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札之美:文人筆下最美的藝術

書札之美:文人筆下最美的藝術

[ 本文共計2095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分鐘 ]

文 |程鋮

中國·北京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這首記載於《古詩十九首》中的五言詩,寥寥幾句便勾勒出了思婦的一往情深,讓人不禁浮想聯翩。

由此可見,在交通閉塞、通信落後的遙遠古代,書信即為溝通交流的唯一途徑。它不僅承載著家眷的期盼、友人的思念,更是文人墨客抒情寫意的文化場域。

五代 楊凝式《韭花帖》

書信或曰書札,其實是一種藝術。西方人稱之為「最溫柔的藝術」,其言親切細膩有類於日記,溫柔與否當不盡然,名之以藝術卻毋庸置疑,尤其是中國舊時的毛筆書札。

究其原因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其內容特性決定;二是由其製作形式使然。

宋 歐陽修《灼艾帖》

首先,就內容而言,書札分為公私兩種,《文心雕龍》首次有所區別。公文書札產生較早,步入文明社會之後即可能出現。而私人書札產生較晚,當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宋 蔡襄《致彥猷書帖》

宋 陸遊《尊眷帖》

公文書札刻板嚴謹,大多起著傳遞國家訊息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此我們先不多做探討;而私人書札則豐富多樣,其中大多數藝術性絕不減其他文學作品,甚至超而軼之。

究其原因,大抵是因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懷常與他的筆墨相合拍,故書札作為書家自由書寫的藝術,在古代常常達到了心手合一手書一體的境界。

宋 黃庭堅《題王詵詩帖》

宋 米芾《值雨帖》

宋 蘇軾《獲見帖》

宋 曾鞏《局事帖》

揚雄《法言》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劉勰《文心雕龍》曰:「故書者,舒也。舒布其言……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

宋 文彥博《內翰帖》

由此觀之,書札乃人際交流、直抒衷腸之作。性情所至,信手為之,娓娓如訴,不必矯飾造作,勿恐天譴人責。

「言以散鬱陶,托風采」,「文明從容」(《文心雕龍》),可酬獻心聲,或激越,或溫柔,或志高文偉,或詞采翩翩,可謂各有千秋。

三國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王羲之《姨母帖》

諸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光明磊落之志、憤激不平之氣溢於言表;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則讓一位不屑權貴、清高脫俗的竹林七賢形象躍然紙上;而揚雄的《答劉歆書》,則是於學術懷貞守朴、訴真情志氣盤桓之佳作;至於王羲之悼念姨母的《姨母帖》,卻是字字滴血、句句悲慟,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這些書札早就超越了一般的書信,,它們融悲喜哀怒、意緒情操於筆墨文辭,展現了書家們最為真實的一面。通過它們,後人可以還原成為歷史的傾聽者、追問者,去探索歷史長河裡經久不息的奧秘。

宋 李建中《土母帖》

元 趙孟頫《惠竹帖》

元 康里巎巎《致彥中尺牘》

其次,就其形式而言,書法與書札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陸機《文賦》曰:「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劉勰《文心雕龍》曰:「舒布其言,陳之簡牘。」

陸機《平復帖》

陸柬之書陸機《文賦》

其中,尺素與簡牘均為紙張發明之前文字的載體。紙張的發明不僅讓漢字的傳播大為廣泛,亦使其日常書寫脫離實用性而升華為一種藝術成為可能。

唐 懷素《苦筍帖》

因為嚴格說來只有中國紙,才可能使毛筆的性能發揮到極致,才可能真正做到「筆筆還其本分、字字吐其真心」。

於是乎,魏晉以降文人墨客便自覺不自覺地「寓性情、襟度、風格」於筆墨詞文之中,似乎於不經意之中創造出了極其賞心悅目的韻致,而書札作為日常交流的普遍方式,其形式感染力和藝術性也大大提高。因而其審美價值有的並不亞於甚至高於條幅、對聯之類刻意為之的書法作品,有的甚至被人視為書法藝術佳作,成為書法創作的永恆範式和不祧法本。

晉 王獻之《中秋帖》

如魏晉士人尤其二王手札,其無論大王之《平安》、《何如》、《奉桔》、《快雪時晴》;還是小王之《鴨頭丸》、《地黃湯》、《中秋》、《豹奴》,無不神采飛揚,輝文含質,筆墨相得,天機自動,「爽爽有一種風氣」。

此時的書札,其內容似乎已不太重要,倒是揮墨自如的書寫和瀟洒恣意的筆勢,頗有一種「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精神,極具晉人之雅韻。

唐 張旭《肚痛帖》

明 馬愈《暑氣帖》

又如唐代張旭的《肚痛貼》,用筆行氣出神入化、頹然天放,將書法的抒情性發揮到了極致;再如宋時蘇軾的《人來得書帖》,筆法凝重、時堅時韌,將「哀之無意,釋然自勉」的勸誡融入到了一張一弛的墨跡中;還如明朝馬愈的《暑氣帖》,行筆縱橫不羈,體式開張隨意,盡顯其豪邁蕩然之氣。

明 文徵明《致妻札》

明 唐寅《書札》

由此可見,書家的心性情感皆孕育於筆墨之中,而筆墨形式的各具特色亦讓書札氣韻生動。

總而言之,形式與內容對書札而言密不可分。它們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書札文化,反映了一個個時代的發展潮流。

明 黃宗羲致道濟手札》

清 趙之謙《書札》

書札不僅承載著我國源遠流長的書法精神,更是一種超越形式進而直至心性的藝術,在流動的線條中徒手勾勒出人的內在情思,留下了「書者散也」「書人不朽於千古」的佳話。

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現今社會,有多少人還記得書札的真正含義?隨著快餐文化的不斷盛行,書畫大展接二連三,人與人間日常交流的手札卻消失殆盡。

清 金農《致迂翁手札》

清 八大山人《書札》

清 何紹基《書札》

當藝術只是為了附庸風雅,文化不再充滿情懷之時,我們博大精深的書法精神又何去何從?因而,在這日益浮躁喧囂的社會,如何保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情懷,是發展當代手札文化必得面對的問題,亦是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近代 謝無量《書札》

當代季羨林《書札》

好在當一紙華翰離生活已略遙遠之際,有人已經開始醒悟。2017年剛剛走紅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用全新的方式解讀書信,重新喚起了我們對書札的回憶。亦有不少文人大家開始視手札與文學創作同等重要,不僅身體力行,還堅持傳播發揚,在書法界激起了層層波浪。

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書札文化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重新閃耀起更為燦爛的光輝。

走尋作品,轉載請註明

——熱文推薦——

出品人 · 施晗 | 主編 · 柴天鱗

責編 · 李沅圃 聶海燕|美編 · 苗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筆架 走尋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生活美學
油紙傘 走尋
榫卯 走尋
美盲時代,絕大多數人在假裝文藝生活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