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八百里洞庭,公認這兩首詩寫得最好

關於八百里洞庭,公認這兩首詩寫得最好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既是當地漁民和農民的衣食父母,也是文人墨客嚮往的地方。看著那水天一色的壯麗美景,怎不讓人心潮澎湃。

歷朝歷代,關於洞庭的詩歌數不勝數,但公認有兩首寫得最好,也流傳最廣。其中一首來自盛唐時的孟浩然,另外一首來自中唐時的劉禹錫。先看第一首: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是孟浩然寫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詩中的後四句透露出,孟浩然並不願意只是做一個歸隱田園的隱士,而是希望有機會為國效力。

拋去這層意思不談,詩的前四句對洞庭景色的描寫極為精彩,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八月,秋水暴漲,水面幾乎與岸相平,水天連為一體,壯哉美哉。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最為經典,寫出了洞庭湖的動態之美,彷彿天地都為之震顫。相比之下,劉禹錫筆下的洞庭湖則是靜態之美: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和孟浩然一樣,劉禹錫游洞庭也是在秋天,唯一不同的是在夜裡,而且「潭面無風」,就像一面沒有磨成的銅鏡,水中的倒影模模糊糊。

三、四兩句是一個大膽的想像,在劉禹錫眼裡,八百里洞庭好像一個白銀盤,而君山就像一枚青螺,這個比喻既新奇,又貼切。

這兩首詩,分別寫出了洞庭的動態美和靜態美,白天的狂躁與夜晚的平靜形成了一次鮮明的對比,讓人神往之至。

可惜的是,如今的洞庭隨著水面的日益萎縮,再也見不到水與岸平的景象了,波再也撼不動岳陽城,白銀盤也成了一把勺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香藝文志 的精彩文章:

蘇軾寫了一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此人不服也寫了一首
白居易的《花非花》到底寫了啥?有人說是寫嫖妓經歷
此人傳世詞作只有一首,卻自成一格,有唐詩遺風
杜甫收到他的一首詩,感動得淚流滿面,情義無價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