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探秘:他是努爾哈赤的弟弟,打仗不行,搗亂卻很在行
作為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擁有眾多的兄弟子侄。而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打下一片屬於自己的地盤,歸根結底還是依靠他的這些兄弟子侄和將帥們。
這其中,比較有代表的人物有——阿敏、代善、多爾袞等人。
但是,在他的兄弟之中,也不全是能征善戰的將領,也有一些山寨貨——比如,打仗不在行,搗亂卻很有自己的一套的三弟舒爾哈齊。
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時,有一個城池的首領想要投靠努爾哈赤。
由於該城池人口眾多,對於今後拉攏其他部族的歸順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於是,努爾哈赤便讓三弟舒爾哈齊、兒子褚英、代善,以及將領費英東、揚古利、常書,侍衛扈爾漢、納齊布,帶領三千人馬前往迎接。
當時的行軍環境非常艱苦,為了和對手爭奪地盤,行軍打仗通常都是不分白晝。
在前往該城池的時候,一行人馬堅持了這種吃苦耐勞的本性,上半夜依舊在行軍。
雖然舒爾哈齊是首領努爾哈赤的親弟弟,但在行軍打仗方面卻遠遠比不上自己的這個哥哥。
很多時候,舒爾哈齊連最基本的一些辛苦都無法忍受。
當天由於不分白天和晚上的行軍,讓舒爾哈齊有些受不了了。
於是,他便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讓大軍停下來,也好讓自己休息休息。
當然,如果能夠就此停止行軍,返回營地,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很快,他就找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理由——晚上行軍,隊伍中的軍旗竟然無故發光,這肯定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吾從上行兵屢矣,未見此異,其非吉兆耶?)。
萬一因此被外人發現,這豈不是暴露了自己的行軍意圖。
於是,他把自己的擔憂告訴給了眾人,希望他們能夠同意自己的提議——要麼停下來休息,等到天明再出發;要麼就此回去,防患於未然。
對於舒爾哈齊的這種迷信思想,褚英、代善堅決予以了反駁,認為行軍打仗之人,豈可相信這些無稽之談。
在褚英、代善的堅持下,隊伍沒有就此停下來,而是依舊趁夜行軍。
最終,在第二天白天,他們如約趕到了那個城池,帶著城內數千人口和牲畜往自己的地盤趕。
然而,就在他們走了沒有多遠的時候,忽然被自己的對手截住了前行的道路,對方人馬是自己的三倍之多。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什麼也別說了,刀槍下面見勝負吧!
有意思的是,就在褚英、代善等將領在前面拚死廝殺的時候,舒爾哈齊作為長輩,竟然帶著一部分人逃離了戰場——畢竟侄子他們都年輕,自己不一定打得過他們,還是離得遠遠一些好。
受舒爾哈齊影響,另外兩個將領也脫離了戰場,追隨到了舒爾哈齊的身邊。
幸好,褚英、代善他們打贏了這場戰鬥。
不然,當時估計連一個收屍的人也找不到。
回去之後,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努爾哈赤並沒有責備他,但卻把跟隨他一起逃離戰場的那兩個將領,判了個臨陣脫逃的死罪。
最終,在舒爾哈齊的苦苦哀求下,努爾哈赤饒了他們的死罪,解除了他們的軍職。
見自己的這個三弟,並不是帶兵打仗的料。自此以後,努爾哈赤便不再讓他帶兵打仗,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然而,努爾哈赤此舉,卻讓舒爾哈齊心中非常的不舒服,認為這是哥哥瞧不起自己,不把自己放在眼中。
在和兩個兒子發過牢騷之後,舒爾哈齊一氣之下竟然離開住處,跑到了數百里之外的地方住了下來——既然你瞧不起我,我還不願意寄人籬下呢?我就不信,離開你我就活不下去了!
但是,舒爾哈齊哪裡知道,自己的這一舉動會造成部族的嚴重分化,大大影響內部團結。
為了教訓舒爾哈齊和警示後來者,努爾哈去下令處死了舒爾哈齊的次子——因為他和自己的父親一樣擁有二心。
面對屠刀,舒爾哈齊徹底順服了,主動跑了回來,向自己的這個大哥認錯。
幾年之後,舒爾哈齊在極度的鬱悶和傷感之中去世。
順治年間,舒爾哈齊被追封為庄親王。
舒爾哈齊一共有九個兒子,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阿敏——是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之一。


※清史探秘:這個官員很牛,一樁通姦殺人案,半小時便告破
※清史探秘:慈禧太后極度討厭珍妃,卻無意中幫了她一個大忙
※清史探秘:雍正帝批評李衛太任性,李衛為何還要狡辯?
※清史探秘:清代同治年間,一件撲朔迷離的通姦殺人案
※清史探秘:他是皇帝的親舅舅,是清朝自我作死的代表人物
TAG:歷史劉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