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朱天曙

明代前期的書壇,除宋克一脈的文人書風外,突出表現為宮廷書風———台閣體的盛行。台閣體書法,洪武年間為初創期,此時宮廷書家活躍,他們的書法是對元人的繼承和規範,表現出端謹婉麗的風格,其中著名者如詹希元、宋璲、杜環等人為中書舍人,他們的書法正是處於元明過渡後書風趨於穩定發展的階段,在介入宮廷書風後,逐漸失去了書法作為藝術本體的抒情性,而使明初書壇抹上了濃厚的應制色彩。台閣體完全形成和發展主要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永樂年間中書舍人增至四五十人,還不包括繕寫《永樂大典》的台閣書家,楊士奇曾記載宮廷書家之盛況:

永樂初,召求四方善書士寫外製,又詔簡其尤善者於翰林寫內製,且出秘府古名人法書,俾有暇益進所能,於時孔昜(即朱孔昜)兼工署書,駸駸乎詹希元,矩度風韻,偉然傑出也。一日上御右順門,召孔昜書大善殿匾,舉筆立就,深荷嘉獎,即日授中書舍人。明日有旨,凡寫內製者,皆授中書舍人。蓋善書授官自孔昜始。

永樂年間的台閣體書家主要為中書舍人,成祖於永樂年間還選中書舍人二十八人專門學習羲獻書法,以黃淮領之。中書舍人如何選呢?黃佐記載了明初宮廷選取的方法:「國初令能書之士,專隸中書科,授中書舍人。永樂二年,始詔吏部簡士之能書者,儲翰林,給廩祿,使進其能,用諸內閣,辯文書 。」正因為中書舍人一職地位之提高,一時「大小中書」、「兄弟中書」、「三世中書」、「同門中書」在朝中屢見不鮮,如崑山夏昺、夏昶兄弟,劉敏、劉素、劉良祖孫三代皆任職中書舍人。加上開設科舉,台閣書風風靡一時,其中以沈度的書法在台閣體書法中最有代表性,晚明董其昌以沈度為松江人而自豪的稱:「國朝書法,當以吾松沈民則為正始。」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明 沈度 歸去來辭軸-隸書

沈度(1357-1434)是明初最有代表性的台閣書家,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沈度「博學經史,為文絕去浮靡,性敦實,謙以下人。」洪武年間中舉文學,不就,坐累被謫雲南。成祖即位,詔簡能書者入翰林,沈度選入宮中,擢為翰林典籍,最受成祖寵愛。楊士奇評云:「一時翰林善書如解大紳之真、行、草,胡光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楊文遇之行,皆知名當世,而胡、解及度之書,獨為上所愛。凡玉、冊金簡,用之宗廟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貞石,傳於後世,一切大製作必命度書。」 明人李紹文記載了明成祖對沈度書法的傾心:「太宗(成祖)征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雲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成祖之後,沈度仍受歷代帝王寵愛,如仁宗「萬機之暇,留意翰墨,嘗臨《蘭亭序帖》賜沈度,意法神韻,唐之太宗不能過也。」宣宗「書出沈華亭兄弟,而能於圓熟之外,以遒勁發之。」孝宗「皇帝酷愛沈度筆跡,日臨百字以自課,又令左右內侍書之。」沈度書法在明代前期受到廣泛推重,正與皇室雅興中推波助瀾密切相關。

沈度弟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成祖時,「沈度嘗言於上,云:『臣有弟粲,其書勝臣。』遂亦被徵用 。」因此他屬於兄在朝而被推薦仕蔭的中書舍人。入宮後,自翰林待詔遷中書舍人,又擢為侍讀,官至大理寺少卿,書與兄沈度齊名。明陸深嘗云:「國初書學,吾松嘗甲天下,大抵皆源流於宋仲溫、陳文東。至二沈先生,特以豪翰際遇文皇,入宮禁近,屢遷為翰林學士,故吾鄉有『大學士』、『小學士』之稱。民則不作行草,民望時習楷法,不欲兄弟間爭能也 。」沈度以楷書名世,而沈粲則另行其道,在草書上獲得發展。雖同為中書舍人,同為台閣書風,但書體卻一正一草,相得益彰。

