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向最親的人發火
★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40天
文/管見 主播/張彬
你曾向最親的人發過火嗎?反正我有過。
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孩子,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兄弟姐妹,都有過。
這是我的不對,這也是一個代代相傳的難題。
讓我們回憶一下,你小的時候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父母從單位下班或者從田間勞作回家,如果父母是陰沉沉的臉色,就明白今天要謹言慎行,否則會因為一言不慎招至一痛怒罵,或者一頓暴打,有時甚至還被罰不得吃晚飯。
明明是一句無心的話或者一個無心的舉動,在此時往往會被無限放大。
也有的父母在打罵完孩子後,會抱著孩子連聲說抱歉,甚至失聲痛哭。
你長大後成了自己孩子的父母,是不是也有過相似的經歷?
當你感覺特別累、特別煩,又說不清是什麼原因、無法排遣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孩子無心所做的一件小事而大發脾氣,事後又覺得後悔莫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狗現象」---就是對那些比自己弱小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
舉個例子:
母親被領導批評,不爽。
回家,看到孩子做好了作業後,在看電視(這在平時很正常),莫名來火,把孩子臭罵一頓。
孩子於是很委屈,剛好家裡的小狗在蹭他的腳,於是飛起就是一腳。
狗狗大驚逃到街上,正好一輛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刮擦了另一輛車,車中坐的正好是母親的領導……
這就是「踢狗現象」的經典模型,它說明壞情緒的傳染會導致惡性的循環。
把情緒遷怒於比自己弱小的對象,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心理防禦機制,但它是帶有攻擊性的。
當對方比你強大時,你就會把這種情緒攻擊到一個較弱小的對象身上,以防禦自己的無助感。
比如,很多母親面對偶爾做錯事情的孩子會說一句:「這孩子,和他爸一模一樣,老是做這種蠢事!」
這些母親對孩子發泄的,其實是對丈夫的不滿情緒。
因為在長期的生活中,心中對她的丈夫已經非常不滿,但又無能為力。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往往會被搞得莫名其妙,長此以往,會讓孩子也變得喜怒無常。
不僅是父母對孩子,伴侶之間也往往這樣。
一些男人在外面,也許就是在酒桌上受了點委屈,回到家裡卻莫名其妙地指責在家的妻子,吵過之後又後悔不已。
而妻子會非常莫名其妙,以為你情緒不穩定,或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
長此以往,會讓本來親密的關係越走越遠。
成年的孩子對老邁的父母也會如此,難得回家看看,卻對老人各種指責,各種不耐煩,甚至還有各種鄙視。
你仔細想想,有沒有啊?
既然情緒會像感冒一樣傳染,那麼當你生「壞情緒病」時能不能讓自己主動隔離,獨自面對那份無力無助感呢?
首先我們一定要弄清,當我們在遷怒別人的時候,就是因為自己的無能!
我們因失控而對弱者釋放的情緒,發泄的是自己的無能感,而換來的是一種興奮感。
但,這是一種能讓人後悔的興奮。
當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們就會變得相對通透,在實際操作中,就會有相應的辦法。
當情緒低落的強勢方回到家裡各種尋釁滋事時,家裡的另一方在此時如果能體貼地問一句:
「親愛的,今天在外面受委屈了,是吧?」
因為你很清楚,對方其實並不是對你不滿,而是很可能今天在其他地方受挫或者遭遇了不公平。
這樣做不但會化解了這場可能發生的衝突,還給了對方以極大的心靈安慰。
所以當你覺得能夠承受時,努力去試著接納對方,陪伴他內心的無助。
反之,如果你覺得難以承受,就盡量主動避開,以免發生更大的衝突。
人生有得意就有失意,這是一種常態。
有委屈,最好是去化解和接納,努力讓自己的內心成為一個「垃圾處理器」。
如果化解不了,可以找家人朋友,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
千萬不要逞一時之快,對最親密的人輕則惡言相向,重則拳腳相加,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從本質上說,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無能之輩」。
我一直認為,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不僅是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而且人類還擁有一顆動物沒有的「玻璃心」。
我們的內心其實都很脆弱。
承認自己的脆弱,面對自己的無能,這不僅很勇敢,更是一種---
強悍的能力!
主播:
張彬,主任播音員
浙江省電視十佳主持人
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管見參考 您的參謀長
熱文推薦


※書,為什麼會越讀越傻?
※你最喜歡的是什麼?
※酒和女人,一生最愛
※想發財,這是唯一的秘訣!
※禮物送給你,別怪我小氣
TAG:管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