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秦以前,璽只是各諸侯、卿大夫、從吏的印章。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和氏璧為璽,後歷代相傳,成為帝王「受命於天」的信物。秦始皇為了維護專制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規定只有皇帝的璽印才可稱璽和用玉製作,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後世多把皇帝用璽稱為「玉璽」。漢代張衡在《東京賦》中云:「冠通天、佩玉璽,紆皇組、要幹將。」玉璽和通天冠、皇帝所佩的絲帶、寶劍一樣,都是皇帝的專用之物。

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印璽特別多。據《乾隆印藪》著錄,乾隆皇帝用印數量多達1800餘枚,清宮收藏的書畫或古籍往往蓋有其印章。

乾隆帝所用璽印,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材料精美,體量巨大。印材質地多採用田黃、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間稀罕之物為之,而且形制規整,其他材料主要有銅、石、瑪瑙、象牙、文竹、蜜蠟、澄泥等。其中,玉材所佔領比例偏多,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漢玉等品種。不少璽印體量較大,有的大如手掌,因此可以看到他在內府所藏曆代書畫上鈐印,特別是一些手卷、冊頁之類的小幅作品,僅蓋上一枚「乾隆御賞之寶」的印章,就足以毀掉這些嬌小的作品。

其次,印文工整、筆畫勻停。印文在分朱布白上對比強烈,朱文印的邊框很厚,文字線條也較粗,轉折處多取小篆的圓潤流轉,刀法以切刀為主,用雙刀和多刀刻制完成,如拉鋸一樣反覆切出均勻圓潤的線條,而非齊白石等人快意勁爽、單刀直入的沖刀技法。

再次,數量眾多,重複品多。據考證,入關以前,太祖努爾哈赤有一方璽印,是明朝皇帝所賜的「滿洲建州衛印」,而皇太極有兩方滿文金印。其他的皇帝的數目大致是:順治約20方、康熙約120方、雍正204方、嘉慶400多方、道光不到100方、咸豐30方、同治20多方、光緒70-80方、宣統約50方。而據《乾隆寶藪》及現藏實物估計,乾隆一生所用璽印多達1800餘方。而同一內容的印文有時多達幾十方,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寶」共刻過42方,「猶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寶」63方,「自強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寶」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寶」20方,「乾隆宸翰」22方,「饗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奉三無私」11方,「惟精惟一」11方。也許,在乾隆看來,唯其如此才能與其太平盛世的氣象相匹配。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四知書屋」璽

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寬3.5cm,長6.5cm,通高7cm,紐高3.4cm

四知書屋位於避暑山莊淡泊敬誠殿之後,是召見王公大臣之所。康熙帝曾題「依清曠」匾懸於內檐,乾隆時又題「四知書屋」匾懸於外檐。

關於「四知書屋」的含義,乾隆帝在其《四知書屋記》中有詳盡的解釋:「予之所謂四知者,蓋引孔子《繫辭》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之意,內以正心,外以敕政,而更慎於用兵之際。……蓋微,柔陰也;彰,剛陽也。陽動而陰靜,動無不由靜,彰無不由微,剛無不由柔。然而柔能制剛,微能揜彰,靜能勝動,此又聖人扶陽抑陰之本義。正心敕政,以及用兵者,不可不深知。」以此作為修身養性、熙政詰戎之大法。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五福五代堂寶」

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3cm見方,通高9.8cm,紐高4.9cm

「五福五代堂」原為宮中景福宮內明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喜得玄孫,一堂五世,故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親書「五福五代堂」匾懸掛在景福宮內,並特作《五福五代堂記》:「茲蒙天貺,予得元孫,五代同堂,為今古希有之吉瑞。古之獲此瑞者,或名其堂,以餉其事。則予之所名堂,正宜用此五福之名。」同時命鐫刻多方「五福五代堂寶」璽以紀其事。不僅如此,乾隆帝又再書「五福五代堂」匾懸掛於避暑山莊東宮「卷阿勝境」殿內,並鐫「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寶」。所有這些,都是對他「古稀有七,曾元繞膝」這一人生重大歷史的記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養心殿寶」

