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牽牛織女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牽牛織女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牽牛織女傳說背景與流變

作者:黃震雲

牽牛織女的故事在我國流傳歷史悠久,地域廣泛。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約有25個縣市聲稱自己是牽牛織女神話傳說的發源地,其中甘肅西和、山東沂源、陝西西安、山西和順等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河北邢台則被命名為「中國七夕愛情文化之鄉」。

這些地方,歷史上都先後存在牽牛織女的傳說,或有古籍記載,或作方誌收錄,或存古代遺迹,或口口相傳、碑於民間。大體說來,其地理形制正好是一個以黃河為軸線的橢圓形,這大概就是牛郎織女故事流傳的範圍。但是,近年來因為種種原因,牽牛織女的故事越傳越離奇,竟不知其所從來,所以需要理順史料,正本清源,恢複本真。

關於牽牛織女的命名,出自《詩經·周南·大東》:「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這是最早關於織女和牽牛的詩歌,織女每七個時辰回到原來的地方,織女一邊織布,一遍深情地看著牽牛,彼此顯然是有情人。

織女的名稱容易理解,但牽牛為什麼叫牽牛呢?正史中,最早記載牽牛名稱的是《史記·天官書》,在敘述「二十八宿」時說:「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唐司馬貞《索引》引孫炎曰:「河鼓之十二星在牽牛北,戓名河鼓為牽牛也。」牽牛為什麼又叫河鼓呢?「牽牛為犧牲」,明確告訴我們,牽牛是祭祀用品。三代以來的祭祀都少不了牛,牛被稱為一元大武,為太牢之首。那麼,究竟是誰來牽牛祭祀的呢?按照慣例應該是戰勝者,而戰勝者又是誰?

《山海經》「西次三經」說:「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獓駰,是食人。」又《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經》記錄的是炎黃爭霸時期,黃帝取勝殺了如牛之獸,用其皮做鼓。這就是為什麼牽牛又叫河鼓的原因。以牽牛為犧牲的形象在漢代畫像石中有大量的表現。

就南陽和方城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來看,都表現了血腥的殺牛場面。與西周牛牲時執牛耳不同,這時或前面有人執杖牽著牛,應是撲殺,或前後夾擊,或虎或熊。根據《左傳》可知,少昊氏以鳥命官,黃帝和堯舜時代以獸命官。《史記》記載,黃帝的軍隊分別以虎熊等命名。

但是,南陽還有一幅牽牛織女的圖像發生了重要變化。畫面中,蔓草捲雲紋包圍著牽牛,武士執杖撲殺,中間突然出現一位女性,與武士對峙,顯然是為了救護牽牛。這位女士的造型就是後代的織女。無獨有偶,南陽北灘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也出現了織女形象。織女牽著牽牛,前面是老虎開道,說明牽牛也不再是被殺戮的犧牲。織女拉著牽牛沿著北斗的斗柄方向走,也就是傳統認為的向希望幸福和理想的方向行走。

漢水女神最早見《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對於《漢廣》的主題,《毛詩序》認為:「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紂時淫風遍於天下,維江、漢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同《蒹葭》之義。

《詩經·周南·大東》所描述的「牽牛織女」,其意是:天上有漢水,所謂星漢,星漢和地上的漢水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漢有游女,就是七個時辰運轉一次的織女。

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歌詠牽牛織女的詩有兩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迹。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用「牽牛」和「攜手好」的男女情感比照,進一步明確了牽牛關於愛情的定位。

另有《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一首專門講述牽牛織女故事的詠嘆作品,二人在水一方,兩情相悅,但無法表達出來。詩中提到的玉衡指孟冬的東,也正是大東的東。這與南陽白灘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圖案表現完全一致。

三國時期,曹植的詩歌中出現了董永的形象。「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歲月不安居,嗚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棄我何其早。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退詠南風詩,灑淚滿褘抱。」(《靈芝篇》)在詩中,董永是孝順男子,喪母后對父親盡孝,因此感動了天靈,神女下凡。但並不是說就是織女,神女只是按照天靈的安排來為董永織布。

至晉朝干寶的《搜神記》,為董永織布的神女成為織女,形成了董永喪母侍父、賣身葬父、織女還債這樣一個故事。這說明,董永的神話傳說在三國後期出現,一直到晉朝才完備。

南北朝時期,任昉的《述異記》說:「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任昉的時代相對於曹植較晚,但是故事的傳承關係顯然並非一途。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東漢一群羊,大家知道羊代表華夏文化什麼嗎?
今日主播:鄧建永(作家)
西周王朝第四任帝王周昭王——姬瑕
你可知道漢朝有多強大,國恆以弱滅 而漢獨以強亡。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