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父母的悲哀:付出了所有,養出了白眼狼

中國父母的悲哀:付出了所有,養出了白眼狼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很早之前看到一篇文章,

一個廣州高管媽媽表示,

在廣州,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月薪三萬,不算低了,

可是孩子一個暑假就花了一萬五,

嚇得她連一件新裙子都不敢買了。

這位媽媽算了一筆賬:

暑假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

10天要20000元;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照顧,

請阿姨花費,5000元;

7月份鋼琴考級,鋼琴課,2000元,

游泳課,2000元。

英語數學作文三門學科加起來培訓費6000。

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個月花掉3.5w。

透支自己給孩子最好的資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一種潮流,

養孩子就像一座大山,壓在中國父母的肩上。

他們本可以悠然自得,

卻因為孩子,每天累得喘氣兒。

去年的時候,

北京爆出46萬一平米的天價學區房交易。

總面積才11.3平方米,總價530萬。

看到單價這麼高,

你一定會覺得學區房相當奢侈豪華吧,

其實學區房之破爛完全超乎你的想像。

在房產中介眼中,

所謂學區房,本質上就是老破小,

意即樓盤又老又破又小。

我有個朋友,孩子一歲了,

在北京有車有房,但房子不是學區房,

為了孩子日後能上好學校,

夫妻兩準備把北京的大房子賣掉,

再借點錢,湊個300萬,

買一個套西城區的學區房。

夫妻兩人月收入3萬,但房貸月供就要2萬,

根本支撐不了,

朋友說:「沒辦法,只能靠父母支持了。」

於是,為了還房貸,朋友又去找了兩份兼職工作。

在《每日人物》上看到報道,

張寧沒買學區房之前,

日子過得很滋潤,

北京一套百來平米的精裝修房,

一家三口,房子是很早買的,

房貸很輕鬆。

孩子漸漸到了入學的年齡。

張寧一咬牙,拿出全部積蓄外加銀行貸款,

還借了不少錢,買了一套40平米的學區房,

地下室,設施設備極其落後。

為了照顧孩子,父母也來了,

一家三代人,就這麼擠在40平米的空間,

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連上廁所都要排隊。」

但張寧說:「沒辦法,為了孩子的教育,

這是必須要犧牲的。」

最近,滙豐銀行發布的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顯示,

中國大陸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花費上居然超越了大部分發達國家,

排名第六。

報告顯示,82%的中國家長已經準備好為孩子的成長犧牲自己,

三分之一的家長几乎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

他們本來也有自己體面的生活,自由的時間,

現在為了孩子,全沒了。

作家jenny喬感嘆:「傾家蕩產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

然而,這種中國式的付出,

不僅沒有出現預想中的好日子,

反而加劇了家庭矛盾。

甚至割裂了父輩和子輩關係。

前段時間,哈爾濱,

一位兒子在買房現場把年邁的父親給打了,

原因是他嫌父母給他買的房子太小了,

因為之前買的車沒有達到他的要求,

這次房子又小了,他非常生氣。

而他不知道的是,為了給他買車買房,

父母退休了還去擺攤掙錢,

傾家蕩產給他最好的資源,

最後換回的根本不是感恩,

而是仇恨,和進一步的慾望。

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

心理學上有個期望值提升的說法,

當父母一次又一次去滿足孩子的慾望時,

到最後,他會認為你的滿足是理所應當,

而當你滿足不了他所有慾望時,

他便會痛恨你。

祝小兔以前也是一位為孩子傾盡所有的人,

她和先生本來在北京有房,

為了孩子的教育,

換了學區房,花了所有積蓄,還借了很多錢,

銀行貸款,每個月房貸幾乎達到他們收入的八成,

生活過得緊巴,每一刻都讓她感覺綳到極限。

為了不讓孩子辜負辛苦得到的教育資源,

她給孩子報滿了補習班,

並對孩子的成績嚴格要求。

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反抗,

越來越疏遠她。

她受夠了,賣了北京的房子,

乾脆帶著孩子去了大理,

開了一間民宿,

給了自己空間,給了孩子空間,

半年後,孩子對她說:「謝謝媽媽。」

祝小兔說:「為孩子犧牲,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感情,

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為他而活,是一部分中國媽媽的現狀。

可我想說,這,並不偉大。」

事實上,完全為孩子活著,

這一點都不偉大。

一個完全為他人活著的人,

怎麼會有自己的對於生活的熱愛,

你自己都沒有對生活的熱愛,

又如何讓孩子熱愛生活?

中國式的付出,危害實在太大:

·阻礙孩子的獲得感與尊嚴

天涯上有為名校生吐槽自己的爹媽:

「我寧願自己不是他們的兒子。」

他這一路,基本上都是被父母護送過來的,

為了讓他上好的小學,

父母託人找關係,

四處活動求人,低三下四。

為了讓他能上好的中學,

母親把他帶到中學學校門口,

像一件物品似的推銷自己。

中考那一陣,

父母雙雙請假,陪著自己讀書,

讓自己安心中考。

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

又是父母托關係解決的,

整個高中,很多同學都住在學校,

父母賣掉了房子,

在高中附近買了一套小的陪讀。

「我沒有對自己生活的決策權,

我甚至不知道生活究竟是什麼?

因為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

都是他們在幫我經歷生活。」

有個同學罵他:「你有什麼了不起的?

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爹媽給的!」

他說:「講真,那一刻,他有想從樓上跳下去的想法,

因為生活得是在沒有意思。」

但他沒辦法和父母講道理,

因為父母一直認為,這是為了他好。

想想吧,當林鳳嬌對兒子傳遞出,

我這輩子就是為你活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實際上,她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

我是一個沒有生命尊嚴的人,

我放棄了我的生命尊嚴。

當一個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尊嚴,

她親手帶到的孩子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尊嚴。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

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

你無法給孩子。他經歷不到這些,

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而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豈會有生命的尊嚴?

