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敗是大清國誰之禍誰之福

甲午戰敗是大清國誰之禍誰之福

本人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的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正式面世,敬請閱讀第二十一條《天敵可以斷你手臂,也可令你長出翅膀》選段——

甲午戰敗是大清國誰之禍誰之

一個國家出現天敵,似乎不是好事情。但是戰敗國「因禍得福」,這種另類案例在世界史上確有多起發生。發生在19世紀末葉的中日甲午戰爭就是這樣一種結果。

甲午戰敗是大清國誰之禍誰之福

19世紀,傳統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草原帝國日漸衰落,海洋國家接管世界。19世紀中葉,即1840年,東西方兩個大國,中國與英國爆發戰爭(鴉片戰爭)。這場規模不大的戰爭令中國人終於親身體驗到:天朝的天敵從草原轉到海洋。但他們沒有料到,天朝的最要命天敵竟然不是遠在天涯的西洋,而是盡在咫尺的東洋,曾經是中國「准藩屬國」的島國日本橫空出世。奪走了東方世界的頭把交椅,成為東洋新主。

自19世紀下半葉起,明治維新西學後的日本即成中國第一外患。1894年開啟的中日甲午海戰,是兩國在近代的總較量,也可以說是爭奪東方一哥的決戰。甲午海戰主要含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三個階段,真正的海上交戰,是黃海海戰,前後耗用5小時,交戰的結果,是日本以5:0(中方沉艦5艘,日方未沉1艘)取得黃海制海權。

日本取得黃海制海權,隨後進軍朝鮮及中國遼東,成為朝鮮的宗主國、中國的准宗主國。這是有史以來,日本對中國取得的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重大勝利。東方舞台形成「日主中從」的局面,也就是說,日本壓制了中國整整半世紀。到底憑的是什麼?

「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我國實以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不以去舊謀新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苟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於敗亡之數乎? 」

這是一封聞名於史的勸降信,堪稱「史上最牛」。

1895年2月3日,中日海軍在劉公島決戰的最後時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致中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筆勸降信。此信牛就牛在「見識」二字。在海軍統帥對海軍統帥的勸降信中,勝方不談海上戰技與戰績,而大談政治。

伊東佑亨這封信的中心思想是「繳槍不殺」,但此信的價值,不在招降,而在揭示了「國之強弱根本」。字裡行間,透露出日本軍人對「國家強弱根本」認識非常到位———

中日海戰,敗亡的中國海軍其實不是亡在戰艦,是亡於政治。因為「國家存立之本」,不在「堅船利炮」之技,而在於「去舊更張」之政。

這封勸降信,也為中國海軍的完敗,日本海軍的完勝,做了非軍事非技術、而是政治上的總結。同時也等於告訴對手:為什麼日本是中國的天敵。因為在「新政」的較量上,日本遠勝中國一籌。

從中國的角度看,白江海戰雖然贏了,但對本國觸動並不深,而這次敗了,卻對中國幾乎產生了摧枯拉朽的影響。甲午戰爭結束後,中國真正進入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具有兩千歲高齡、僵而不死的中國封建政治制度,也可以說是甲午戰爭撬動的。如果說,英國人發動的鴉片戰爭還沒有讓清人清醒過來,那麼,中日戰爭則徹底扯去了老大帝國遮羞布。正因為甲午戰爭的慘敗,中國朝野上下才正式直面富國強民的根本——政治制度,這道「過不去的坎兒」。

隨後啟動的戊戌變法,明確宣布「以日為師」。1898年9月,已經卸去首相身份的伊藤博文受到了光緒皇帝的邀請,以私人身份訪問中國。

伊藤在中國逗留了一個月,幾乎會見了晚清所有政要和政治派別領袖。維新派對伊藤博文來訪的熱切盼望,並請其指教。以康有為為首的中國維新派,對伊藤博文此次訪華成果抱有很大期望。9月20日,光緒皇帝在勤政殿會見伊藤博文。日本報章刊登了中國皇帝接見伊藤博文時的情景。伊藤博文向光緒皇帝表示,讚賞中國新政。對光緒皇帝的改革勇氣表示欽佩。他可以為中國的變法做點事情。他對光緒皇帝明確表白:外臣當竭其所知以告。而光緒皇帝的回答也比較積極,大意是:可以把意見和建議通過總署上報到他這裡。

