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12年的最大話題:高官跑路和功臣被殺

1912年的最大話題:高官跑路和功臣被殺


從參議院對段祺瑞的質詢、對黎元洪及袁世凱的責難可以看出,議員們不僅在意張、方犯了何罪,更在意他們的被殺為什麼沒有經過法律程序?張、方算不算軍人?該不該按軍法治罪?北京在捕殺張、方前突然發布戒嚴令,殺人後又撤消此令,有沒有合法的理由?

1912年的中國,最大的話題是什麼?或許是大借款(以及各國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或許是西藏與蒙古的叛亂,還有省制、官制、國會選舉等等。而如果從爭議度最大,影響人心最巨的角度來說,很可能是張振武方維案。

張振武是武昌首義的元勛,與孫武、蔣翊武並稱「三武」。南北統一後,袁世凱受黎元洪之託,數次調張振武進京。8月,張振武帶著手下大將方維等人入京。8月14日晚,張振武在赴宴歸寓的路上被京師執法處逮捕。方維同時在旅館被捕。16日凌晨1點,張、方被處決。

1912年的最大話題:高官跑路和功臣被殺

張振武

張振武、方維的被殺,令民國政府的信用降到了開國以來的冰點。

張振武素與黎元洪不睦(傳聞就是張振武將黎元洪從床底下拖出來當都督的,存疑,但張瞧不起黎是肯定的)。張、方應湖北議員之邀,來京「調停黨見」,總統、總理、陸軍部,都予以這些首義元勛高規格的接待,沒想到變起俄頃,張振武在宴散途中被捕,方維在旅館中受擒,幾乎是立即處決,連天亮都沒等到。

議院大嘩,要袁世凱給解釋,袁說是黎元洪的要求。在輿論壓力下,黎元洪公布了張振武的「罪狀」,所謂「蠱惑軍士,勾結土匪,破壞共和,昌謀不軌,鄂中幾次風潮,伊等均為主動」。這些事是不是真的?其他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你問老黎要證據,他說事關軍機,不能泄漏,於是張案又陷入了瓶頸。

1912年的最大話題:高官跑路和功臣被殺

黎元洪

8月20日的討論最為激烈。參議院亂成一團,搶奪議長席,鼓雜訊不斷。得知議院拒絕彈劾黎元洪議案後,湖北議員集體退席,表示抗議。「有一議員哭言曰:張振武之被戮,適足證中國不復有政府有法律雲」。

從參議院對段祺瑞的質詢、對黎元洪及袁世凱的責難可以看出,議員們不僅在意張、方犯了何罪,更在意他們的被殺為什麼沒有經過法律程序?張、方算不算軍人?該不該按軍法治罪?北京在捕殺張、方前突然發布戒嚴令,殺人後又撤消此令,有沒有合法的理由?

同盟會的態度更極端一些:就算張、方是軍人,就算他們打算搞二次革命推翻黎元洪,也只是推翻一名湖北都督,並非推翻中華民國,而且正副總統,並無直接殺人之權。蔡元培吳稚暉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一個「法律維持會」,支持參議院嚴詰政府。

當然反對的聲浪也不小,代表媒體有政府機關報英文《北京日報》。極端反對者認為,首先張振武有無犯罪,黎元洪作為他的直屬上司,最有發言權,袁世凱老成持重,會聽信黎元洪之言殺張、方,必有其不便明言的緣由。更關鍵的是,因為張振武、方維的被殺,導致議會與政府分裂,甚至要解散議會重組政府,必然導致大局失控,有可能引起「列強幹涉之危險」。反對者質問:是袁、黎違反憲法危險大?還是列強幹涉危險大?要知道,列強可是天天想著阻止及妨中國統一與強大啊。

有沒有覺得這種腔調很熟悉?在多災多難的20世紀,每當出現法理上的危機,總會有人用「國家危機」來說服大家。中國傳統本有「經」、「權」之辨,跟亡國的危險相比,什麼事情算是大呢?什麼樣的法律不能成為具文呢?

即便自由主義大師如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也留了一個口子:在戰爭期間,政府可以改變法律與社會規則。問題是,「戰爭期間」的認定,改變法律的必要性,都有一個權衡者的問題。如果政府拋開代議機關,可以自行做出判斷,那人民還能有什麼手段來防止一個極權政府的誕生?

在共和體制下,雖然正式議會尚未選出,正式法律亦未頒布,但總統下令越權殺人,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可惜,統一的中華民國源自南北和議的這一事實,導致了「形勢」比「法律」強。輿論,公眾,包括許多議員,都被籠罩在脆弱的民國倘因爭執分裂、西方列強將藉機瓜分中國的陰影之下。因此,參議院態度雖然不可謂不激烈,對於政府,卻構不成有效的制約。

這兩件事,可以視為議院與媒體代表的公眾,對於這個新生的民國能否實現「法治」的疑問。前清專制時代,太后尚且因為不經刑部審訊擅殺大臣(六君子等)失盡民心。共和之國,豈可不經合法的逮捕、審訊、辯護而直接殺人?又豈可任由政府高官率爾逃職,而解釋無辭?

1912年的最大話題:高官跑路和功臣被殺

六君子就義

或許也是這一役,讓同盟會中的法制派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以致他們在宋教仁被刺案發生後,已經無力阻止革命派要用鐵血來對付北京的倡議。1912年8月20日那位議員的哭號,終於變成了讖言:中華民國不復有政府有法律。

1912年的最大話題:高官跑路和功臣被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國民捐既檢驗民眾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強度,又檢驗國家信用程度
不借外債就要借內債,國民捐,到底是捐款還是捐稅?
我為什麼要回1912
《京話日報》三位主筆,在一年內先後自殺,《京話日報》也關張了
滿清最大的政權合法性危機,在1898年達到了巔峰

TAG:楊早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