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0.7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6cm

寶四周淺刻乾隆帝御制《養心殿銘》,綬帶上系黃簽,兩面寫有不同的文字,分別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祿交養心殿寶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認看,廿一日」,為同治時期整理寶璽時所留。養心殿位於後三宮西面,西六宮的南端,明代和清初都是皇帝活動的重要場所。康熙帝崩逝後,雍正帝在養心殿為其守孝,禮成後再未遷回乾清宮,而是以養心殿為皇帝寢宮,從此直到宣統帝,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居住於養心殿,使這裡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召見臣工和寢興之所。其東暖閣曾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同樣是在這裡,宣統帝秉承隆裕皇太后的旨意,宣布退位,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即事多所欣」璽

清乾隆,青玉質,瑞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6.5cm見方,通高7cm,紐高3.9cm

「即事多所欣」語出東晉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之二。原詩為:「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此詩是陶淵明三十九歲時閑居在家,於新春參加耕種時對古人的懷想與抒懷。其中「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句是說:雖然還無法預測一年的收成,但眼前所見到的情景就已經使人非常高興。乾隆帝對陶淵明此詩肯定非常熟悉,因為在他為宮內重華宮中的書房「抑齋」題寫的對聯「賞心於此遇,即事多所欣」中,就巧妙地借用了此句,同時又將其作為璽文刻成寶璽,以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八徵耄念之寶」

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3cm見方,通高11cm,紐高5。4cm

寶四周陰刻乾隆帝御筆《八徵耄念之寶記》曰:「予年七十時,用杜甫句鐫『古稀天子之寶』,而即繼之曰『猶日孜孜』,不敢怠於政也。蒙天眷佑,幸無大損,越於茲又浹旬矣。思有所以副八旬開袤之慶,鐫為璽,以殿諸御筆,蓋莫若《洪範》八徵之念。」觀此文,可知乾隆在八十萬壽時鐫刻此寶的原因。在刻治「八徵耄念之寶」之同時,又刻治「自強不息」璽作為副章,其用意也顯而易見。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信天主人」璽

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璽文兩邊圍二升龍圖案

面寬2.5cm,長3.2cm,通高5.5cm

乾隆帝早年曾著《開惑論》,仿四子講德之意,設為春秋碩儒、臻成大夫二人問答,其文中有:「梟瞷文身,無不內屬,慕義歸仁,鴻庸爰建,千古未聞。若子者所謂菽麥未辨,安足以知我信天主人哉?信天主人乃召大夫碩儒而告之曰:『若二子者所謂楚即失之,齊亦未為得也。』」其中「信天主人」乃乾隆自稱,取「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歲時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詩云:「開惑昔年著論曾,信天爰以主人稱。謂危反用成安屢,逮失還資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憶,途長惟益勵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顧我何修遇此能?」表達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為號的意旨。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如如」璽

清雍正,白玉質,螭紐長方形璽,篆書

面寬1.3cm,長1.9cm,通高1.2cm,紐高0.5cm

如如,佛語,指真如常住,圓滿而不凝滯之境界。《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乾隆三十三年(1768)御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鈐此璽。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乾隆帝田黃三聯璽

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中「樂天」,橢圓形,高1cm,長徑3cm,短徑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

此聯璽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鐫。系由一塊相當大的田黃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鏈連在一起。

璽文「惟精惟一」、「樂天」皆出於儒家經典。以「惟精惟一」為文之璽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與「奉三無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書·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即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樂天」之義取自《周易·繫辭》:「樂天知命,故不憂。」義即「順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這三璽的篆刻方式與璽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為陽文篆刻,布局章法為傳統標準格式。「樂天」亦為陽文,兩字居中,左右飾以螭紋,使璽面富有動感。這種字、畫結合的形式是漢印的遺風。「惟精惟一」為陰文篆刻,印文用漢代私印形式,採取迴文法排列,錯開相同的兩個「惟」字與延長兩字上端一筆都是為取得整個印面飽滿勻稱、和諧美觀的效果。