關於這次會見光緒皇帝的答語,因為屬於密會性質,中國史料沒有詳細記錄,而據現代歷史學家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記述,賓主客套之餘,光緒皇帝表達了聘請伊藤博文做中國「變法總顧問」的一層意思,有點「准帝師」之意。足見光緒皇帝與維新黨一樣,對日本的榜樣作用,甚至藉助日本之力促中國之變上,抱有很大期望。

期間,中國維新派領袖康有為與伊藤博文又促膝長談,意願表達得更充分,這些史料是有詳細記載的:

康有為:「我皇上銳意圖變法,固因貴國與敝邦同洲、同種、同文、同俗,特見親睦,欲據以為師法。草澤士民,亦同此志,願侯爵幸進而教之!」

伊藤博文:「貴國欲變法,當先除自尊自大之陋習!蓋世界中不論何種,皆享生天地之間,豈可賤彼而尊我,自稱中華,而斥彼為夷狄之理哉!」

康有為:「敝國四五年前,多持此種議論。自甲午以後,數千年大夢,為貴國所警醒,已無復有此矣。」

這段對話的大意,是康有為說,咱們兩國同文同種,但卻一個富強,一個貧弱。所以,我國準備變法圖強,效仿你們。希望能借日本一臂之力。

伊藤博文回答是,你們早就應該變了,我與你心有戚戚。

康有為說,我們的舊夢是被你們打醒的,變法這條新路要堅決走下去。

以上對話,足見中國維新派「以日為師」的願望十分強烈。而伊藤博文這邊,一直對促變中國表現誠意。他對中國的維新派,情有獨鍾。這當然不能排除他的大原則——為日本的國家利益考慮,加深日本對中國的影響,使日本在中國利益最大化。但是,「志同道合」談得來,大概也是拉近距離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隨後戊戌事變發生,保守勢力反撲,慈禧太后再次臨朝訓政,光緒皇帝被囚。後黨開始抓捕維新黨。維新派要員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而日本公使林權助因無東京指令,不知所措。仍在北京的伊藤博文當即表態:救梁啟超逃往日本。並表示「如至日本,由我來照顧他。梁這位青年,對中國來說,實在是寶貴的人物。」

中國維新派與伊藤博文的合作,給了發動政變的保守勢力以口實——「勾結倭寇」的屎盆於是就扣在了維新黨頭上,而一心保家天下的他們卻不覺可恥。憑心而論:為了國家的開化進步,聯合外部勢力有何不可?

歷史不為任何開倒車者的意志為轉移。伊藤博文積極營救中國維新流亡者,為中國革變保留了火種。之後中國歷史發展勢不可擋。人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中國改良派轉身革命派,僅用三年。日本元素在戊戌變法中沉沒,在辛亥革命再生,中國留日生轉瞬間成為中國革命主力軍……

可以說,沒有甲午戰爭,就沒有戊戌變法,也就當然談不上後來中國青年的留日潮,以及以留日生為主力、以東京為大本營、推翻中國兩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這是日本侵略、為中國帶來的唯一一次「反轉身」,實可謂「痛定思痛、知恥後勇」。

如是觀之,這場戰敗對大清國的大佬們未必是福,但對被統治者的人民來說,卻未必是禍,因為看清了站起來的出路。

天敵可以斷你手臂,也可令你長出翅膀。中日千年一戰,大敗一方涅槃重生,不是很可以給今天的世界人民長些記性、明曉進化的大道嗎?!

更多內容請看本人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本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傾力推出,現已開始預售,所有網上書店均可訂購。京東網購https://item.jd.com/12152835.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讖語與預言:壓垮末落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假如吳佩孚武力統一了中國
袁世凱之訓:成也讀書少,敗也少讀書
如果清廷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
明朝時中國人品質為何出現大滑坡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