沈度的書法,楊士奇曾用「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來形容,看他的書法作品確實如此,行筆穩健自如,點畫流暢謹嚴,發展了元代以來的風格,特別是小楷作品更是如此。但由於沈度在成祖時被賞識,封為翰林典籍,成為御用文人,多取悅於皇家口味,後來人們把他和其弟沈粲這種風格的書法視為台閣體的代表。提起明初的台 閣體,歷來多否定之,沒有客觀的對它的歷史背景作出認識。其實,明初的台閣書風基本上承襲了趙子昂書風,只不過由於明初多種因素影響,書壇缺少生氣。但台閣體作為藝術的反映,其方圓相濟、剛柔兼備、工整矩度、婉麗華美的表現形式,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沈度的小楷在結體和用筆上明顯受趙孟頫和宋克小楷書風沾溉,或把字形拉長,成縱勢,或取扁方,有橫撐之態,點畫精嚴、停勻、乾淨、圓熟,,開「台閣體」之風。他名世的小楷如《敬齋箴冊》共十九行,寫得一絲不苟,雍容端方,可以看到沈度高度純熟的書寫技巧;《不自棄說軸》工整流麗,端莊而不呆板,沉著中而有靈動,與《敬齋箴冊》相比,少古質而多妍麗;《聖主得 賢臣頌》被刻在文徵明《停雲館法帖》中,同時收入的還有他的《端肅奉書》。《端肅奉書》在風格上和《敬齋箴冊》相類,但《聖主得賢臣頌》頗顯個性,字形扁方,氣格高於其他各帖,古雅而有清逸之氣,得《樂毅論》之神;在結體和風格上,有宋克《七姬權厝志》遺意,可視為受宋克影響的代表作品。與這兩種風格相類的還有如他的《張桓墓謁銘稿》,品味這些作品,誰能說沈度的書法都是缺少生氣的台閣體呢?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 明 沈度 《歸去來辭》 】軸,紙本,50.5×23.4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淵明(372-427)辭彭澤令歸田,作〈歸去來兮〉(文選改為歸去來辭)一文,用來抒寫辭官退隱的心情與生活。這篇文章文情並茂,後世傳頌不絕。其中所表達的淡泊名利,追求圓滿自足的田園之樂,向來為失意文人嚮往的理想境界,在歷代繪畫與書法中,也經常看到以這篇文章為表現題材。

沈度的草書較為少見,從他和其弟沈粲合作的《朱熹感寓詩八首並序》手卷中可以看出他亦善草書,用筆結字與宋克同轍,與其弟沈粲手法亦一致。字的力度和熟練的程度甚至強於其弟。很可能他的這一專長,以後讓與沈粲,正所謂「不欲兄弟間爭能也」。因而,今天我們熟知的是沈度善小楷,沈粲善草書。

沈度亦善篆、隸、行、八分書,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歸去來辭軸》隸書結體多縱勢,常在收筆處強化波折中「按」的動作,整體觀之,有生澀之氣,而漢意略遜。楊士奇在《沈學士墓表》中評其「八分尤高古,渾然漢意」似有過之,但在元明篆隸不興之時,這種書風是很有代表性的。

沈度書法因多用於書皇家制誥,在翰林院中供職者及內閣官僚、科舉文人也多效其楷,以獲帝王之悅,開入仕之門。沈氏雖善多體,但多為小楷之名所掩。沈度的小楷書風影響了明代初期的宮廷書家,他們「沈度式」的小楷正適應了明初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永樂大典》的編修,這項工程中,有1300多人專職以小楷繕寫,因而,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遠遠超過歷朝。如果說沈度的書法風格象楊士奇用「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來描述的話,這種風格經過這樣的文化工程後,就成為 「姜立綱式」的方正、凈潔、工穩,毫無個人情愫,亦無藝術感可言了。

