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的悲哀:付出了所有,養出了白眼狼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很早之前看到一篇文章,
一個廣州高管媽媽表示,
在廣州,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月薪三萬,不算低了,
可是孩子一個暑假就花了一萬五,
嚇得她連一件新裙子都不敢買了。
這位媽媽算了一筆賬:
暑假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
10天要20000元;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照顧,
請阿姨花費,5000元;
7月份鋼琴考級,鋼琴課,2000元,
游泳課,2000元。
英語數學作文三門學科加起來培訓費6000。
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個月花掉3.5w。
透支自己給孩子最好的資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一種潮流,
養孩子就像一座大山,壓在中國父母的肩上。
他們本可以悠然自得,
卻因為孩子,每天累得喘氣兒。
去年的時候,
北京爆出46萬一平米的天價學區房交易。
總面積才11.3平方米,總價530萬。
看到單價這麼高,
你一定會覺得學區房相當奢侈豪華吧,
其實學區房之破爛完全超乎你的想像。
在房產中介眼中,
所謂學區房,本質上就是老破小,
意即樓盤又老又破又小。
我有個朋友,孩子一歲了,
在北京有車有房,但房子不是學區房,
為了孩子日後能上好學校,
夫妻兩準備把北京的大房子賣掉,
再借點錢,湊個300萬,
買一個套西城區的學區房。
夫妻兩人月收入3萬,但房貸月供就要2萬,
根本支撐不了,
朋友說:「沒辦法,只能靠父母支持了。」
於是,為了還房貸,朋友又去找了兩份兼職工作。
在《每日人物》上看到報道,
張寧沒買學區房之前,
日子過得很滋潤,
北京一套百來平米的精裝修房,
一家三口,房子是很早買的,
房貸很輕鬆。
孩子漸漸到了入學的年齡。
張寧一咬牙,拿出全部積蓄外加銀行貸款,
還借了不少錢,買了一套40平米的學區房,
地下室,設施設備極其落後。
為了照顧孩子,父母也來了,
一家三代人,就這麼擠在40平米的空間,
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連上廁所都要排隊。」
但張寧說:「沒辦法,為了孩子的教育,
這是必須要犧牲的。」
最近,滙豐銀行發布的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顯示,
中國大陸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花費上居然超越了大部分發達國家,
排名第六。
報告顯示,82%的中國家長已經準備好為孩子的成長犧牲自己,
三分之一的家長几乎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
他們本來也有自己體面的生活,自由的時間,
現在為了孩子,全沒了。
作家jenny喬感嘆:「傾家蕩產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
然而,這種中國式的付出,
不僅沒有出現預想中的好日子,
反而加劇了家庭矛盾。
甚至割裂了父輩和子輩關係。
前段時間,哈爾濱,
一位兒子在買房現場把年邁的父親給打了,
原因是他嫌父母給他買的房子太小了,
因為之前買的車沒有達到他的要求,
這次房子又小了,他非常生氣。
而他不知道的是,為了給他買車買房,
父母退休了還去擺攤掙錢,
傾家蕩產給他最好的資源,
最後換回的根本不是感恩,
而是仇恨,和進一步的慾望。
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
心理學上有個期望值提升的說法,
當父母一次又一次去滿足孩子的慾望時,
到最後,他會認為你的滿足是理所應當,
而當你滿足不了他所有慾望時,
他便會痛恨你。
祝小兔以前也是一位為孩子傾盡所有的人,
她和先生本來在北京有房,
為了孩子的教育,
換了學區房,花了所有積蓄,還借了很多錢,
銀行貸款,每個月房貸幾乎達到他們收入的八成,
生活過得緊巴,每一刻都讓她感覺綳到極限。
為了不讓孩子辜負辛苦得到的教育資源,
她給孩子報滿了補習班,
並對孩子的成績嚴格要求。
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反抗,
越來越疏遠她。
她受夠了,賣了北京的房子,
乾脆帶著孩子去了大理,
開了一間民宿,
給了自己空間,給了孩子空間,
半年後,孩子對她說:「謝謝媽媽。」
祝小兔說:「為孩子犧牲,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感情,
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為他而活,是一部分中國媽媽的現狀。
可我想說,這,並不偉大。」
事實上,完全為孩子活著,
這一點都不偉大。
一個完全為他人活著的人,
怎麼會有自己的對於生活的熱愛,
你自己都沒有對生活的熱愛,
又如何讓孩子熱愛生活?
中國式的付出,危害實在太大:
·阻礙孩子的獲得感與尊嚴
天涯上有為名校生吐槽自己的爹媽:
「我寧願自己不是他們的兒子。」
他這一路,基本上都是被父母護送過來的,
為了讓他上好的小學,
父母託人找關係,
四處活動求人,低三下四。
為了讓他能上好的中學,
母親把他帶到中學學校門口,
像一件物品似的推銷自己。
中考那一陣,
父母雙雙請假,陪著自己讀書,
讓自己安心中考。
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
又是父母托關係解決的,
整個高中,很多同學都住在學校,
父母賣掉了房子,
在高中附近買了一套小的陪讀。
「我沒有對自己生活的決策權,
我甚至不知道生活究竟是什麼?
因為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
都是他們在幫我經歷生活。」
有個同學罵他:「你有什麼了不起的?
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爹媽給的!」
他說:「講真,那一刻,他有想從樓上跳下去的想法,
因為生活得是在沒有意思。」
但他沒辦法和父母講道理,
因為父母一直認為,這是為了他好。
想想吧,當林鳳嬌對兒子傳遞出,
我這輩子就是為你活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實際上,她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
我是一個沒有生命尊嚴的人,
我放棄了我的生命尊嚴。
當一個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尊嚴,
她親手帶到的孩子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尊嚴。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
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
你無法給孩子。他經歷不到這些,
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而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豈會有生命的尊嚴?
