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兵器:強弩攻城略地功不可沒

古代兵器:強弩攻城略地功不可沒

兵戎相見,也曾離不開弩的身影。《孫子兵法》中,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三國演義》記載,三國時期,弩被用來裝備蜀國部隊。

在古西域,弩也曾一次次出現在攻城略地的沙場之上,並成為重要的作戰武器之一。

弩非西域造

新疆考古人員在新疆的樓蘭、鄯善遺址中,發現了一些漢晉時期的銅弩機,儘管這些弩機都不完整,缺少弓弦和弩臂,但依稀可猜測出它們曾經的模樣。在樓蘭遺址就曾出土過一件弩機,長12厘米,高17.7厘米,來自西漢時期。用銅鑄造,各部件分別製成後鉚合成一個整體,上有鉤牙,下有長柄懸刀,外部鉚合有廓,廓頂面有箭槽。

自治區博物館人士介紹, 古代弩機的發明和發展比較悠久,有關這方面的史料記載甚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云:「橫弓著臂」指的就是這種弩機。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弩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楚國,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區的戰國墓葬里都出土過弩。相比之下,新疆樓蘭遺址發現的漢代弩機數量不及內地多。

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弩機結構較複雜,西域本地可能不會製造。漢代,中原官兵與西域人作戰時帶來了這種殺傷力較強的武器。

弩在西域戰場的流行,要歸功於它的簡單操作,要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成為用弩高手。西域居民一旦得到弩機後,使用起來易如反掌,而且命中率奇高,即便是一位多年訓練有素的戰士,在弩的殺傷力面前也很難倖免。

據了解,弩是弓發展而來的,但與弓相比,弩射程更遠,命中率比弓高,同時可發射幾支甚至幾十支箭,戰鬥威力強,所以,弩比弓更實用。「弩」的缺點是弩機笨重,適合由步兵攜帶或製成弩車。

戰功不可沒

西漢時期,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當時,漢軍在抵抗北方強大的匈奴騎兵中,通過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漢書·李廣傳》記載,李廣之孫李陵與匈奴作戰時,曾用連弩射擊單于。與此同時,匈奴人在漢軍征戰中,也學會了使用弩這種殺傷力很強的兵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考古人員曾在內蒙古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弩機,這些弩機可能是匈奴軍隊與漢軍作戰時繳獲的。

就連軍事家孫臏也曾用弩作戰。《史記·孫子列傳》記載,孫臏被龐涓騙至魏國,遭到謀害,受到刖刑,逃回齊國被重用後,時刻想著復仇。

公元前354年,魏國和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齊國田忌帶孫臏率兵去支援韓國。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採取避實擊虛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之勢。田忌採納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龐涓得知消息,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涓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萬弩齊發,大敗魏軍,這就是「桂陵之戰」。

弩,雖在戰場上功不可沒,可是依然不能改變它被歷史遺忘的命運。即便是有名的連弩也不能例外。

諸葛亮在蜀時,曾製造一種連弩,弩箭用鐵制,長八寸,將十支箭放在一個弩槽里,扣一次扳機,就可由箭孔射出一支,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支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但連弩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後來發明家馬鈞將其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單兵武器,但因生產複雜,箭矢也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到北宋時,床弩一度盛行,《武經典要》記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漸衰落。如今,我們要了解古代的弩,只能去博物館和藉助古書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物網_收藏 的精彩文章:

文房第五寶:臂擱
繽紛五色和田玉:濃妝淡抹總相宜
碑帖的收藏(4)
玉器收藏中的「望聞問切」
北宋官窯鑒定錄:從本質特徵入手最可靠

TAG:中國文物網_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