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Uber混戰說起,再議創業公司的控制權問題

從Uber混戰說起,再議創業公司的控制權問題

2017年10月3日,全球領先的出行平台Uber在董事會上一致通過了一系列改進公司治理結構的決議,為引入以孫正義軟銀集團為首的財團10-12.5億美元的投資鋪平了道路,也讓內憂外患的Uber意外地進入控制權大決戰後的休戰期,集中精力準備2019年的上市。

本文希望通過控制權決戰各方的表態和媒體報道還原決戰背後的故事,為更多創始人和投資人提供參考借鑒。

新舊CEO的對決?

2017年9月29日,Uber新CEO上任不足一個月時間,剛剛退出公眾視野的公司前CEO卡蘭尼克再次登上各大媒體頭條,他突然扔出一枚炸彈——行使自己向公司委派兩名新董事的權利,即委派施樂公司前首席執行官Ursula Burns和華爾街金融大佬John Thain擔任公司董事職務,讓新CEO率領下的Uber重新陷入控制權的混戰之中。

卡蘭尼克新委派的二位董事:John Thain和Ursula Burns

卡蘭尼克在2016年6月G輪融資引入沙特投資人時取得這項董事任命權,通過與早期投資人Benchmark等簽署的投票權協議,他取得增加指派三名公司董事的權力。2017年6月20日,卡蘭尼克率領下的Uber已經深陷系列危機,Benchmark等五家投資人發動突然襲擊逼迫卡蘭尼克辭去了CEO職務,本應同時失去CEO專屬董事席位的他卻根據這項董事任命權將自己視為自己有權指派的三名新董事之一而保住了董事席位。

Benchmark緊接著在8月10日起訴卡蘭尼克,指控他通過欺詐和隱瞞事實的方式獲取新董事任命權,要求撤銷投票權協議,希望將卡蘭尼克董事席位拿掉,從而徹底踢開這位創始人,並試圖通過法律程序制止卡蘭尼克指派其他兩個公司董事席位。

卡蘭尼克之所以突然行使爭議中的董事任命權增派兩名董事,是因為公司新CEO和高盛投行(也是Uber投資人之一)向公司董事會遞交了一份公司治理調整方案,包括為了引入軟銀財團的投資而削減卡蘭尼克的超級投票權,及其在董事會的控制權和2019年上市的截止期限等內容。就此,前CEO卡蘭尼克直言不諱:

「鑒於最近一項關於董事會巨大改革及公司投票權重大調整的董事議案,我現在決定委派(兩個)董事席位。因此,所有董事會成員全部到位就變得特別重要,以便進行適當的審議,尤其是像Ursula和 John這樣經驗豐富的董事。」

這兩個新席位的任命顯然沒有經過任何事先的磋商或通知,Uber將這兩個席位的任命稱為「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並針鋒相對地指出對公司的擔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正在努力建立世界一流的治理結構,以確保我們正在建立一家讓每位員工和股東都能為之感到自豪的公司。」

公司創始人/前CEO與獲得董事會支持的新CEO看起來難免在董事會上要面臨一場公司控制權的對決。

超級獨角獸的超級董事(大)會

在《Uber新CEO走馬上任,面對分裂混亂的董事會如履薄冰》一文中,簡法幫曾介紹過Uber的董事會構成,在卡蘭尼克委派的二位新董事之後,這家公司的董事將從9名增加到11名。公司擁有投票權的董事統計如下:

儘管公司很多董事的立場並不明確,經常會視具體情況在各方之間徘徊,但整體來看堅定代表投資人利益的董事與卡蘭尼克委派的董事勢均力敵(三名投資人董事代表,三名卡蘭尼克代表),另外兩名創始人/早期員工董事似乎與卡蘭尼克的立場也是對立多於聯盟,整體上董事會的權力格局達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尤其是考慮到美國法律制度下董事所肩負的嚴格責任(如fiduciary duty,通常譯為信託義務),這樣的董事會構成讓人很難說是公司創始人卡蘭尼克還是公司投資人把持了公司的控制權。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公司需要繼續融資,公司的股東、員工和投資人都支持公司繼續融資發展,直到上市。

