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要革運營商的命?沒那麼簡單吧
SIM卡伴隨GSM而生。
1991年,德國捷德公司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張SIM卡,隨後賣了300張給芬蘭運營商Radiolinja,SIM卡正式問世。
Orbitel 901
Orbitel 901,這部發出了第一條簡訊的GSM行動電話里,也許是首部插入了SIM卡的手機。
自此,SIM卡一直是手機的忠實伴侶,兩者攜手創造了電信帝國的輝煌,並走進空前繁榮的智能手機時代。
然而,世界總是變化無常。在陪伴了手機26個春秋之後,在這個星球迎來萬物互聯時代之時,有人說,SIM卡正在結束它的歷史使命,進入謝幕倒計時。
新的替代者是eSIM。
來源德國電信:The future is all about eSIM
早在2011年,蘋果申請了虛擬SIM卡專利。2014年,蘋果發布了自己的SIM卡——Apple SIM,嵌入美國和英國發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電腦中,允許用戶設備動態選擇運營商網路。
隨後,三星Gear S2成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錶。蘋果最近發布的Apple Watch 3也採用了eSIM方案。
2017年10月5日,Google最新發布的兩款手機Pixel 2與Pixel 2 XL成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機。
如果說蘋果的Apple SIM對傳統SIM卡還構不成威脅,畢竟Apple SIM技術是蘋果專有的,與eSIM規範仍然有些不同。但從三星Gear S2到Apple Watch 3、Google Pixel 2 均採用國際公認的eSIM規範,從智能手錶到智能手機,科技大佬們紛紛發力推進eSIM,加之物聯網的預期,不禁讓人有種「eSIM風口已來」之感。
eSIM背後真正的驅動力來自GSMA。
GSMA,這家覆蓋全球220個國家,代表全球移動運營商的共同關注和權益的協會,正在推動eSIM生態參與者與標準化參考構架保持一致。
從蘋果專有的Apple SIM到Apple Watch 3中嵌入eSIM的轉變,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意味著蘋果已成為GSMA eSIM規範的合作夥伴了。
2014年,為了滿足未來物聯網終端設備實現空中寫卡的需求,GSMA提出新一代SIM卡規格。
2016年2月,GSMA發布智能手錶、平板、可穿戴設備的eSIM卡遠程配置規範。
2016年6月,GSMA發布智能手機eSIM規範。這一規範獲得全球超過30家運營商、晶元商及蘋果、三星、谷歌等智能手機廠家的支持。
SIM與eSIM有啥區別?
眾所周知,從full size、mini 、micro到nano,隨著時間的推移,SIM卡的演進越變越小,但無論怎樣變化,它都需將物理的SIM卡插入手機或設備,並與單一運營商的網路鎖定,你要更換運營商,就必須到新的運營商那裡獲得物理SIM卡,並重新插入。
這種與終端設備物理插入式的結合缺點明顯,尤其物聯網時代,傳統SIM卡地位尷尬。
SIM卡插槽容易進入灰塵,劇烈震動導致接觸不良,無法適應大規模物聯網部署。比如未來汽車需要SIM卡連接網路,長期顛簸行駛的汽車需要強勁的焊接晶元,而不是易導致接觸不良的插槽式插入SIM卡。
傳統SIM卡與單一運營商網路鎖定的方式限制了新業務發展,同樣在車聯網領域,他們最早嫌棄傳統SIM卡,由於車輛跨國銷售、行駛等特點,傳統頻繁更換SIM卡的方式不能適應車聯網的發展。
傳統SIM卡限制了終端設備的空間和設計,而智能終端的內部空間就像北上深的房價一樣寸土寸金,尤其針對智能手錶、VR等可穿戴設備,缺點尤為突出。
…
所謂eSIM卡,即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本質上還是一張SIM卡,只是它是一顆SON-8的封裝IC,直接嵌入到電路板上,其尺寸比目前最小的Nano-SIM還小很多,大大節省了傳統SIM卡卡槽空間。
eSIM卡另一個關鍵優勢是,它是可編程的,支持通過OTA(空中寫卡)對SIM卡進行遠程配置,實現運營商profile的下載、安裝、激活、去激活及刪除,從而實現靈活選擇多家運營商,可應用於終端出廠後批量業務開通、業務到期後續約、改變簽約以及在漫遊時變更運營商等場景。
profile包含用戶識別信息,即用戶身份、認證參數、運營商定製參數等信息和業務簽約信息。
簡而言之,eSIM卡不必拔插更換SIM卡,它可通過遠程編程的方式支持不同的運營商,可在不同運營商網路間切換,像選擇WiFi網路一樣選擇運營商網路。
小小的eSIM,將對運營商帶來怎樣的顛覆?它是一場革命嗎?
eSIM顛覆傳統生態,運營商要失去對消費者的主導權?
以前,一張SIM卡與單一運營商綁定,從生產、定製、發行到激活,運營商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而eSIM出現後,在運營商、終端廠商、eSIM卡商中間新增了一個eSIM遠程配置管理平台,形成了一個以eSIM遠程配置管理平台為核心的三角型生態構架。
誰來主導這個平台?就成了各方爭奪生態控制權的焦點。
運營商當然希望繼續主導,終端廠商和eSIM卡商也想主導,但消費者可能更希望由一個第三方機構來管理,以確保市場中立。
假設這個平台由第三方機構來管理,運營商只是負責對接平台,那麼運營商就失去了對終端用戶的主導權,進而對整個銷售渠道和運營模式帶來影響。


※四維超糾纏態光子室外首次傳輸成功;所謂的「排毒」排的都是什麼呢?
※Re:美到窒息光纖動態原理圖,只有你懂!
※5G新玩法:電力公司進軍鐵塔共享
TAG:網優僱傭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