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台灣近現代之父,是馬英九最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西鄉人。
說起劉銘傳,大概許多人會感到陌生。但對台灣人說來,劉銘傳卻是個響噹噹、如雷貫耳的名字:他不但是台灣省的首任巡撫,更是寶島台灣的守護神和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奠基者。
劉銘傳出身寒微,小時候出天花,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雖然保住了一條小命,但臉上卻留下了許多斑斑點點,因為他排行老六,所以家鄉人稱其為「六麻子」或「么麻子」。劉銘傳對臉上的麻子不以為意,甚至還自嘲地畫了一幅梅花,親筆題詩云:「圈圈點點又叉叉,頃刻開成一樹花,若問此花何人畫,大潛山下劉六麻。」
劉銘傳小時讀過幾年私塾,後因家貧販過幾年私鹽,戎馬倥傯卻手不釋卷,日久天長浸淫之下,詩詞曲賦皆有過人之處。尤其是他的詩作,更是直抒胸臆、遠超儕輩。「一月未作詩,閑情無所託」,「秋來無別趣,詩興覺縱橫」,便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因受曾國藩賞識、李鴻章的提攜,劉銘傳在同治元年(1862)加入淮軍,東征西討屢立殊勛。因鎮壓太平天國和剿平捻軍晉陞一等男爵,官至直隸提督,但他對此並不以為然。一次好友過訪,盛讚他平吳滅捻的赫赫武功,劉銘傳當即取出鎮壓太平軍、捻軍時的文書,在朋友錯愕的眼神中,「一以火之」。又有一次,他到南京參加朋友聚會,宴會上,眾人紛紛稱讚其「中興名將」、「功高蓋世」,劉銘傳當眾朗聲道,大家記好了,大清不變法,廢除科舉,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不出十年,事且不可為矣!」
眾人聞言面面相覷,作聲不得。
道不同不相為謀,很快,劉銘傳就厭倦了官場上的迎來送往,乾脆辭官不作歸隱山林。
本來,劉銘傳想的是從此不問國事,一心過閑雲野鶴的泉林生活,然而他所處的時代卻是多事之秋,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遠東艦隊妄圖佔領台灣,藉機向清廷敲詐勒索大量贖金。 劉銘傳臨危受命,在「兵單餉乏、孤身無助」的情況下,渡海登上台灣島,開始了為保衛祖國領土完整而戰的艱苦卓絕歲月。面對來勢洶洶的法國侵略者,劉銘傳率領台灣軍民沉著應戰,取得了基隆、滬尾兩次戰役的全勝。面對我英勇軍民,侵略者進退失據,法軍遠東司令孤拔一籌莫展,病死在了海上。在劉銘傳的指揮下,台灣軍民眾志成城,鬥志昂揚,一舉粉碎了法國人侵略台灣的陰謀。
中法戰爭後,清廷也意識到了台灣的重要戰略地位,任命劉銘傳為台灣巡撫。此後,劉銘傳開始了策劃經營台灣的開拓生涯。
他修築了從基隆到台北的全國第一條鐵路,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郵政局,發現開採了中國第二大煤礦——基隆煤礦。在他擔任台灣巡撫期間,台灣有了自來水、開設了西式學堂%,鋪設了海底電纜……所有一切,都是開台灣歷史先河的事情。
劉銘傳在台灣所做的努力,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以防範日本侵略為目的!做為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敏感地覺察——最危險的敵人,真正覬覦台灣島的不是法國,而是野心勃勃的日本!
只可惜,顢頇腐朽的清政府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當日本人舉國若狂發展海軍的時候,清廷卻將有限的軍費挪用到了修建頤和園,劉銘傳聞讀,仰天扼腕長嘆:「人方盜我,我乃自抉共藩,亡無日矣。」
1895年,甲午戰敗後,台灣終於為日本竊據。消息傳來,卧病在床的劉銘傳悲憤莫名、呼天搶地,口吐鮮血,溘然長逝。
2002年,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馬英九在舉辦的紀念台北建城117周年上,將劉銘傳抗法勝利歸來,回到台北的1885年4月7日定為台北建城日,並親自撰文《劉銘傳——台灣向前走的歷史反思》,稱劉銘傳為台灣現代化的先驅,是他最崇敬的歷史偉人之一。
台灣同胞也沒有忘記劉銘傳的豐功偉績,稱其為「台灣近代化之父」。


※玄武門之變李靖李勣到底在哪裡?李世民究竟有沒有拉攏他們
※八路軍痛殲日本侵略者,為何他們還要寫信表示感激
※玄武門之變李元吉原本可以不死,為啥他非要給李建成陪葬
※玄武門之變當天李建成明知入宮有危險,為何還要飛蛾撲火?
※玄武門之變都在外圍作戰,為何凌煙閣排名程咬金比秦瓊靠前
TAG:唐風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