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大學生村醫如何落地生根
來源:鳳凰網湖北綜合、湖北日報訊 楊娟
作為宜昌市「訂單式」定向委託培養的首批108名大學生村醫之一,黃啟祥上崗3個月以來,幾乎每天都在村裡給人看病,每天都在進一步學習行醫技能。村民們對這些年輕的鄉村醫生充滿了期待。
「訂單式」委託培養鄉村醫生,已經成為我國農村醫療技術人員接骨換血的長效機制。湖北省明確提出,要力爭在「十三五」末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的目標。人才有了,如何讓人才落地生根,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首先,要以幫扶的視角挑選合適生源。
教育部明確指出,培養工作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工作縣傾斜。以幫扶的視角選生源,既滿足了待脫貧人員亟須職業訓練、養活自己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鄉村醫生的崗位空缺需求,一舉兩得。
其二,用鄉愁與鄉情留住大學生村醫。
生於斯、長於斯的農村生源學生,更容易因為熟悉而接受農村生活狀態。社會學家費孝通說:「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裡工作,為自己熟悉的人服務,會更容易適應,也更容易紮根。而紮根於鄉土情感的村醫隊伍,將會穩定而長久。
其三,為大學生村醫提供提升和發展的空間。
浙江省曾經針對199名農村社區定向培養醫學生進行意願調查,發現只有34.2%的人表示在5年服務期滿後,願意繼續留在農村。不願意留下的原因,首要一條就是缺少自我提升的機會。因此,為大學生村醫持續地、階段性地提供不同層次的培訓進修等提升自我的機會,將會激勵他們在服務期滿之後、經驗豐富之時,仍然選擇留下。
最後,保障大學生村醫的經濟待遇。
據北師大的一項調查表明,新一輪醫改實施後,鄉村醫生的平均年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筆者曾經詢問一個鄉村醫生,他每個月收入僅兩三千元,坦言說如果未來一兩年還沒有改善的話,就只能考慮外出掙錢了。待遇太低,無疑會導致人才流失。解決大學生村醫「留得下」的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具體可行的措施和更多的配套政策。「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才會落地生根。
鄉村白大褂
xiangcunyisheng999
掃一掃二維碼
關注全國村醫
微信平台


※睢寧鄉村醫生紀鳳銀榮獲國家級表彰
※大學生村醫,在期待中上崗
※家庭醫生簽約,人人受益!
※手足蛻皮一劑靈——果然名不虛傳!
※十類難以治癒的病人,你要小心了!
TAG:鄉村白大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