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買買買不是你的錯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買買買不是你的錯

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被視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提出「推手理論」的美國經濟學家塞勒獲頒本年度該獎項,他將獨得900萬瑞典克朗諾貝爾獎獎金。

在被問及會不會像常人一樣花掉獎金時,塞勒調侃說:「我會儘可能以最不理性的方式花掉獎金!」

實際上,

塞勒本人對「怎麼花錢」可是極有研究的。

比如,常年困擾大家的「為啥逢年過節買買買根本停不下來?」「為什麼總是無法實現自己年初的存款計劃?」等問題,看看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理論,你就懂了。

「心理賬戶」忽略大局影響

塞勒研究指出,每個人都會建立自己的心理賬戶,不同心理賬戶中同樣面額的錢卻不是絕對等值的。心理賬戶往往指導大家「專款專用」,該在什麼地方花錢,花多少錢,如何分配預算,都有一個大概的心理建設。

比如,當你花500元買了一張演出門票,但在去看演唱會的路上不慎丟失了,你會選擇再花500元重新買一張門票去看嗎?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不會。但如果你沒有提前購票,在前去看演出的路上丟失了價值500元的購物卡,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繼續買票看演出。這就是因為兩者分屬於不同的心理賬戶,前者會導致你產生花了1000元高價看演出的錯覺,而後者就沒有這種「虧了」的心理影響。

「交易效用」讓買停不下來

塞勒曾提出著名的「交易效用」理論,這就能解釋為啥你會在「雙11」買買買根本停不下來。他認為,消費者購買一件商品時,會同時擁有「獲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前者取決於該商品對消費者的價值以及購買時的價格,後者則取決於消費者購買時付出的價格與商品參考價格之間的差別,即在購物時獲得了多少優惠。所以不要為打折的時候買了太多並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東西捶胸頓足了,因為,購買優惠商品的時候,你還在心理上獲得了無法替換的購物快樂呀。

「缺乏自我控制」致長線規劃易失敗

塞勒的「缺乏自我控制」理論認為人們總是傾向於向短期誘惑屈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年初雄心勃勃定下的存款目標最後總是不會實現的原因。這一理論最廣泛的應用就是美國的「為明天存儲更多」養老金計劃,促使大量沒有存儲習慣的美國人提前存錢。在試行這一計劃的第一家公司中,參加的員工最終儲蓄率從3.5%增長到13.6%。

來源:新京報

主編:王獻忠

執行主編:姜博文

編輯:劉思思、姬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省消防協會 的精彩文章:

莫斯科一商場突發火災,3000餘人被疏散︱迦納首都燃氣站爆炸致7人死亡132人受傷
你的假期清單里有這幾項嗎?
二十四節氣消防圖之「白露」
最愛的化妝品到了這群男人手裡,「火」了……

TAG:江蘇省消防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