此三聯璽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璽中備受青睞,以後各帝亦十分珍視。清末代宣統皇帝溥儀被逐出宮時攜出此印,且隨身不離,至1950年方將其交出,經有關機構移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文淵閣寶」

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篆書

面12.7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9cm

文淵閣位於文華殿後,是著名的宮廷藏書處。清代《四庫全書》正本和《古今圖書集成》兩部大百科全書就藏在這裡。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第一部告成。乾隆帝諭:自四月四日始,每冊用御寶二。前曰「文淵閣寶」,後曰「乾隆御覽之寶」。說明此寶是專門鈐蓋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的寶璽。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太上皇帝之寶」

清乾隆,白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2.1cm見方,通高8.5cm,紐高3.5cm

「太上皇」之稱謂出現甚早,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稱帝後便尊其父為太上皇,以示崇敬。歷代皇帝傳位於太子,亦自稱太上皇。歷史上為太上皇者因授受之際的情況不同而境遇各異,但多數是受形勢所迫勉強讓位。通觀中國歷史,名副其實既有尊位又有權勢的太上皇,恐怕非清代乾隆帝莫屬。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八十五歲的乾隆帝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屆期歸政。第二年新正,乾隆帝親自舉行授受大典,並下詔:「……皇太子於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親御太和殿,躬授寶璽,可稱朕為太上皇帝。」這樣,乾隆帝結束了長達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為清代唯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帝。

就在宣布傳位顒琰之同時,乾隆帝也為即將到來的太上皇生活進行積極準備。同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又傳下諭旨:「朕歸政後,應用喜字第一號玉寶,刻太上皇帝之寶,即將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鐫刻作為太上皇帝冊,用彰熙朝盛瑞。」此後,在乾隆帝授意下,內府工匠用不同材質製作了多方「太上皇帝之寶」。

此寶四周陰刻乾隆帝御制《自題太上皇寶》詩。乾隆帝對此璽十分看重,成為太上皇帝身份的證物,是乾隆帝最為重要的寶璽之一,具有重大歷史價值。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敬天勤民」璽

清乾隆,白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9.6cm見方,通高9.2cm,紐高4.6cm

璽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寶四言詩》。按:清代皇帝製作「敬天勤民」寶始於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寶,一直存放於乾清宮中,質地雖不貴重,但卻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實物。鑒於此,雍正帝繼位後,便把一方原來刻有「萬幾餘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龍紐寶上的印文磨去,將「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於乾清宮中,並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寶妥善保存。

乾隆帝繼位後,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這方寶璽單獨存放於乾清宮中,並於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寶四言詩》刻在寶的四周。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火災,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毀。於是乾隆帝又命重新製作一方,不僅印文一樣,同時也將《敬天勤民寶四言詩》原樣複製,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寶。

關於一再複製「敬天勤民」寶的原由,乾隆帝曾有過解釋:「皇祖御書鈐用諸璽,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寶於外以鈐用御書。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寶時亦留是寶於外,常鈐用焉。是寶也,經三世而一例寶用,且將垂之奕禩而無窮,豈以追琢其章哉?蓋取義有足重耳。」可以說,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鐫康熙帝「敬天勤民」璽,更多的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寶貴思想。他們重視的並不是寶璽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蘊含的意義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說:「匪貴其材,實珍其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敬天勤民」不僅是康熙帝的座右銘,也是雍正帝、乾隆帝的為政之本。寶璽本身的一再複製並不影響我們對其所蘊涵的深刻意義的理解。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乾隆敕命之寶」

清乾隆,壽山石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3.3cm見方,通高13.4cm,紐高5cm

寶四周淺浮雕夔龍及曲線紋飾,上部雕形態各異的螭龍,其印體和邊飾的做法與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筆之寶」如出一轍,可知乾隆帝此寶是利用宮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寶應專鈐於乾隆帝發布的敕書之上,其地位與「二十五寶」之中的「敕命之寶」同,為乾隆帝諸寶璽中規格較高者。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乾隆宸翰」方石印

