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減負不能靠單打獨鬥

減負不能靠單打獨鬥

近日,一份教育孩子讀書的「專業建議」在網上走紅,從《莫生氣》到《論持久戰》,再到《強迫症的自我恢復》……最後一階段則推薦了一本《活著》,讓人啼笑皆非。剛剛過去的國慶加中秋長假,本是不少中小學生期待已久的假期,沒承想,一些孩子還未放肆玩耍一天,就要被送進各種課外補習機構里補課,「黃金周」變成了「補課周」。

不可否認,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在減輕學生負擔上的力度有增無減,關於減負的文件一發再發,言詞也一次比一次強烈。但一些地方的教育現實卻令人尷尬:不僅學生的負擔沒有顯著減下來,甚至家長也不得不承受繁重的「課業負擔」,開始抱怨教育負擔太重。

教育本就不是學校一方的單打獨鬥,為人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教育孩子的重任。從這點而言,輔導孩子功課、幫助孩子塑造良好行為習慣本就是分內之事。如若家長放任不管,對孩子教育不聞不問,對學校教育不積極配合,孩子成長勢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部分家長每天神經緊繃,感慨時間不夠、作業太難,也不利於孩子成長。畢竟,學習的主體是孩子,家長如此心神不寧、抱怨甚多,很多都源於自身的教育焦慮。

不可否認,個別學校公然將「減負令」拋在一邊,課後作業看似是少了,但卻以新的形式重新回到學生手中。各種教育APP應用,看似豐富了日常教學,但也給學生和家長帶來新的煩惱。這些誕生於「互聯網+」下的教育形式,既耗費了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也讓不少家長疲於奔命。但對教師而言,教育上的創新實屬必要,家校合作也很重要,原本想藉助此舉使家校之間形成合力,從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家長的不理解,反而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家長受累抱怨,教師辛苦難慰,問題根源何在?開學之初,筆者所在學校舉行新生軍訓,不少家長前來圍觀,看到有孩子軍訓期間站姿不端、嘻嘻哈哈,家長很是不滿;而當學校開始對孩子嚴格要求時,不少家長又直言孩子還小,不必要求過嚴。顯然,對於心存焦慮和不安的家長而言,學校的任何舉動都可能會讓其不滿。擔心孩子作業不認真,於是守著孩子做作業;擔心孩子行為習慣不好,於是苦口婆心進行教育。家長這種「浸入式」的教育一旦開始,就很容易混淆哪些是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哪些又是學校該承擔的責任。不給孩子預留自我成長、發展自主的空間,不界定清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權責,眉毛鬍子一把抓之下,家長不勞累、不抱怨才怪。

當務之急,是劃清家校之間的責任界限。諸如孩子作業對錯、學習方法這些知識性問題,當回歸學校教育來解決;而像性格塑造、習慣糾正這些行為性問題,則應以家庭教育為主。釐清權責,明確各自界限,家校之間保持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係,家長身上的教育焦慮才能釋然。

(作者系四川省綿陽東辰國際學校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2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敬德書院2017年秋季論壇舉行
「努力把合格品雕琢成優質精品」
自主發展機制是創新人才培養快車道
教育部機關老同志「文體活動展示周」系列活動開幕
職業教育科研興校方興未艾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