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用創新打造超強核心競爭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用創新打造超強核心競爭力

圖為我國去年成功發射的高分專項工程高分三號衛星。其中,搭載衛星升空的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艦空導彈武器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研發設計。 (新華社發)

201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再傳捷報:在2016年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中位居第一名,連續13年獲評A級,連續4年在軍工企業中保持第一,營業收入和利潤保持連續兩位數增長。在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排名第336位,較2015年首次入榜的名次上升了101位。

「我們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自我加壓,通過改革創新贏得紅利、獲得發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表示,這份成績單背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堅持用改革和創新激發活力、增添動力的一系列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技)全面推進深化改革,以「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成為國家科技創新排頭兵,到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前300強,世界軍工100強前5強」的戰略目標為指引,砥礪奮進,在做強做優做大方面實現新突破。

從跟跑到並跑領跑

近年來,我國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對地觀測等多個國家重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令世界矚目。這些中國創新的力作均出自航天科技。

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航天科技始終把創新驅動發展擺在全局工作核心位置,持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企業逐漸實現了由跟跑向並跑、領跑的轉變。

過去5年,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持續保持高密度發射,共完成80餘次發射任務,年發射次數增幅超過22%。2016年,我國宇航發射次數與美國並列世界首位。

面對如此高密度發射,無法維持原有流程模式。為此,航天科技對標國際先進管理方式,實施流程再造,優化科研生產鏈條,發布並實施了《集團公司航天製造2025行動綱領》,堅持零缺陷質量管理,一方面將發射場周期縮短30%,產品交付周期縮短了40%;另一方面確保產品質量可靠性不斷提升,發射成功率95.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本卻平均下降近20%。

目前,航天科技研製在軌穩定運行的航天器達到150顆;有18項標準經國際標準組織同意立項,有8項標準已經發布,在軍工行業里居於前列。航天工業多年實踐總結的「技術歸零」「管理歸零」的「雙歸零」管理方法,已經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採用發布,成為國際航天同行可共享的標準。

為統籌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航天技術及應用全面發展,航天科技印發了《關於完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技術創新體系若干意見》,全面開展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加快推動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能力建設。作為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航天科技擁有1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0個國家級工程中心,與多所高校合建了50餘個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與國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聯合成立了16個國際研發中心。

創新之樹結出累累碩果。「十二五」以來,航天科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一等獎4項、技術發明二等獎4項。截至2016年底,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專利數量與質量居央企前列。

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航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企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廣聚人才、用好人才是關鍵。

目前,航天科技擁有兩院院士29名,千人計劃專家30名,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31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7名,中國高技能人才楷模3名。高端人才數量在中央企業中處於領先位置。

「我們著力打造國家創新人才高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戰略管理部副部長王占宇表示,近年來企業在創新人才發展機制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據了解,航天科技建立形成了多維度、全覆蓋的員工職業發展體系,創新領導人員選拔機制,做到依據崗位特點精準配置領導人員。在人才引進方面,建立高校畢業生、社會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體」的人才引進工作機制,通過內部人才市場實現人才的有序流動。堅持把重大工程任務作為人才施展才華、提升能力的實踐平台,注重在重大技術攻關中考察培養人才。

為更好發揮人才的作用,航天科技還完善多元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獎勵。採取股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對骨幹人才實施中長期激勵。

軍民融合打開新空間

在人們的慣常印象里,航天、探月等「高大上」項目彷彿離生活很遠。記者到航天科技集團實地採訪發現,這家企業其實很接地氣,在服務百姓生活方面同樣大顯身手。比如,航天科技旗下的樂凱新材自主研發的熱敏磁票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京滬、京廣等全國各條高鐵線路,未來將進一步推廣至全國所有鐵路客運線路。

「集團公司已初步建成軍民協作、開放融合的大平台。」王占宇表示,航天科技成立了集團公司軍民融合促進中心,加強軍民融合管理,及時出台了產業投資、人員激勵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軍民融合發展。建設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發布軍民共享科研生產資源信息,吸引社會單位參與航天科研項目,集團外合格供應商數量已接近400家。

依託天地一體化的技術和資源優勢,航天科技以衛星通信、對地觀測、北斗導航、商業發射等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為突破口,加快完善商業化運營服務模式,提升我國航天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經過努力,航天科技逐漸成為國際商業航天領域的主流供應商。數據顯示,「十二五」至今,這家企業共實現衛星整星出口7顆,實施國際商業發射20次。該企業能夠根據用戶需求,為各類用戶提供通信、導航、遙感、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等服務;擁有由14型火箭構成的長征系列型譜,具備梯度化、多軌道的運載能力。以白俄羅斯通信衛星項目為代表的國際項目,該企業為用戶提供「天地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覆蓋衛星研製、發射、地面應用系統建設、用戶培訓等服務,在原有單一提供衛星研製或商業發射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商業合作新模式,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科技集團通過控股的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了一系列基金,有效助力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其中,集團公司牽頭設立的國華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首期規模300億元;聯合若干中央企業、金融機構等共同發起設立的中央企業國創投資引導基金,基金規模達1500億元,基金重點投向航天、核能、船舶、高鐵、先進電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清潔能源等軍民融合產業領域,為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老兩口成主播,真愛會給你滿滿的力量
中核鈦白擬3500萬元收購合志新能源35%股權
甘孜民警王志剛追悼會舉行 兒子:想回到石渠從警
沙漠中出現成千上萬湖泊 有人游泳
韓國市場颳起中國遊戲旋風 業界人士:韓「遊戲宗主國」稱號或不保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