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電商衝擊下的專櫃新零售,自我救贖「戲份多」

電商衝擊下的專櫃新零售,自我救贖「戲份多」

在專櫃看到心儀的大牌,又對高昂的售價難下決心,要不上網看看這個品牌有沒有專營店?做不做特價?這個「內部拿貨」這麼便宜?

看到你嘴角浮起的微笑,這事就妥了。針對剁手族的微妙心理,換一種方式讓你「賺」了大便宜,這裡面套路很深。

「沒想到真的這麼便宜,這牌子的連衣裙在專櫃賣一兩千塊一套,在網上代購只要三四百。」經常在某寶上通過「內部拿貨」購買專櫃衣服的白領Ashley是「晚期剁手族」。她告訴懂懂筆記,很多專櫃的衣服太貴,一個月買不了幾套,自從有這種「內部拿貨」之後,自己和身邊一眾姐妹都喜歡通過網上這種渠道購買一些大品牌的「專櫃貨」。

「只要四分之一的價格,而且也有專櫃出具的小票,所以(質量)有保障。」Ashley表示,這樣既滿足了自己「買買買」的慾望,又省下了很多銀子,關鍵是還能買到正品。

在某寶通過「內部拿貨」,用幾分之一的價格買到品牌專櫃動輒幾千的心儀時裝,真的有可能嗎?這種在網上看似優惠實則「套路」很深的「內部拿貨」,你買過多少?

電商衝擊下,實體專櫃尋求「自我救贖」

「內部拿貨」能買到超級便宜的專櫃貨品嗎?

曾在深圳某綜合體一家時裝專櫃擔任店長的Bella告訴懂懂筆記,不但能,而且還有可以用來「炫耀」的專櫃小票和「三標」。

「但專櫃的高價貨到了網店裡就能變成『內部價』,真的有這麼好的事情?」對於懂懂筆記進一步的追問,Bella表示,這是不少時尚品牌專櫃都在「巧用」的伎倆。

顯然,三四百元線上「折價貨」,其本身的真正價值也就只有三四百,甚至更低,虛高的「專櫃價」只為讓你虛榮心滿足罷了。

品牌專賣店這幾年過得的確很苦。 「就像我們中心區域(綜合體)的專櫃,最近這半年多每個星期最多也就賣出去三四套衣服,遇到周年慶或活動5折促銷時,才有可能出現小規模的『爆發』。」Bella告訴懂懂筆記,電商對線下專櫃的衝擊已經是有目共睹。

實際上,Bella所說的情況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在北京市西四環某超級Mall的一層品牌專櫃里,不少店員都這樣形容:「周一到周四完全沒有人,整個跟個空樓似的。只有到了周末才見到人群,還都是去樓上吃飯的。」

正因為如此,當各大電商平台「XX節」幾乎每月都舉辦的情況下,實體(服裝服飾)專櫃的「壓力」越來越大。「許多人都是店裡看個夠,轉身回網上去買了,所以專櫃的生意也就越來越差。但是這兩年綜合體的租金可是連年上漲的。」Bella直言,現在周圍不少專櫃最大的「痛」,就是每個月不足三萬的營業額,卻要負擔七、八萬的場地租金。

相對於線下專櫃來說,電商的服裝品牌沒有高昂的租金、人員開銷,所以商品的性價比自然就高。「高高在上」的專櫃品牌,由於場地租金、人員開支、版費成本等問題,價格上的確不是電商品牌的對手,之前更不乏專櫃品牌衝擊電商渠道「敗北」的例子。歸根到底,線上品牌價格優勢是傳統專櫃品牌無法匹敵的。

「既然傳統專櫃不賺錢,那幹嘛不索性關了或者只做線上?」相信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

對此,Bella的解釋是:「這些專櫃品牌用了多少年才把牌子做這麼大,既然在線上衝擊不了電商品牌,只能寄希望『撐著』門面,做各種嘗試。我們老闆也說,現在不是都在講新零售嘛!」Bella告訴懂懂筆記,在「硬撐」的階段,一些線下品牌已經開始「暗度陳倉」的策略,玩起了新的「套路」。

專櫃用電商「張良計」,消費者卻忘拿「過牆梯」

一切奧秘,起源於「原單」心理。

「早幾年一些電商服裝火起來源自所謂大品牌『原單』的出現。」Bella告訴懂懂,所謂的「原單」就是品牌廠商在生產的過程中,一些瑕疵的淘汰品,被代工廠或者內部員工「拿」出來賣。

「但是正規的廠商哪有那麼多瑕疵品?如果瑕疵品真的那麼多,甚至比合格產品還多,那品牌商賺什麼?」Bella表示,之前在網上標榜「原單」的商家,許多賣的都是假貨、仿貨。