清乾隆

長3.6cm,寬3.6cm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長春書屋」璽

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方形璽,篆書

面2.5cm見方,通高8.3cm

此璽為乾隆帝的閑章。乾隆帝為皇子時,雍正帝賞賜其長春仙館,並賜號長春居士,故以後所御書屋,多以長春命名。以「長春書屋」命名的書屋在圓明園、宮內和避暑山莊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動場所。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重華宮」璽

清乾隆,青金石質,蹲龍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寬2cm,長3.4cm,通高5.8cm,紐高2.6cm

重華宮原是明代乾西五所之中的第二所,乾隆帝為皇子時的居所,其十七歲成婚以後就一直居住於此,故繼位後將其升格為宮,名重華宮。乾隆帝非常看重這處「勤聖學而談王道」的龍興之地,認為這裡是他「少而居之,長而習之,四十餘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故每年除夕、元旦,無不於此少坐,新正與諸臣茶宴聯句,成為例典。該宮是乾隆帝極為重要的活動場所。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心清聞妙香」璽

清乾隆,碧玉質,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4.4cm見方,通高6.7cm,紐高3.4cm

「心清聞妙香」語出杜甫詩《大雲寺贊公房四首》之三。原詩為:「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璫。天黑閉春院,地清棲暗芳。玉繩迥斷絕,鐵鳳森翱翔。梵放時出寺,鍾殘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若見塵沙黃。」乾隆帝擇此句刻入寶璽,與杜甫當時之心境不同,而是以心清自比,以妙香喻外,蓋言身處太平之世,身心俱佳,得無限清幽之樂。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所寶惟賢」璽

清乾隆,壽山石質,卧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4.1cm見方,通高4.5cm,紐高1.9cm

此璽與「乾隆御筆」、「德日新」為一組,相配使用,鈐諸御筆書畫之上。「所寶惟賢」語出《尚書?旅獒》:「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說明寶賢用能的重要性。正如後人所釋:「寶賢生能,則近人安,近人安則遠人安矣。」乾隆帝於此亦深有感悟,將其視為定國安民的根本。故有「聖人養萬民而不能不賴賢之時亮天工。是以周公躬吐握之勞,故有圄空之隆,齊桓設庭燎之禮,故有匡合之功。寰區至廣也,生民至眾也,以一人之心智耳目御之,其敝精勞神而迄無成功,亦不待燭照數計而龜卜矣。自古賢王勞於求賢,逸於得人,然得人始逸而求賢則勞,毋論求之不以道,得之不以實,所得非其人,所求非其賢,而天下之萬民,不可以一日而不養」的論述。

乾隆帝將此為文入璽,以明其求賢若渴,綏遠撫近之心跡。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古稀天子之寶」

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2.9cm見方,通高10.8cm,紐高5.2cm

寶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說》。此璽制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萬壽。稽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漢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 。但在乾隆帝看來,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為法的,餘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雖為創業之君,於國於身皆有建樹,但仍不乏「禮樂政刑有未遑焉」的遺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於是,便鐫刻了「古稀天子之寶」以紀念之,並作《古稀說》云:「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其次章即繼之曰『猶日孜孜』,蓋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於寧壽宮。其未歸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勵己躬也。」此時的乾隆帝還相當明智,雖自負但不自滿。「夫由斯不自滿,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為敬天之本,必益凜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為法祖之規,必思繼前烈,而慎聰聽也。」他要做到「勵慎終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這才把「猶日孜孜」作為「古稀天子之寶」的副章相配使用。透過這方「古稀天子之寶」及其產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種壯志未泯,雄心未已,勵精圖治而且是相當自負的精神狀態。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乾隆御筆」璽

清乾隆,田黃石質,子母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4.7cm見方,通高6.2cm,紐高3.5cm

此寶與「所寶惟賢」、「德日新」為一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寶璽中鈐用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鈐有此璽。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太上皇帝之寶

通高15cm,紐高7.3cm,印面22.5×22.5cm

碧玉質,交龍紐,滿漢文篆書,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題太上皇帝之寶》御制詩,盛於雕雲龍紋紫檀匣中。