·讓孩子有負罪感
作家芒小丁講過自己的故事,
她家庭條件不錯,
父母也都寬裕,
其實她應該有實力讀研甚至於出國留學,
但當父母提出這個想法時,
她忙不迭地拒絕了。
「因為我從小到大,
一直看到的都是我爸我媽的付出,
為了我,他們辭了工作下海;
為了我,他們把房子抵押貸款;
為了我,他們動用全部的資源把我送進好的學校。」
和前面的故事一樣,
芒小丁從小也是爹媽手裡的明珠,
傾注著全家的最優質資源。
他爸他媽本來是事業單位的人,
拿著穩定工資,
過著悠閑日子,
但為了讓她能夠先人一步,
他們犧牲了幾乎所有的一切。
所以一讀完大學,
為了不再麻煩——芒小丁用的是麻煩——父母,
她拒絕了讀研和出國留學,
這其實非常不應該,
因為在如今大學生遍地的時代里,
出國拿一個碩士學歷意味著更好的發展,
但就是因為對父母付出的負罪感,她放棄了。
放棄了吧,回歸自己,不要為孩子而活,
不要犧牲自己,把全部的一切給孩子,
別讓孩子覺得:他存在這世界的本身,
就是一場永遠愧對於你的苦難修行,
他身上的每一滴血都背負著父母債的這座大山。
·沒有界限感
對孩子的付出愈加扭曲的父母,
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感愈加模糊,
這種父母,不會覺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著很強的控制欲,
孩子讀書要干涉;
孩子戀愛要干涉;
孩子結婚要干涉;
孩子交朋友要干涉;
孩子晚上出去玩要干涉;
孩子出去旅遊,時間地點要干涉;
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要管。
而管的理由看起來又是那麼地理直氣壯:
「我養你,付出了多大代價,
難道我管你都管不得嗎?」
這種情感綁架,哪個孩子都沒法反駁。
這種付出其實對父子雙方都有害,
亨利克勞德在《為孩子立界限》一書中說,
父母一旦產生對孩子的依賴,
孩子不僅得不到適當的管教,
還學會了「把愛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這種功課。
他們在用情感威脅父母,
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父母綁著孩子,孩子綁著父母,病態共生。
房祖名吸毒出獄之後談及他的母親:
「基本上我媽,我覺得對我來講,
是犧牲了她的一生吧。
就從生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
她的時間,她所想的,她所有的。
就是她現在可能她今生所有的東西都會想要說以後要留給我這樣。」
房祖名頭頂星二代光環,
私下裡,卻有著非比常人的壓抑,
正是這種壓抑,才導致吸毒。
你看,你的含辛茹苦究竟帶來了什麼?
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是營養不足,
而是營養過剩。
音樂家龔琳娜在一次採訪中說,
她一直在思考父母和孩子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後來她發現,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關係,
也不是平等關係,
她說父母和孩子其實是前後關係,
把孩子帶來到這個世撫養他們長大,
再把他們送去想去地方,
目送他們慢慢離開你。
偉大的父愛與母愛,
都是一場退出。
你終歸要把生活歸還給孩子自己,
所以,你必須提前讓孩子懂得什麼叫生活。
一個朋友說:「先掙錢吧
等生存問題解決了,
再去讀書,去寫詩,去享受生活。」
怎麼能呢?
我一無所有的時候就開始了戀愛
我喝酒,我打架,
我為了一個女人跑了兩千里,
為了一首詩,我幾小時蹲在大門外
今天是今天的,讓明天自己來找我
妻子說:「先圍著孩子轉吧
等孩子長大了
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怎麼能呢?
孩子會自己長大的,
如果我等他長大,我就老了,我就死了,
我就什麼也做不了了,
對不起,孩子並不比我更重要,
正如我不比我父親更重要,
我們各人都是自己的,
相互區別,相互愛著。
中國的父母們,
別在把太多的心思花在你的孩子身上了,
最好的教育,其實不是教育,
更不是把全部的一切都堆給孩子,
你的嘔心瀝血,不會得到應得的回報。
最好的教育,是你過好你自己的日子。
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犧牲,教育不出來一個健康的孩子。
你希望孩子堅強,你自己就得堅強;
你希望孩子快樂,你自己首先要快樂;
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個典範,孩子才有可能會幸福。
我們要為孩子活出幸福的樣子,孩子才會知道什麼是幸福,
而不是我們天天用一種不幸福的狀態告誡孩子如何如何幸福。
所以,父母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管理好自己的控制欲,隨著孩子年齡增加,
逐步減少自己代替孩子做的決策,把決策權還給孩子。
【2】保持持續的目標,有二十歲的人生目標,有三十歲的人生目標,
有四十歲五十歲的人生目標,有一輩子的目標,
你是一個有目標的人,你的孩子就會有目標。
【3】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界限。孩子的零花錢別亂問,孩子的日記手機別翻,
別私下裡偷偷窺看孩子的隱私,給他充分的尊重。
當然,所有的這一切,
都要建立在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基礎上,
成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做你自己,
然後你的小孩自然變了,
變成你理想中的TA,
TA無論怎麼變,都是你理想中的TA的樣子。
北京西城區的學區房
北京西城區的學區房
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鍊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與世同流,但不合污》正火熱銷售中。


※李開復與星雲大師對談:面對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葯
※王陽明:處亂局之中,要跳出事外,先做旁觀者
※這是一篇近年來點擊率最高的文章
※弘一法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胡適:人生其實就這八個字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