雖然隨著輿論的曝光,許多買家也知道了電商平台上所謂的「原單」充斥著大量的假貨,但是「買買買」的心以及對於知名時尚大牌的追求,讓絕大部分的買家尤其是女性買家依舊「停不下來」。

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所謂的大品牌「內部拿貨」就誕生了。

Bella舉了個例子,像某品牌的一款鞋子在專櫃的售價是799元,然而通過「內部拿貨」的電商渠道只需要226元就能拿到(還有專櫃小票)。這對於許多女性朋友來說,簡直就是「赤果果」的誘惑。

「許多人帶著(在線上)買『原單』的心態在買『內部拿貨』,其實追求的還就是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知名品牌。」Bella告訴懂懂,這些看似便宜的「內部拿貨」,其實是部分品牌商家自導自演的一場「戲」,而且戲碼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相信在Bella揭秘這些品牌商的「戲碼」之後,很多人都能解開之前一直都難以解開的謎團:電商衝擊下的品牌專櫃靠什麼活下來?首先,品牌專櫃要在高大尚的場所堅持住,形成品牌的高逼格;其次,讓某種「內部拿貨」價出現在你眼前,令你毫不猶豫掏錢包。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許多消費者都感覺到了專櫃的產品在漲價,而且是逐漸地漲。」Bella說,就在這一年時間多,一些品牌專櫃拚命在價格上做手腳,有些品牌甚至在專櫃掛出了「超高價」,以致不少中產女性消費者都連連感嘆「錢不夠買」的「高價」。

「就像我們專櫃,一件中長款連衣裙掛牌價可以到3000~4000(元),甚至有的專賣店,一件限量款女式襯衣都是這個價格。」Bella說,這種高價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但對於許多注重品牌(款式)的消費者來說,她們會像之前尋找「原單」的方式一樣,到某寶等電商渠道上,找「同款原單」,希望用較優惠的價格買到這個品牌的衣服,哪怕有些許瑕疵也是能夠接受的。

在線上比對價格的買家很快就會發現,現在不僅有所謂的「原單」,還多了許多「內部拿貨」,也就是用非常低的折扣,就可以買到「完美無瑕」的品牌貨。

「這樣一來(買家)就會覺得,哇,線上的『內部拿貨』價遠比實體專櫃的價格低,甚至是三折的價格,而且還不是『原單』那種所謂的瑕疵品,三標(合格證、洗標、主標)、專櫃小票還是齊全的。」Bella說,經過這樣一比較,許多買家就會覺得電商渠道上的「內部拿貨」價格十分實惠,甚至比部分電商品牌的性價比還高,「畢竟很多品牌的知名度在那裡,這一點對於女性消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線下刺激消費,形成購物場景,在線上放好「釣餌」,完成交易。一位服裝行業的資深人士透露,這早已經是不少實體店老闆理解並貫徹的「新零售方針」。

對於專櫃產品的零售價格,Bella笑稱:「虛高,虛了好多倍。」她告訴懂懂筆記,那些所謂的「內部拿貨」,其實都是品牌方授權的,或者說就是品牌方的代理,甚至是之間連一紙協議都沒有的個人賣家,他們之間已經相互形成了一種「默契」。用實體專櫃的價格「勾住」消費者,用電商渠道的所謂「內部價」推動消費者成交,利用消費者虛榮心對於價格的落差,促成了這樣一筆「交易」。

Bella告訴懂懂筆記,所謂的「內部價」在很早之前,指的是品牌商自己的員工購買產品時所享有的折扣,但這個折扣也是比較有限的,對於員工購買的數量也有一定限制。

「除此之外,以前的確存在有部分違規員工將廠商的貨偷出來以『內部拿貨』的名義在賣,但靠偷又能偷多少呢,加上現在(管理)技術如此發達,廠商管理不可能有這麼大漏洞,「內部拿貨」想想其實也就能明白。」Bella打趣說,現在某寶上賣的所謂品牌「內部貨」,數量十分龐大,甚至已經有了之前「原單」之勢。

然而,為了能在電商的「攻勢」下生存下來,許多大品牌卻把所謂的「內部拿貨」變成了「常態」,把線上渠道變成了「折扣」的「汪洋大海」。

不能否認的是,有許多消費者確實被這個「價格高企」唬了一把。Bella表示,她們自己的專櫃雖然每月賣出的衣服屈指可數,但在眾多的電商「代理」渠道,「內部拿貨」卻可以賣出近萬件之多。

「大品牌走線上代理的模式,小品牌則走『拼店』的模式。」她透露,許多小品牌因為量級不足,所以在線上與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賣家合作,低價賣實體專櫃的「高價」貨,一個商家「內部拿」的是多個品牌的貨,看起來就像個線上集市,「有些(賣家)稱品牌產品內部優惠領券購買減多少這些,基本上都是同樣的伎倆。」

品牌服裝、鞋子、箱包……Bella說這種方式已經從最早的時裝「蔓延」到了許多品類,甚至有知名的日用商品品牌也Copy了這招,並「學以致用」在網上上賣得火爆。

顯然,商家的這一番「張良計」迷惑了許多消費者,缺乏理性的消費心理也讓商家們的「計策」十分奏效。網路購物時代信息同樣爆滿,買家們在「買買買」的時候幾乎都忘了帶著一把謹慎的「過牆梯」。

小票和標籤就代表著品牌和質量?