這方「太上皇帝之寶」制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當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頒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寫的建儲密詔(密建皇儲),立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太子,次年新正舉行了禪位大典。乾隆帝歸政後,仍住在養心殿訓政,嘉慶皇帝則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慶宮。嗣皇帝年號嘉慶,只對外使用,宮中繼續用乾隆年號,批閱奏摺、任免官員等重要政務權力仍掌握於乾隆帝手中。

這方「太上皇帝之寶」是清宮帝後寶璽中最大的一方,體現了太上皇權力的至高無上。此寶製成後曾陳設於太上皇宮殿中的皇極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寶」數方,皆作漢文篆書,用於書畫鑒賞活動。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戒得堂寶」

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1.5cm見方,通高8.6cm,紐高4.1cm

戒得堂位於避暑山莊清舒山館之左,命名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則知此寶製作於是年或稍後,專門存放在此書堂內。關於戒得堂命名之始末,乾隆帝曾有《戒得堂記》云:「我皇祖聖壽望七時,嘗欲鐫通用小璽,命內廷翰林擬文,皆無當聖意者,乃定『戒之在得』字用之。……然當時聖意引而未發。予今亦屆七秩,於元旦試筆,即隱括此語為什。茲駐蹕避暑山莊,乃皇祖朝乾夕惕用此璽之處,而予受恩之所也。適作書堂於清舒山館之左,即以此題額而為記,以闡皇祖之意。曰:帝王之學,與佔畢書生有不同,則所戒亦當各異。未定方剛之戒,茲不復論,茲所戒者,當在得矣。」可知此堂之命名,既有仰體康熙「戒之在得」之訓的意思,也包含乾隆自我鞭策、自我警勵的成分。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紀恩堂」璽

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1.9cm見方,長6.5cm,通高9.4cm,紐高4.5cm

此璽質地溫潤,雕刻精細。印台四周淺刻填金乾隆御制《避暑山莊紀恩堂記》,配紫檀木雕龍寶匣,匣四周亦陰刻填金同一篇御制文,落款為「乾隆三十八年歲在癸巳仲夏月御制」,可知此璽製作是在1773年。按:紀恩堂共有兩處,一處在避暑山莊,一處在圓明園,是乾隆帝為紀念祖父康熙帝將其養育宮中的深恩而特意命名的。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紀恩堂記》中講道:「圓明園之紀恩堂,紀受恩之自。避暑山莊之紀恩堂,紀受恩之跡。名同而實異,文異而事同。」所謂受恩之跡,即指乾隆帝十二歲時曾隨康熙來到避暑山莊,康熙安排他在萬壑松風之側室居住、讀書,令其日夜陪侍左右,對他呵護備至。乾隆帝即位後特書「紀恩堂」匾懸於此殿。從此璽四周所刻御制文,可知此璽是專門為避暑山莊內的紀恩堂製作的,平時放在其中,以備鈐用、紀念。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璽

清乾隆,白玉質,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3.4cm見方,高6.1cm,紐高3.7cm

該璽置於紫檀木寶匣內,為《石渠寶笈》續編著錄之部分書畫作品上所鈐蓋的八璽之一,刻制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石渠寶笈》續編編纂期間。《石渠寶笈》續編「凡例」規定,凡收入《石渠寶笈》續編的古今臣工書畫,除照例鈐蓋「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秘殿新編」或「珠林重定」、「石渠寶鑒」或「寶笈重編」各璽外,其分貯乾清宮、養心殿、重華宮、御書房、寧壽宮五處的書畫作品,還要分別加蓋五處的鑒藏寶。因此,凡寧壽宮所藏被收入《石渠寶笈》續編者,都加蓋此方 「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璽,是鑒別清宮書畫收藏的重要標誌。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三希堂精鑒璽」組璽

清乾隆,二方一組,其中「三希堂精鑒璽」,青玉質,螭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寬2.2cm,長4cm,通高1.9cm,紐高1cm;「宜子孫」,漢玉質,瓦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2.5cm見方,通高1.5cm,紐高0.8cm