所以,Uber董事會讓人意外地迅速達成了一致意見,通過取消創始團隊和早期投資人手中的超級投票權調整公司治理結構,並且增加董事席位,給軟銀帶領的投資人財團預留董事席位,同時也削弱以卡蘭尼克為代表的創始人團隊在董事會的影響力。

2017年10月3日,Uber董事會一致通過擴容董事會的決議,在軟銀財團投資取得公司14-17%股份的前提下增設六個新的董事席位,包括三名獨立董事、一名新的董事長以及給軟銀財團預留的最多兩名董事席位。

也就是說,如果軟銀財團的投資順利完成,Uber董事會將會由17名董事組成!創業公司中這樣龐大規模的董事會實屬少見,迅速形成決議甚至組織一次董事會議的難度都可想而知,但至少形成了一個大到個別股東難以支配的董事會規模。

創始人vs投資人

反目成仇的卡蘭尼克和Benchmark的Bill Gurley,二者分別是Uber創始人和投資人

在軟銀財團的投資面前,公司原有股東之間的控制權之爭——尤其是創始人(卡蘭尼克)與投資人(Benchmark)之間的爭議——最多是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只不過這裡的外御其侮應該調整為保護共同利益。

據媒體報道,軟銀財團的投資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按照Uber最近一次融資的估值購買新發股份,也就是說公司能按照接近70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10-12.5億美元;剩餘部分由軟銀財團按照更低的估值(有報道稱500億美元)從公司的投資人和早期員工手中購買老股,這部分投資金額有可能達到90億美元。

這種投融資方式算是一種多贏的局面:

Uber能夠獲取10億美元以上的融資,並且能夠在紙面上維持公司現有的高估值,更重要的是引入軟銀成為公司的重要股東,鑒於軟銀在出行領域的全球投資布局,幾乎投資了世界各地的出行巨頭,Uber斷不希望軟銀轉而投資自己的本土競爭對手,譬如Lyft;

軟銀則能夠以總投資中10%的部分購買新股維持公司估值,絕大部分的投資卻能以更低的估值(約30%折價)從公司現有股東手中獲取相當大比例的Uber股份(14-17%),完成出行領域全球投資布局的最重要一環;

公司現有股東不僅在IPO之前得到(部分或全部)套現的機會,也能夠通過引入軟銀等投資人看到公司治理結構優化乃至上市的希望。據稱,軟銀財團投資Uber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改革公司治理結構,這樣公司的早期投資者才會有動力出售手中的股份給軟銀財團。

Uber董事會在同意軟銀財團投資的同時,也通過了2019年上市的最後期限。

Uber引入軟銀財團投資的過程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就是作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投資人Benchmark。

2017年9月21日,有報道稱這家VC股東委派的董事代表是唯一一位投票反對在TS(投資意向書)中賦予軟銀財團方面投資排他期的董事,並表示不會配合將自己手中13%股份的任何部分賣給軟銀方面。

如果作為公司兩個最大股東的Benchmark和卡蘭尼克這雙對手都不賣手中的股份,這就意味著軟銀財團可能最終拿不到預定的股份比例而放棄投資。更何況,面對軟銀以500億美元估值確定的老股購買價格,再想起Benchmark在8月還公開指出公司二年後估值能輕鬆越過1000億美元大關的論斷,Uber其他現有股東難免也會猶豫是否賣出手中的股票。

到了9月底,有媒體披露軟銀同意了Benchmark開出的條件,保證不會(在投資完成後)支持卡蘭尼克重返Uber履任領導職務,包括CEO、董事長或董事會下屬委員會的領導職務,為軟銀財團的投資掃清了最大障礙。

最終,儘管兄弟鬩於牆,為了公司的未來大可盡釋前嫌,至少控制權戰爭可以為了融資先放一放。據報道,已經將自己與卡蘭尼克之間的控制權戰火引到法庭(仲裁庭)的投資人Benchmark似乎也最終改變了態度,據稱這家VC可能參與Uber股東面向軟銀財團的老股競賣(以幫助後者買入足夠目標份額),而且有意在軟銀財團投資完成後撤回對卡蘭尼克的訴訟。

