故宮的鎮館之寶
PK嫦娥,幹掉玉蟾…廣寒宮「甄嬛傳」的終極boss,原來是它
一個糙到看不出樣子的石雕,怎麼就成了代表「國威」的寶貝?

TAG:意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