因為線上渠道「內部拿貨」的火爆,讓許多時尚品牌在電商衝擊下存活了下來,不少線下的專櫃作用僅僅是「價格」展示和「標價」比對罷了。

「但還有很多品牌廠商不滿足這樣子『賺錢』,覺得線上的折扣價格太低,利潤相對較少。」Bella表示,「價格心理」的伎倆已經無法滿足品牌商對於利潤的追求了,就拿她自己的專櫃品牌來說,雖然「內部折後」的衣服價格是500~600元,毛利在40%左右,但相比此前專櫃銷售高達60~70%的純利來說已經低了很多。

「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空間,許多品牌商只能在線上代理銷售的產品質量上『動手腳』。」Bella透露,有不少品牌「內部拿貨」的產品,都存在著偷工減料的問題。

一位寫信給懂懂筆記的消費者這樣抱怨,她和好友通常回去品牌專櫃看衣服,了解質地、款式,並試穿下看看適不適合自己,然後再「偷偷地」拍下這個款式,到某寶上找「內部拿貨」的同款,因為賣家提供的商品,三標小票都有,所以並不會去懷疑產品的真假。但是她最近經常發現,買到手的「內部拿貨」質地和質量能看出不小差別!

Bella表示,品牌廠商正是看中了許多者的心態,覺得在線下專櫃已經「眼見為實」了,線上渠道的同款質量應該「沒毛病」,所以,許多買家都被這樣的想當然蒙蔽了。

「我們專櫃的產品和某品牌都是同一個代工廠,而且都同樣有所謂的線上『內部拿貨』渠道,就拿衣服來說,設計是同樣的設計,但在生產上還是有差異的,甚至工藝都有所差別,線上渠道的衣服『線頭』往往會比線下專櫃的貨多一些。」Bella透露,除了工藝之外,產品的面料上就有很多「貓膩」,哪怕是同樣的面料,化纖的使用比例上也完全不同,「所以有些『內部拿貨』的衣服,雖然看起來跟專櫃的一樣,標籤也一樣,但摸起來面料的手感略有不同,重量有時候也差了些許。」

一位服裝行業的業內人士透露,在工藝和材料上的「區別對待」已經是一些品牌的遊戲規則,許多品牌廠商可以在某寶「內部拿貨」這場戲裡獲得更大利潤空間。而多數買家也因為出於對品牌和專櫃的信任,並沒有多深究產品的質量差異。久而久之,許多廠家就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

小票、認證標籤,逐漸成了許多買家對於品牌時裝、鞋帽、箱包的標準衡量物,甚至有許多消費者把「小票」當成了炫耀的「資本」,覺得只要有這些標識(票據),商品的品牌和質量就有保障。

「小票、三標,這本來就都是品牌商自導自演的一場戲,這些證明物料自然能夠給到代理渠道。」該業內人士表示。

無論是出於對大牌的信賴,還是虛榮心作祟,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些「心態」其實都無可厚非,但在消費購物上或許都應該理性一些,「一分錢一分貨」這個道理無論是線下實體還是電商渠道都是適用的。

利用專櫃與線上渠道的「價格差」攻破買家的「心理防線」,變相的引導消費者到線上「成交」。對實體品牌商家而言,這種對新零售的理解未免有些跑偏了。

線下實體專櫃有其應有的產品質量、品牌溢價以及客戶口碑,在電商「性價比」的影響下,實體專營店(線下品牌)並不都是死路一條,畢竟有不少國際品牌用實例證明了「線下生存法則」,因為短視用「小伎倆」蒙蔽消費者的「雙眼」只能獲得一時短利。

Balle和懂懂筆記交流結束後補了一句:「我自己做這一行,但卻無法阻止身邊的好姐妹在網上買『內部拿貨』的品牌貨,希望你們能幫她們擦亮眼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就在剛剛,馬雲和李健「深情」對唱
今天 Kindle 死了嗎?沒死,還發新品了
馬云:如果只是挖空心思賺錢,阿里巴巴就是一家沒有出息的公司
馬雲在13位科學家面前認真做筆記:我不懂技術,但我尊重技術啊
海立股份,地方性混改樣本,或現「客大欺店」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