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婁燁:用身體與世界對話

婁燁:用身體與世界對話

他是第六代導演

用文藝的電影作品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世界

《蘇州河》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你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

「會啊」

「會一直找嗎?」

「會啊」

「會找到死嗎」

「會啊」

「你撒謊」

這是婁燁電影《蘇州河》黑屏下的開場解說詞,沒有影像、沒有配樂,一段幾乎冰冷的對話,拉開了一個關於生命與愛情的故事。婁燁電影語言中有一些婁燁符號,例如摩托車,例如幻想和極致的愛,例如監獄,還有就是迷失和尋找。

影片中周迅扮演了兩條美人魚:一個是開心酒吧里的美美,用色相換取金錢,玩著不講愛情的性遊戲;一個是老闆女兒的牡丹,她想變成美美一樣的美人魚。

她認識了黑道的送貨員馬達,並且產生了愛情。但不久馬達被捲入了綁架的陰謀,綁架者企圖要挾牡丹的父親,以綁架牡丹來換取錢財。最後用牡丹換來了45萬。

牡丹知道自己被騙,絕望之下跳入蘇州河,最後一句話是,她將化為一條美人魚,從此不見蹤影,馬達因參與綁架也被抓進了監獄。

後來,馬達出獄,他還是愛著牡丹,於是他繼續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髒亂的蘇州河,他四處打聽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他發現了長得很像牡丹的美美。

美美的男朋友是攝影師,然而整部影片中一直沒有出現攝影師的身影,只有他的畫外音,攝影師了解情況後幫助馬達找到了牡丹。可是後來被要求去現場辨認死者,原來馬達和牡丹喝了過多的酒,在帶著牡丹經過蘇州河上的橋時,摩托車墜入河中,兩人溺水而死。

美美也來到了現場,她終於相信了馬達所說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後她也離開了攝影師,看攝影師會不會像馬達一樣去找她。

初次看這部電影時,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凌亂的,雖然故事發生在上海,可婁燁並沒有拍出這個燈紅酒綠,光怪陸離的城市,而是集中在了蘇州河,這個在高大上城市之中的另一塊棲息地。

我看到的只是髒亂差的影像,沒有經過處理的嘈雜聲音,熙熙攘攘的人海,這一切看起來似乎不是個文藝片而是紀錄片。

他顛覆了審美和對生命意義的傳達,婁燁曾在《蘇州河》中塑造的攝影師說過「我的攝影機不撒謊」,在表達了他自己的夙願的同時,他渴望去挖掘邊緣城市中邊緣人的故事,展現大眾青年內心的孤獨和躁動,傳達生命的意義,去顛覆和消解。

這部電影讓周迅成為了15界巴黎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女主,那時候周迅得知自己獲獎後,就急匆匆的去了巴黎,頒獎台上的衣服也是隨手在街頭買來的,獲獎詞也顯得稚嫩。

2000年,婁燁憑藉影片《蘇州河》在國外各大電影節獲獎,同時,該片還入選了美國《時代》雜誌當年的十佳影片,他的這部電影象徵著對這個後現代消費氣息的大都市上海的質疑,是對金錢帶來愛情的物化最好的諷刺,也是婁燁對都市現代性場景消解的最完美的影像記錄。

《春風沉醉的夜晚》

婁燁介紹說,他從郁達夫的書中得到了這部影片的靈感,《春風沉醉的夜晚》並非改編自郁達夫的同名小說,但劇中兩位男同性戀人在激情過後念出了郁達夫書中的一段文字。

婁燁還說,他嘗試在影片中表現郁達夫的風格,不從社會或政治身份的角度來描寫人物、或簡單將人物作好壞之分,而是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同性戀的故事,由秦昊、陳思成主演,在南京發生的兩男一女的情慾故事,姜成和他的朋友羅海濤驅車前往海邊,偶遇了漂亮女孩曉雪,隨後三個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慾望的鬥爭。

這是一部非常安靜的電影,裡面沒有很多的對白,一如婁燁的風格,就連最為戲劇性的人物衝突高潮也剪切得凌厲迅捷,但所有的人物心裡都飽含著一團遏制不住的委屈,有的源自愛情的背叛,有的來自生活的艱辛,還有的是往事不如煙的傷痛。

這部影片中的同性戀情節非常的赤裸, 婁燁電影中的人物幾乎都是在身體與身體的互動中展開情感的鋪陳和紐結,他的展現並不詩化或含蓄,而是直觀赤裸。

《春風沉醉的夜晚》中的王平和江誠在影片伊始便通過毫不掩飾的纏綿展現了兩人的關係。

婁燁的創作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探究人類隱秘情愛世界,但他不是為了製造影片賣點,僅僅是通過描摹男女主人公們在愛情、情慾、道德在現實壓抑下的發泄和放縱,用性去單純的表現情慾本身的本能衝動和尷尬的情感歷程。

這部影片不同於《春光乍泄》、《東宮西宮》,並沒有稍顯刻意的去營造過於文藝的情節,而展現出來的是赤裸裸的現實。用身體和世界對話,就如同婁燁的內心獨白。

將底層社會人物真實生活搬上舞台,敘述著他們的絕望和無助。雖然他們生活在主流社會以外,並不被承認,他們叛逆、抗拒正統和規範,同時他們也在這個社會裡漂泊無依、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頤和園》