沈度弟沈粲書法亦有特色,「度以婉麗勝,粲以遒逸勝」,沈粲善楷、草,尤以草書影響最大。其草書取法宋克書風,多有姿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沈粲書《應制詩》中的楷書、章草、草書及雜書樣式直接取法宋克,得仲溫之形。正如王世貞稱其草書:「行筆圓熟,章法尤精足稱宋南宮(宋克)入室。」 沈粲傳世代表作還有故宮博物院藏《草書千字文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草書五言古詩軸》等作品圓轉多變,有宋克之精熟和章草筆意,但氣格偏俗,亦顯纖弱,遠遜於宋克之高古清勁。他的《梁武帝草書狀卷》則得宋克章草神髓,運筆靈動,為沈粲書作中的精品。清代王文治曾有論書詩云:「沈家兄弟直詞垣,簪筆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其實,「端雅」一路書寫制誥之作品是沈度的小楷,沈粲表現出的主要是圓熟的草書。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常常把明初的「台閣體」和清代的「館閣體」視為一類,事實上並非一回事。以沈度為代表的台閣體為明代文人書風染上了應制色彩,仍屬古典書風的範疇;而清代的館閣體講 究「烏」、「光」、「亮」,多廟堂氣息,兩者已顯然不同。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明沈度隸書歸去來辭

「歸去來辭」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文中表達淡泊名利,追求圓滿自足的田園之樂,向來是文人雅士嚮往的理想境界。此幅隸書用筆勁健,點畫平齊規律,或是想要以拙樸有古意的書體傳達千載以前陶詩的意境。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淵明(372-427)辭彭澤令歸田,作〈歸去來兮〉一文,抒寫辭官退隱的心情與生活。這篇文章文情並茂,後世傳頌不絕。其中所表達的淡泊名利,追求圓滿自足的田園之樂,向來為失意文人嚮往的理想境界,在歷代繪畫與書法中,也經常看到以這篇文章為表現題材。

沈度的隸書用筆勁健,點畫平齊勻整,十分規律,結構也力求精確緊密,整體看來,略顯得刻板。沈度因職務的背景,在寫隸書時也流露了和楷書一樣的精整風格。不過當時隸書是具有古意的書體,沈度用來書寫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或許也是為了表現千載以前的古意。(何傳馨)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沈度(1357年-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是明成祖永樂朝至宣宗宣德初年,宮廷中具有領導地位的書家,他早年的行蹤記載不詳,只知道他是讀書人出身。成祖即位,詔令簡選能書者入翰林院,沈度被選入朝中,擔任朝廷書寫詔令碑版及其他文書的職務,官至侍講學士。在諸多工書者中,成祖最欣賞沈度,曾以「我朝王羲之」稱之。晚年由侍講學士轉任太子的秘書。沈度無論篆、隸、真、行、八分書都很擅長,書法又有「婉麗飄逸,雍容矩度」的特色。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明 沈度 書 朱子年譜(一)冊

沈度是明代台閣體書法的代表,篆、隸、真、行皆能,名重一時,與其弟沈粲合稱「二沈」、「大小學士」。兄弟二人同樣善於書畫。《曝書亭集碑傳》載:「兄弟皆善畫;度以婉麗勝,粲以遒逸勝。各臻其妙。」他的楷書寫得工整勻體,平正圓潤,以晉唐小楷和唐虞永興《廟堂碑》為基礎,加以發揮而成。頗具晉唐古法,又有子昂筆意,書風、賦韻可謂珠聯璧合。正如王文治所謂「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朱棣(明成祖)十分喜歡和推崇,李紹《皇朝世說新語》載:「太宗徵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雲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董其昌對沈度頗推崇,稱「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沈度的隸書用筆勁健,點畫平齊勻整,十分規律,結構也力求精確緊密,整體看來,略顯得刻板。沈度因職務的背景,在寫隸書時也流露了和楷書一樣的精整風格。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此書是沈粲得到皇帝的恩准,遊覽宮苑,並以藻麗的詞句,歌頌皇家園林之美。此幅楷書與章草二體並用,楷書精整,草書則是將三世紀時古樸的書體化作華麗的,講究技巧的書法。。末一行出現較放縱的連筆草書,好像逐漸從拘謹的筆法中,解脫出來。