創始人卡蘭尼克的得與失

卡蘭尼克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和股份比例最高的創始人,如果公司在尚未盈利的狀況下能夠引入軟銀的投資,這自然符合他的經濟利益,軟銀財團取代Benchmark的最大股東地位也能形成新的權力平衡,但他也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最大的代價就是手中的(十倍)超級投票權將被取消,當然取消創始團隊和早期投資人手中的超級投票權也會影響到Benchmark和其他早期投資人。其中,公司早期投資人Shervin Pishevar和Steve Russell就反對這種直接剝奪超級投票權而損害相關股東利益的做法,在董事會投票前一天他們委託律師正式通知公司三位創始團隊股東/董事(即卡蘭尼克、Ryan Graves和Garrett Camp)不要在董事會上支持取消超級投票權,否則將會採取起訴等法律措施。不難想像,卡蘭尼克在董事會上最終投出的支持票會傷害到在自己與Benchmark的對抗中堅定支持自己的這兩位投資人盟友。

另一方面,如果軟銀財團的投資達成,Benchmark撤回對卡蘭尼克的訴訟,卡蘭尼克可以保住自己控制的三個董事席位,包括他自己和新委任的兩名董事,即便董事會人數擴大到17個席位,他也是控制董事席位最多的股東。

董事會決議中若卡蘭尼克重返CEO職務至少需要三分之二董事支持的限制,讓他實現「喬布斯式回歸」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但是,他在董事會層面也取得了部分勝利:原來董事會議案中「任何以前任職於Uber的人員,只有在獲得三分之二董事和66.7%的股東的批准的情況下,才能返任CEO職務」的約定被弱化,去掉了「66.7%的股東的批准」的嚴格要求,僅僅保留了三分之二董事批准的要求;此外,新CEO原本打算獲得提名董事權力的方案也沒能最終實現。

後記:關於創業公司控制權的經驗教訓

像卡蘭尼克一樣,明星創始人應該從他的經歷中看到,控制權的法律設計具有自己的局限,再完美的機制設計在公司需要投資人輸血時都會不再性感,準確地說是很無力。

對於更多的草根創業者來說,不必邯鄲學步效仿卡拉尼克之類明星創始人的超級投票權做法,在沒有選擇投資人機會或者公司融資金額不大釋放股權比例有限的早期階段,不要在浪費太多時間琢磨AB股的含義和做法,控制公司董事會多數席位就已經足夠現實了。

對於投資人,一方面可以從Benchmark的經歷中反思,投資人在追逐明星創業項目時也需要衡量一下過分讓渡控制權給創始人可能面臨的投後風險和代價,另一方面也需要謹慎反思這家基金在與創始人爭奪公司控制權中的激進方式所存在的問題。

最後,筆者忍不住想起常常給孩子閱讀的日本漫畫家黑川光本的恐龍大陸繪本——《三角龍的大決戰》,三角龍群帶領其他植食恐龍大戰肉食恐龍軍團之後,一望無際的綠色大地展現在三角龍群面前,前方等待它們的又是什麼呢?現在,Uber這頭獨角獸經歷了一場控制權大決戰之後,瞭望著一望無際的IPO新天地,恐怕也免不了有同樣的疑問,前方等待這家公司的又會是什麼呢?至於Uber控制權大決戰中的角色扮演,誰是哪種肉食恐龍而又有誰是哪種植食恐龍?就要看讀者自己的想像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價值 的精彩文章:

演員韓雪怒斥攜程捆綁消費;易到CEO彭鋼確認已離職;Facebook宣布將人工審核政治廣告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的新寵@顏值即正義鍵盤
夫妻出租婚房被搬空,螞蟻短租稱配合調查;寶馬電車加入無線充電技術
馬雲回應豪宅謠言;淘寶上線了三架波音747進行拍賣;迪拜投1.4億美元建模擬火星
樂視網改名新樂視;酷騎單車創始人否認解散團隊;日本稱今年捕殺177頭鯨為研究

TAG:商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