「周偉,為什麼我總是急於同你們,我的男孩子們,做那件事?這是因為,只有在那件事的進行中,你們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試過多少種辦法,可最後還是確定了這個極為特殊,直截了當的方式。我已經一勞永逸的使兩個或者三個異性了解了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 ——余虹日記

這是婁燁第三部很重要的電影,拍完這部之後,婁燁就被處罰5年內不得拍片,《頤和園》是婁燁於2006年出品,由郭曉冬、郝蕾、胡伶主演。

該影片劇本早在2001年就已獲得韓國釜山電影節的青年導演計劃劇本獎,2004年9月低調開拍,影片的後期製作長達一年,然而這部影片因種種原因在中國未得到公映許可。

《頤和園》講述了十多年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糾紛,以及和身邊人錯綜複雜的感情糾葛,東歐劇變、柏林牆的倒塌及蘇聯解體。

導演在新聞稿中說,「這個故事的一個挑戰是,高潮是在中段而不是結尾,但故事又沒法在那結束。」兩個文藝青年曆時十幾年的愛情故事,跨越北京、武漢、重慶、柏林四個城市。

這是我唯一一部看了無數遍的影片,《頤和園》未必是一部完美的片子,但足夠真實,即使只屬於導演婁燁一個人的真實,但也承載著一個影人足夠的真誠。

沒有現在的小鮮肉墮胎的狗血青春,而是非常現實的展現那個年齡的我們是處於怎樣的一種不安狀態,即便三角戀,即便自殺、影片《頤和園》中,李堤與余紅的故事,事實上都是追求自由的一個象徵。

為了理想中的愛情,她毅然背叛友情和愛情,當理想中的那份愛情幾近幻滅,當她愛的男人終究還是離開她的時候,她選擇了死亡。

而對於李堤來說,死亡本身就意味著自由,當她在天台跳樓的那一瞬間,她是微笑望著周偉而縱身一躍。而後象徵自由與和平的和平鴿飛起,這何嘗不是對於破碎生命的另一種救贖和解脫。

結尾時李堤的墓碑題詞上寫道:「無論自由相愛與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最終的結局,憧憬光明就不會懼怕黑暗。」

《頤和園》中的余虹,婁燁對她的安排似乎會讓觀眾無法認同,但在婁燁看來,那樣的年代和社會背景,人物和社會是息息相關的。而余虹多是和那個社會不搭調的,她不善於人際交往,總是把心裡的話或者自己的思想寫在日記里。

她抽煙,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別人都以為她是個同性戀,她總是穿著那件卡其色的外套,扎兩個辮子,因為周偉和朋友的背叛她終止了學業,自己一個人輾轉幾個城市,她說:「周偉,我們分手吧,因為我離不開你。」可她最愛的人還是周偉。

戰爭中我們流盡鮮血,和平中我們寸步難行。生活的平庸使我痛苦不堪,她的生活對於她來說確實平庸,可在我看來,她不斷的用身體與不同的男人進行愛情的博弈,在激情中勾畫著愛情的模樣。

到頭來,她和周偉在海邊彳亍了很久,等到的結果是周偉頭也不回的離去,她獃獃的望著遠去的車,在這寒冷的冬天,少女的模樣已經一去不復返。

看這部電影總是在余虹的畫外音中產生出悲憫的情緒,我不知道鼻子為何酸酸的,眼眶中的眼淚總是隨著婁燁鏡頭中余虹的情緒千絲萬縷。以前一個朋友告訴我說:「看這部電影總是帶給他情慾的感覺」,可我卻對著屏幕哭了很久。

以至於到現在我都沒能完全的想明白《頤和園》為何帶給我這麼強烈的淚點,有人說:「感覺08年以後的所有青春片都在向婁燁的頤和園致敬,宿舍門一打開我都以為會看到余虹。」

婁燁用影像直接的展示了無情色意味的性愛、無血腥殘忍的死亡,似乎在用最冷靜的方式解讀著人物最為可能的生命走向,直接的愛或直接的死。

這種愛或死依附於人物的某種先天的匱乏,那是一個早就被預置好了的人物困境,無論人物在故事中如何的輾轉騰挪,最終都逃不過慾望的規訓。

婁燁在電影中關注的是弱勢群體:精神病人、同性戀、底層市民、妓女等。貫徹著後現代的顛覆和消解,對城市邊緣生活進行了記錄,而拒絕宏大的敘事。

在他到目前為止的八部電影中,都不是直接呈現大城市的摩登和繁華,而是把鏡頭對準了邊緣地帶。「骯髒」、「灰色」是他選擇的獨特視角,傳達出都市背後的邊緣生活。

何況,這世界中哪裡有那麼多的唯美的劇情,而婁燁把裹著光鮮亮麗的外套撕開,讓我們看看這青春、這世間最真實的樣子,我們何嘗不希望只看到鮮艷的外表,可我們卻無法拒絕婁燁的電影。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上海弄堂,浮華城市的平靜夢
恩寧路有個敲敲打打安安靜靜的小店
理髮店高級護理算什麼,用這個一次2塊就搞定!
最美的情話,只有一句
春夏秋冬的茶都有什麼不同?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