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入秋後吃對這幾樣東西,讓你整個秋天不生病

入秋後吃對這幾樣東西,讓你整個秋天不生病




入秋後,隨著氣候的變化,人體可能產生諸多不適。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秋瀉這四大表現。

除了調整生活方式和心態,適當的飲食調整必不可少。







《生命時報》

(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

採訪權威專家,推薦入秋最該吃的食物,幫

你抵禦這個「多事之秋」。




受訪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副主任 張廣煥




秋燥:補夠水和維A




很多人一進入秋天就開始皮膚乾燥、緊繃、脫皮。




尤其在北方地區,秋天氣候乾燥,濕度比夏季降低,而且風比較大,皮膚水分容易丟失。要消除秋燥,

飲食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溫水


白天要喝夠

8杯水

,別等口渴再喝。




秋季適合喝

淡蜂蜜水

,其中富含果糖,是一種親水物質,吸濕效果好,可以延緩水分的吸收速度,長時間滋潤咽喉和胃腸道黏膜。







2


多吃水果


尤其是富含果糖的

葡萄、梨、香蕉、柿子

等。很多人只顧「貼秋膘」,不太重視吃水果。而水果是一種親水食物,能長期滋潤身體。




此外,銀耳中富含銀耳多糖,燕麥中含有β葡聚糖,熬成銀耳湯、燕麥粥,都是很好的補水食物。




3


補充維生素A


秋季可以適當吃些橙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

胡蘿蔔、南瓜、地瓜、菠菜、芥藍、地瓜葉

等)、動物肝臟、動物腎臟、深海魚、蛋黃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


少吃辣椒、蔥、姜、蒜、胡椒等

辛溫燥熱之品,以及油炸、肥膩、太鹹的食物,可以減少水分消耗,讓皮膚更滋潤。


秋愁:常吃五類食物




立秋後,日照時間很明顯變短了,人的情緒難免消沉低落。大自然中逐漸草木枯萎,花葉凋落,往往使人觸景生情,多愁善感。




特別是獨居的老人、疲於奔命的上班族,常會在秋季傍晚時分備感凄涼,產生憂鬱、悲傷等負面情緒。






要想打敗「秋季抑鬱症」,不妨給自己補充些「快樂營養素」。





























營養素種類 功效 哪些食物種包含

調節大腦中5羥色胺的含量,讓人感到快樂

菠菜、油菜、油麥菜等深綠色葉菜,各種堅果以及香蕉、柑橘、葡萄乾、玉米、蘑菇、洋蔥

維生素B1 緩解沮喪情緒、防止思維遲鈍

燕麥、大麥、小米、大黃米、黑米、紅豆、綠豆、豌豆、

瘦肉和動物內臟

歐米伽3脂肪酸

激活大腦,對抗抑鬱風險

深海魚、

三文魚刺身、金槍魚沙拉、沙丁魚罐頭

有助於緩解抑鬱

花生、核桃、開心果、杏仁、榛子、腰果等堅果,貝類海鮮、動物肝臟、瘦肉等

泛酸 緩解

疲倦、憂鬱、失眠等癥狀

香蕉、粗糧、麥芽、動物腎臟與心臟、綠葉蔬菜、雞肉、牛肉、鮐魚、干銀魚、芝麻醬、花生仁、鮮蘑菇、紫菜




秋乏:增加優質蛋白




春困秋乏夏打盹兒」,人在秋天總覺得渾身沒勁,老是睡不夠,綿綿不絕的睏乏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







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此外,「苦夏」時節因食欲不振導致的營養失衡,也是秋乏的誘因之一。




為了緩解秋乏,飲食上做到:






  • 秋天的菜單里應盡量

    保證每餐都有肉(魚)、蔬菜、全穀物

    ,其中,地瓜、燕麥等可以補充碳水化合物,為大腦供能;






  • 適量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如

    雞蛋、乳製品、豆製品

    等;注意三餐定時、定量。




秋瀉:喝粥羹少吃渣




入秋以後,逐漸下降的氣溫適宜一些致瀉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再加上如果人們吃東西清洗不幹凈或者沒有加熱透,就很容易導致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腸道疾病。



如果出現腹瀉,就要在飲食上加以注意:




1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最好是「低脂肪少渣半流食」,比如

大米粥、小米粥、蛋花湯麵、山藥蓮子糊、藕粉羹

等。還可以適當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蛋羹、不太涼的酸奶、魚糜等。







2


不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甜食中的蔗糖要在小腸中消化,腸道發炎時,消化蔗糖的「蔗糖酶」合成減少,於是大量不能消化的蔗糖在腸道會造成脫水,帶來腹瀉、腹脹等不良反應。




不要吃脂肪含量高的蛋糕、曲奇、派、油條、香腸、烤串等。




3


不能生吃水果蔬菜


草莓、桑葚、獼猴桃、火龍果等水果會加劇腹瀉,建議不吃。

果蔬最好用榨汁、打漿的方法,把渣子濾去。




4


牛奶、豆漿盡量別喝


腸道發炎時,乳糖酶分泌減少,牛奶中的乳糖得不到分解,會刺激腸道,加重癥狀。豆漿中的低聚糖會促進腸道蠕動,也會加劇腹瀉。



此外,預防秋季腹瀉還要做到不吃過於寒涼的食物;剩菜剩飯吃前先加熱透,避免誤食腐敗食物;生吃水果蔬菜時要洗乾淨。▲
 


本期編輯:劉雲瑽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張傑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近期熱門文章





很抱歉地通知你:如果符合這10個特徵,說明你老了


一個科學的性格測試:你是長壽性格還是癌症性格


什麼運動最減肥?一張「熱量消耗表」告訴你真相


晚11點後睡的人,吃這7類食物「補」好受傷的肝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all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神經病和精神病
世界第五大發明:鍵盤俠丨叨可特先生
手腕優雅 指尖靈動(5)
父母可能遺傳給你10種病,趁早做這些事才能躲過
6種跑姿難看又傷身!最科學的跑步指導在這裡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