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昭通擬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扮靚」古生物化石群

昭通擬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扮靚」古生物化石群

昭通水塘壩古象化石群遺址出土5000餘件古生物化石標本,一塊古猿頭骨化石將整個雲南的人類起源史「拉伸」到600萬年前,昭通麂、雲南貘、昭通劍齒象、中華乳齒象等化石記錄了昭魯壩子曾是各類動物「避難所」的真相……10月10日至11日,隨著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暨昭通水塘壩學術研討會的順利舉行,昭通再度成為眾多參會考古專家心目中的「蘊含寶藏、探究遠古」勝地。

眾多古生物學家實地考察昭通水塘壩古生物化石群遺址

讓人期待的是,根據專家建議,昭通將建考古遺址公園,充分發掘該古生物化石群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

據了解,此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由省文化廳、昭通市政府承辦,張彌曼、邱占祥、朱日祥、郭正堂、周忠和等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一大批國內知名古生物學家匯聚昭通,解碼昭通水塘壩遺址,探討古脊椎動物研究。

這些煤層中蘊藏著大量古脊椎動物化石

水塘壩,位於昭通昭陽區太平辦事處水塘壩社區象鼻嶺,距昭通城區1公里,核心發掘區位於一個採煤廠廢棄後留下的小水塘,現在成為國內外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專家狂熱追求的「寶貝」,原因就是在這裡的褐煤層與沙粒間蘊藏著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

1962年以來,經過多次大型野外考古發掘後,水塘壩現已出土了5000餘件古象骨架、古猿頭骨、皺皮花椒、雲南芡實等古生物化石標本,包含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靈長類等化石,儼然一個種類多樣的「化石寶庫」,被學術界稱為昭通水塘壩古生物化石群遺址。

昭通古猿頭骨化石

除了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數量多、種類多,水塘壩古生物化石群創造了許多國內外考古研究的「第一」,取得了一系列轟動全世界的重大科考發現或重要科研成果,目前完成的14項科研成果已在國內外權威刊物發表。

1962年,古生物學家周明鎮將在昭通水塘壩採集到的劍齒象化石定名為「昭通劍齒象新種」,後經進一步考古研究,被確認為亞洲最早的古生物物種之一。

這些煤層中蘊藏著大量古脊椎動物化石

2009年,水塘壩出土一具古猿頭骨化石,立即讓水塘壩光芒四射。經年代學分析發現,這是一塊屬於晚中新世時期的水塘壩古猿頭骨化石,距今約620-600萬年,與該古猿頭骨化石伴生的大量脊椎動物化石,打開了一扇面向600萬年前亞熱帶生態系統的窗口,為亞洲發現早期人類起源補上「缺環」,與先前在非洲發現的同一時期的南方古猿遙相呼應,也預示著當時的昭通水塘壩一帶靠著溫暖濕熱天氣、茂密森林、湖泊沼澤,極富生物多樣性,食物來源充足,正處於古脊椎動物大量集中生存和繁衍的「避難所」,讓昭通古猿得以成功生存下來,奠定了水塘壩可能成為我國南方最晚中新世時期地質、古脊椎動物和古氣候研究典型地點的地位。

此外,其他古生物化石也是功不可沒,充滿了各種新發現、新物種,為再現昭通600萬年前的生物多樣性、環境和古氣候等提供了有力證據:歐亞大陸最大的似獾泰國水獺留下諸多謎團;中國南方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群讓世界矚目;雲南貘、昭通麂、似獾泰國水獺等古脊椎動物新物種被首次發現;雲南芡實、皺皮花椒等植物新種化石也令人驚嘆。

亞洲中新世古猿600萬年後為何神秘消失?為何在亞洲古猿缺失的時間裡非洲卻出現了最早的人類?為什麼水塘壩的很多古脊椎動物體型巨大?為什麼罕見地出現大量鳥類化石集中保存的情況……當然,儘管科研成果豐碩,如今的水塘壩古生物化石群遺址仍留下不少待解之謎。

在此次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積極建議,為了加強水塘壩古生物化石群遺址的研究、保護、開發,開展科研陳果展示、大眾科普教育,建議昭通儘快做好相關項目規劃,在全國第一個建設、申報專業化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當天上午,昭通舉行了「周忠和院士工作站」、「雲南人類起源和環境演變聯合研究中心」授牌儀式,為昭通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及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館、「古象谷」旅遊景區蓄勢發力。

春城晚報記者 申時勛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 貓恩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城晚報 的精彩文章:

讓《藍鯨》住進孩子柔軟的心底
中國好鹽登上世界舞台
昆明:一條5歲錦鯉拍賣出9萬元高價
動物添新丁 浣熊變胖子
傲嬌臭美又軟萌 小冰做你好聊伴

TAG:春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