此二璽是乾隆著帝名的鑒賞類印章,二璽相互配套使用,共貯於紫檀木圭璧式匣內。匣蓋兩端錯金圓雙龍捧乾卦和方雙龍捧「隆」字璽,四周淺浮雕「天保九如」圖案,底錯銀「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裝有青玉圓形印泥盒。

三希堂,在紫禁城內養心殿西暖閣,因這裡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而得名。從藝術鑒賞角度看,「三希堂」便成為著名藝術品的典藏地而聞名於世,與之相對應的「三希堂精鑒璽」和「宜子孫」璽便當然成為鑒定性標誌。二璽主要鈐蓋於《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初、續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之上,具體使用情況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初、續編的「凡例」中有明確說明。如《石渠寶笈》初編,凡書畫分貯乾清宮、養心殿、重華宮、御書房四處,俱各用鑒藏璽以別之,又「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二璽,冊、卷、軸皆同。上等者則蓋以「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三璽。而《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續編入選者,則鈐用「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秘殿新編」或「珠林重定」、「石渠寶鑒」或「寶笈重編」。而這兩方璽在鈐蓋時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 且「三希堂精鑒璽」在上,「宜子孫」璽在下。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文華殿寶」

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2.8cm見方,通高10.6cm,紐高5cm

文華殿是紫禁城內位於太和殿東面的一組建築,自成體系,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最早為皇太子的東宮,嘉靖帝時改為皇帝齋戒時的居所和接見大臣的地方。這裡也是皇帝舉行御經筵的宮殿。經筵,即御前講席,講官先講解《四書》《五經》中的某些議題,皇帝再闡發義理。明朝早期無定月,亦無定日。正統初年始為常儀,每月初二日御定文華殿進講,每月三次。萬曆時分春講和秋講。清承明制,仍以文華殿為經筵之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定每年二月八日舉行,以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學士、詹事充任經筵講官,滿漢各八人,以後雖經筵細節稍有變化,但其制不改。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心愿符初」璽

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9.7cm見方,通高10.3cm,紐高5.2cm

此為乾隆帝晚年所制寶璽。乾隆帝晚年,訓政之暇,還經常沉浸在對自己一生輝煌歷程的回味之中,津津樂道於「得遂初心」、「心愿符初」,在回味中得到了巨大的滿足和精神寄託。

乾隆帝晚年多次提到有關「心愿符初」的事情。比如:「朕自御宇初年,即焚香敬告上蒼,若紀年周甲,當傳位嗣子,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載之數。節經明降諭旨,宣於中外,今敬迓洪厘,幸符初願,新歲大廷授璽。」「紀元周甲,心愿符初,今歲元正大廷授璽,稱太上皇帝,幸為千古全人。」「朕今壽望九秩,精神康健,視聽未衰。若來歲歸政,遂思自暇自逸,竟至天下重務於不顧,則非所以敬承天眷,亦非御極初年定期歸政,不肯戀位之初心矣。」「自丙辰元日授璽,心愿符初,迄今已閱三年。」通過以上引文,可知乾隆帝所謂 「心愿符初」,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紀元周甲。作為皇帝,御極天下六十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乾隆帝雖口口聲聲強調「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載之數」,但實際上其享國已經遠遠超過了康熙帝,這是他從未明言的心愿。其二,授璽歸政,稱太上皇,從而有資格同歷史上的賢主明君比較,堪稱「古今帝王第一」。此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刻制的,充分反映出乾隆帝的晚年心態。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青玉「五經萃室」印

清乾隆

印面3.2cm×3.4cm,通高7cm

印青玉質,長方形,蟠龍鈕。印面篆書「五經萃室」。「五經萃室」與「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印為一組,同貯於一木匣。

「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經常使用的寶璽。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製造了幾十方「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與不同的宮殿名印合成組印,這是其中的一組。五經萃室位於昭仁殿內,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經火燒過的痕迹。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避暑山莊」璽

