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羅:清華附小的蘇軾報告,一場被放大的搶跑運動
清華附小六年級某班的孩子,作為一個整體成了網紅,順帶著讓清華附小驕傲了一把。孩子們對蘇軾研究所做的23份報告,既有運用大數據方法的,也有觀測蘇軾心情曲線的,更有考察蘇軾朋友圈和旅遊價值的。從切入角度到應用方法,可謂新意迭出,不輸成人。
尼爾·波茲曼認為電視拉平了兒童與成人的距離,10歲孩子就可以讀懂成人的心理活動。現實中,5歲女孩的穿衣打扮向成人靠近,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這一次,清華附小的十二三歲的孩子們用論文告訴大家,在知識探索方面,孩子和成人之間的差距也在急劇縮小。
輿論對於清華附小孩子的褒獎堪稱如潮如涌,班級微信公號文章10萬+的數據已經說明不了什麼,將近7000個點贊,以及包括人民日報、頭條新聞在內的微博官微的介紹,多家媒體評論的跟進,使得他們的付出已經成為一個「現象級」案例。即使是有人感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起點的嚴重不一,但也不會倒過來苛責這些孩子太優秀。
清華附小學生繪製的蘇軾詩畫扇面
當然,也存在個別異樣的聲音。例如,少量網民懷疑這些作品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家長的艱辛投入。的確,有報告內文就顯示作品是父子合作的結果。加上這年頭教孩子做燈籠、寫作業、改作文從來都是普遍現象,所以公眾存在這樣的質疑也並不難理解。
除非有明顯的證據證明這些優秀的報告是出自孩子家長之手,否則,我個人並不願意相信那些質疑。不過,家長或者成人在孩子形成報告的過程中,到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以及應該起什麼作用,這的確是一個關鍵問題。
毫無疑問,清華附小六年級的這些孩子為自己、家長和學校帶來了非常規的巨大的聲譽。這種聲譽並非來自某一級教育部門的表彰,也不是在班級、校內或學校間競賽獲得勝利的結果,而是一種超越部門、地域、行業和人群的社會化聲譽。如果說常規的榮譽都依附於具體的某個部門、某個地域和某個社群,那麼清華附小此次收穫的讚譽則衝破了行政部門、具體地域和所在社群的限制。
更直白一點說,在以往,清華附小的這些孩子再牛,一次課堂作業引發的褒獎只能是班級內、學校內,能上升到海淀區級別已經不得了了。但這一次,通過微信公號來發布的成果展,直接在全國層面進行展示。響應的級別已經徹底打破時空限制,由此帶來的榮譽也是過去所完全不可想像的。
從某種程度上,這是清華附小的孩子在面對激烈競爭中所趟出的一條新路。競爭,有時候並不一定要循規蹈矩,並不一定要符合體制的遊戲規則,而是可以藉助社交媒體這樣的新工具獨闢蹊徑。
看到清華附小孩子們的爆紅,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其實是「上海媽媽」這個群體。看起來,「清華附小的孩子」和「上海媽媽」這兩個群體似乎並無關聯,但將二者在我腦海里進行聯繫的是一個叫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上海80後媽媽最為焦慮,其中焦慮的兩個最大因素分別是「學區房」和「子女升學」。這二者其實是一個因素,匯合起來就是孩子的教育,或者說孩子的成功。
在上述報告中,北京媽媽緊隨上海媽媽之後,位列第二。不過,考慮到即使在北京和上海,不同區之間媽媽的焦慮程度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假如北京代表隊祭出海淀區媽媽團,焦慮指數超越上海媽媽,難度應該不大。所以,在競爭激烈的北京海淀區優質小學圈,這些優秀的報告和背後的焦慮的媽媽,我認為可能會存在一些重要的聯繫。
這些媽媽們之所以如此焦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前面提到的「響應級別」的變化。如果是在農村或小鎮,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關心範疇往往是「班裡排第幾」,關注的指標單一,範圍狹窄;但到了北京、上海這樣的超級大都市,尤其是在優質學校里,家長們關心就不僅僅是班級排名,也不僅僅是成績,競爭的維度被增加,競爭的範圍甚至是全國層面的。
互聯網打破了小社群、小團體的概念,建立了一個「平坦的世界」。這使得競爭者之間沒有山丘、草木可以遮掩,所有人都看得見彼此的位置,所有人都需要直接拼刺刀。當然,為了孩子能贏,家長頂硬上的現象也層出不窮。也因此,才有了下面這個流傳甚廣的段子。
晚上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啊!什麼關係?說,到底什麼關係?」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的跳躍起來,打開窗戶,趴在窗檯支起耳朵認真的聽著下文,女人繼續氣憤的喊到:「互為相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
回到清華附小孩子們的研究報告,對於焦慮的家長們而言,這些孩子家長在報告中到底有沒有起作用和起了什麼作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在微信公眾平台上用自己的作用撬動了人們的注意力,進而斬獲了令人艷羨的榮耀、表彰。而這一現象,一定會刺激到其他的學生家長。
不管是填鴨式教育、藝術教育還是素質教育,一經焦慮的中國家長們之手,都會變成一場急匆匆的搶跑運動。就連幼兒園孩子們的勞技課作業,只要涉及榮譽分配,家長們都會忍不住各種代勞。面對巨大的社會性榮耀,其他班級的學生家長,其他學校的學生家長,其他城市的學生家長,都會注意到獲得聲譽的新途徑,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新途徑的搶跑中去。
何況,這場搶跑運動,也許還會在暗地裡會獲得老師的默許乃至鼓勵。不少學校的領導正在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微信公號傳播的意義,他們對閱讀數和點贊數的迷戀,促使老師與家長們容易形成「共謀」。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在製造社交媒體的數據方面,焦慮的家長們早已展示過他們卓越的能力,微信上的各種拉票我們還少見嗎?
只不過,在這一場對學校、老師和家長都有利的刷數據戰役中,孩子們因為家長代勞,喪失了寶貴的「犯錯機會」,甚至容易因為虛幻榮耀的裹挾,形成自我認知的失調。不過,總體上我們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對此應該已經頗為適應。很多孩子從小就明白,自己存在的部分意義,就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自己安裝父母意願做,就是為了緩解父母的焦慮。
互聯網打破了時空限制,微博、微信這樣一些傳播介質的普及,一方面放大了孩子們可以獲得的榮耀,另一方面也放大了家長們承受的焦慮。可以預見,在放大的榮耀和放大的焦慮的刺激下,事情並不會朝著鼓勵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而會在焦慮的背景中促使家長們越俎代庖。因為只有這樣,家長們的焦慮癥狀才能暫時得到緩解。
這,大概就是清華附小孩子們走紅之後,會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吧。
本文原標題:《被放大的榮耀與被放大的焦慮》


※李華芳:比起他靠經濟學賺到的錢,諾獎那點錢算什麼
※顏純鉤:一心一意讓他贏在起跑線,可能反而毀了他的無價之寶
※十一貝子:果郡王允禮和他的花園
※《紅樓夢》講的都是「地球往事」
※梁捷: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有爭議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