沈粲(1357-1434),字民望,號簡庵。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金衛鄉大石村人。官太常少卿。與兄沈度並稱「二沈先生」、「大小學士」,均善書,度以婉麗取勝,粲以遒逸見長。粲尤工草書,學宋克而參以鍾繇情旨,行筆圓熟,意趣遒逸。豐坊《書訣》稱其「學宋克而得鍾(繇)體,大非其兄所及」。明成祖時期,「二沈」兄弟——沈度、沈粲書法名聲極大。其中沈度更是名重天下,被皇帝稱為「我朝王羲之」。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只不過婉麗工整,為館閣體的範本而已,如今知者甚鮮,可見歷史是無情的,「時名」不一定能經得起歷史的淘汰。然而,他弟弟沈粲的草書卻至今為人們珍愛。

沈粲8歲通《孝經》、《論語》、《孟子》,1O歲能真草,13歲時父母雙亡,兄又發配雲南,他獨自閉門讀書。家貧無紙,在牆壁上懸腕練字,其書法飄逸遒勁,名重一時。與兄沈度同年被成祖召入秘閣,授中書舍人,官至大理寺少卿,與年長二十二歲的哥哥沈度並稱二沈,同樣以擅於書法在朝廷中享有名聲。人稱「大小學士」。

沈粲書法宗明初的宋璲、宋克,草書行筆圓熟,遒勁駿逸,被人們稱為「草聖」,名擅一時。他的《梁武帝草書狀》筆筆挺勁峭拔,轉折峻利,通篇章草與今草夾雜,然而自然天成,神情貫注,洒脫奔放。因章草捺腳的率出,形成字字獨立,很少連綿,但行氣極為流貫。因此,王世貞稱他為「章法尤精,足稱米南宮入室」。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明沈粲書應制詩

沈粲善書,法宋仲珩。草聖擅一時,真、行皆佳。沈粲書法以遒逸見長,尤工草書,學宋克而參以鍾繇情旨,行筆圓熟,意趣遒逸。豐坊《書訣》稱其「學宋克而得鍾(繇)體,大非其兄所及」。被人們稱為「草聖」,名擅一時。他的《梁武帝草書狀》筆筆挺勁峭拔,轉折峻利 ,通篇章草與今草夾雜,然而自然天成,神情貫注,洒脫奔放。因章草捺腳的率出,形成字字獨立,很少連綿,但行氣極為流貫。深得明成祖朱棣賞識。王世貞稱他為「章法尤精,足稱米南宮入室」。

他博學多才,喜提攜後進,品性高逸,不拘小節。晚年,厭楷書,喜行草,得宋仲溫、陳文東之三昧。門外求字者常不斷,並長於詩,70歲辭官歸鄉。著有《簡庵詩稿》,有詩2000餘首,比較著名的書法作品有《千字文卷》、《重建華亭縣治記碑》等。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明沈粲書古詩 軸

明星爛東方。北斗亦已旋。獨宿悲夜長。空牀藉蘭荃。鷄鳴整環珮。思奉君子筵。君子行未歸。新籹為誰妍。意疎覺去遙。只尺越與燕。含情乏彤管。何以寫中悁。君如綆上瓶。妾若井底泉。不垂汲引惠。澄瑩徒終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漢人篆書真跡和西域書法資料
歐陽詢楷書單字彙集~虞恭公碑(四)
班昭之《女誡》及譯文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