·讓孩子有負罪感

作家芒小丁講過自己的故事,

她家庭條件不錯,

父母也都寬裕,

其實她應該有實力讀研甚至於出國留學,

但當父母提出這個想法時,

她忙不迭地拒絕了。

「因為我從小到大,

一直看到的都是我爸我媽的付出,

為了我,他們辭了工作下海;

為了我,他們把房子抵押貸款;

為了我,他們動用全部的資源把我送進好的學校。」

和前面的故事一樣,

芒小丁從小也是爹媽手裡的明珠,

傾注著全家的最優質資源。

他爸他媽本來是事業單位的人,

拿著穩定工資,

過著悠閑日子,

但為了讓她能夠先人一步,

他們犧牲了幾乎所有的一切。

所以一讀完大學,

為了不再麻煩——芒小丁用的是麻煩——父母,

她拒絕了讀研和出國留學,

這其實非常不應該,

因為在如今大學生遍地的時代里,

出國拿一個碩士學歷意味著更好的發展,

但就是因為對父母付出的負罪感,她放棄了。

放棄了吧,回歸自己,不要為孩子而活,

不要犧牲自己,把全部的一切給孩子,

別讓孩子覺得:他存在這世界的本身,

就是一場永遠愧對於你的苦難修行,

他身上的每一滴血都背負著父母債的這座大山。

·沒有界限感

對孩子的付出愈加扭曲的父母,

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感愈加模糊,

這種父母,不會覺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著很強的控制欲,

孩子讀書要干涉;

孩子戀愛要干涉;

孩子結婚要干涉;

孩子交朋友要干涉;

孩子晚上出去玩要干涉;

孩子出去旅遊,時間地點要干涉;

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要管。

而管的理由看起來又是那麼地理直氣壯:

「我養你,付出了多大代價,

難道我管你都管不得嗎?」

這種情感綁架,哪個孩子都沒法反駁。

這種付出其實對父子雙方都有害,

亨利克勞德在《為孩子立界限》一書中說,

父母一旦產生對孩子的依賴,

孩子不僅得不到適當的管教,

還學會了「把愛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這種功課。

他們在用情感威脅父母,

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父母綁著孩子,孩子綁著父母,病態共生。

房祖名吸毒出獄之後談及他的母親:

「基本上我媽,我覺得對我來講,

是犧牲了她的一生吧。

就從生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

她的時間,她所想的,她所有的。

就是她現在可能她今生所有的東西都會想要說以後要留給我這樣。」

房祖名頭頂星二代光環,

私下裡,卻有著非比常人的壓抑,

正是這種壓抑,才導致吸毒。

你看,你的含辛茹苦究竟帶來了什麼?

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是營養不足,

而是營養過剩。

音樂家龔琳娜在一次採訪中說,

她一直在思考父母和孩子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後來她發現,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關係,

也不是平等關係,

她說父母和孩子其實是前後關係,

把孩子帶來到這個世撫養他們長大,

再把他們送去想去地方,

目送他們慢慢離開你。

偉大的父愛與母愛,

都是一場退出。

你終歸要把生活歸還給孩子自己,

所以,你必須提前讓孩子懂得什麼叫生活。

一個朋友說:「先掙錢吧

等生存問題解決了,

再去讀書,去寫詩,去享受生活。」

怎麼能呢?

我一無所有的時候就開始了戀愛

我喝酒,我打架,

我為了一個女人跑了兩千里,

為了一首詩,我幾小時蹲在大門外

今天是今天的,讓明天自己來找我

妻子說:「先圍著孩子轉吧

等孩子長大了

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怎麼能呢?

孩子會自己長大的,

如果我等他長大,我就老了,我就死了,

我就什麼也做不了了,

對不起,孩子並不比我更重要,

正如我不比我父親更重要,

我們各人都是自己的,

相互區別,相互愛著。

中國的父母們,

別在把太多的心思花在你的孩子身上了,

最好的教育,其實不是教育,

更不是把全部的一切都堆給孩子,

你的嘔心瀝血,不會得到應得的回報。

最好的教育,是你過好你自己的日子。

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犧牲,教育不出來一個健康的孩子。

你希望孩子堅強,你自己就得堅強;

你希望孩子快樂,你自己首先要快樂;

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個典範,孩子才有可能會幸福。

我們要為孩子活出幸福的樣子,孩子才會知道什麼是幸福,

而不是我們天天用一種不幸福的狀態告誡孩子如何如何幸福。

所以,父母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管理好自己的控制欲,隨著孩子年齡增加,

逐步減少自己代替孩子做的決策,把決策權還給孩子。

【2】保持持續的目標,有二十歲的人生目標,有三十歲的人生目標,

有四十歲五十歲的人生目標,有一輩子的目標,

你是一個有目標的人,你的孩子就會有目標。

【3】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界限。孩子的零花錢別亂問,孩子的日記手機別翻,

別私下裡偷偷窺看孩子的隱私,給他充分的尊重。

當然,所有的這一切,

都要建立在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基礎上,

成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做你自己,

然後你的小孩自然變了,

變成你理想中的TA

TA無論怎麼變,都是你理想中的TA的樣子。

北京西城區的學區房

北京西城區的學區房

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鍊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與世同流,但不合污》正火熱銷售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李開復與星雲大師對談:面對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葯
王陽明:處亂局之中,要跳出事外,先做旁觀者
這是一篇近年來點擊率最高的文章
弘一法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胡適:人生其實就這八個字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