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0.7cm見方,通高13cm,紐高4.7cm

此璽原存放於避暑山莊。印台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御制《避暑山莊百韻詩有序》,敘述避暑山莊建造之原委。配紫檀木寶匣,匣頂刻「避暑山莊」四字,匣四周亦陰刻填金《避暑山莊百韻詩有序》,落款「乾隆丁卯仲秋月瀚御制」,知此璽製作於乾隆十二年(1747),鈐用於有關避暑山莊的書畫碑刻之上。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承德,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建成的大型皇家園林,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清代皇帝避暑及處理政事的重要場所。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學詩堂」璽

清乾隆,白玉質,螭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寬2cm,長3.2cm,通高6.7cm,紐高2.6cm

「學詩堂」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一的景陽宮的後殿,是清代宮中一處十分重要的收貯書畫圖籍的地方,「學詩堂」的得名便與殿內所收藏的書畫名跡有密切的關係。「學詩堂」里的「詩」,是指中國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的《詩經》。南宋初,宋高宗命宮廷畫家馬和之,以漢代毛公所傳的《詩經》為依據繪《毛詩全圖》,並親自書寫經文與之相配,成為中國書畫史上的著名作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作品散失很多,到乾隆朝時,內府共收藏有十七卷。經過乾隆帝的審定,認為其中的五卷為贗品,其餘十二卷為馬和之的真跡,乾隆帝在每一卷的後面都書寫了跋語,合在一起,收藏於宮內景陽宮後殿,並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題寫了「學詩堂」匾額懸於殿內。乾隆帝於第二年春正所作的詩句 「東壁圖書貯景陽,新顏後殿學詩堂。緣收趙宋君臣跡,企想姬周禮樂場」正是當時情況的實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三希堂」璽

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隨形長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寬2.3cm,長4.2cm,通高8.5cm

三希堂在養心殿西暖閣西次間,是清宮著名的古代藝術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這三件中國書法史上的稀世珍寶,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至乾隆初年為內府所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別在養心殿西暖閣專辟一小室珍藏這三件法帖,命名為「三希堂」。三希堂雖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高雅與精緻始終充溢著這個狹小的空間,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乾清宮寶」

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1.6cm見方,通高8.5cm,紐高4.4cm

乾清宮為紫禁城內廷等級最高的建築,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代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場所,內部有暖閣九間,每間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皇帝可以隨意居住。明朝震撼宮廷的宮女繩勒嘉靖帝的「壬寅宮變」以及晚明三大宮廷奇案中的「紅丸案」和「移宮案」均發生在這裡。清代順治帝、康熙帝仍住於此,自雍正帝移居養心殿後,這裡便成為皇帝讀書、批閱奏章、召見大臣、引見官員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之地。殿中「正大光明」匾為順治帝御筆,雍正帝定秘密建儲制,建儲匣即高置於此匾之後。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歸政仍訓政」璽

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6.3cm見方,通高5.6cm,紐高2.7cm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帝在宣布傳位皇十五子顒琰,並於次年新正舉行禪位大典的同時,又頒布諭旨:「朕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秉承,不致錯失。」此後,訓政便作為乾隆帝的合法權力和施政方式,時時出現於其言談話語中,並在他歸政後切實執行。「僥倖已躬最無射,頻繁眷佑愧難承。雖雲歸政仍訓政,兩字心傳業與兢。」 「今又屆元夕,風月清佳,余揣精神純固,訓政如常,實為高年盛事。」 「自丙辰元日授璽,心愿符初,迄今已閱三年,而訓政敕幾,仍未敢一日稍懈。」 「歸政仍訓政」作為乾隆帝太上皇時期權力運行的基本機制,一直延續到乾隆帝去世為止。他以此約束嘉慶帝,保證了國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圖運轉。在乾隆晚期諸璽中此璽尤為重要。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十全老人之寶」

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2.8cm見方,通高15.3cm,紐高5.4cm

寶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十全」,指乾隆帝在位期間十次遠征邊疆的重大勝利。「十全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兩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但到後來乾隆帝命刻此「十全老人之寶」時,卻賦予了「十全」更多的內容。他在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中講到寶璽的製作及其原由:「十全記既成,因選和田玉鐫『十全老人之寶』並為說曰:十全本以紀武功,而『十全老人之寶』則不啻此也。何言之?武功不過為君之一事,幸賴天佑,劼劬蕆局,未加一賦而賦乃蠲四;弗勞一民而民收無萬。祗或免窮黷之譏耳。若夫老人之十全,則尚未全也。蓋人君之職,豈止武功一事哉?朱子曰: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一日不敢立乎其位。官者何?職之謂也。君子職不能盡言,況敢雲盡其職乎?未盡其職,則『十全老人之寶』,不亦涉自欺與誇而增慚愧乎?然老人之十全,實更有奢望,不敢必以敬持天佑者。十全之武功,誠叨天佑矣。則十全之盡君職,或亦可以希天佑乎?夫適百里者半九十里,予今三年歸政之全人,不啻半九十,而且如三十年之久矣。是以逮七十而系『猶日孜孜』以為箴,至八十而系『自強不息』以為勉,則此可必可不必。三年中敢不益勵宵衣旰食之勤,益切敬天愛民之念,虔俟昊貺,或允臻十全之境,祖三年誠如三十年之遠。幸何如之,企何如之,惕何如之。」可知乾隆帝制此寶,不僅是要顯揚其十全武功,而且是要時時勉勵自己盡君之全職,以實現其「千古全人」之夙願。可以這樣說,此璽既是乾隆帝的紀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勵之璽。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惟精惟一」璽

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蘇軾《赤壁賦》文意,漢文篆書

面6.9cm見方,通高11.9cm

「惟精惟一」語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言所以為君治民之心法。恰如孔穎達註疏所云:「居位則治民,治民必須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經也,物所從之路也。因言人心,遂雲道心。人心為萬慮之主,道心為眾道之本。立君所以安人,人心危則難安,安民必須明道,道心微則難明,將欲明道,必須精心,將欲安民,必須一意,故以戒精心一意,又當信執其中,然後可得明道以安民耳。」蓋言為人君者,應「精」、「一」兼執,修行己身。乾隆帝以此為璽文刻制了多方寶璽,此為其中之一。此璽與「乾隆宸翰」相配,鈐諸御筆書畫之上。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北京故宮珍藏乾隆璽印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乾隆宸翰」璽

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8.4cm見方,通高15.2cm

此璽用昌化雞血石刻治,印石雞血雖然不多,只絲絲縷縷散佈於頂端,但質地卻極溫潤,近似於牛角凍。尤其是雕刻者依據材質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構思,精心布局,使之成為一件難得的藝術佳作。如篷的荷葉密密而布,點點紅蕊或含苞,或怒放;荷叢中雙鶴漫步,悠閑自得;鴛鴦比肩而游,魚兒嬉於水底。荷葉間有蜻蜓、蜘蛛、青蛙、小蟹、鷺鷥等鳥蟲,生機勃勃,使人自然聯想起南國水鄉的迷人景色。整個作品設計新穎獨特,雕琢精微細膩,形象生動傳神,被人喻為「巨靈妙手,小幅丹青」,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是乾隆帝寶璽中雕制最為精美者之一。

該印本為文人印章。印體四周山石間有時人題記多處,書法靈動,詞句雋永,極富韻致。其中前面石上作者題款云:「蓮塘三十里,四面起清風。鴛鴦飛不去,只在藕花中。己卯夏日過西湖,見蓮花爛漫,摹之於石,以博大雅一哂云爾。」可知此印製作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取材於西湖景色。通過題記,不難想像作者對自己的作品相當滿意,並經常和朋友同好一起品評的情狀。

這件當初抒寫文人雅興的案頭清供,是什麼時間、通過何種途徑進入宮中收藏的,今天已無從了解。乾隆帝將其刻成御用璽印後,同樣愛不釋手,經常鈐蓋於其御筆書畫之上,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位風雅皇帝的文人情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徐悲鴻筆下的這隻鷹有多美?來台北帝圖秋拍一探究竟
豇豆紅釉、霽紅釉、郎窯紅釉、鮮紅釉,你真分得清?
王波敏:白玉的鑒賞與收藏
這件傳說中的明黃花梨獨板圍子羅漢床以3435萬港元易主
達芬奇曠世名作重現!《救世主》將領銜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拍賣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