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親子關係「卡」了 有效溝通來「聯」

親子關係「卡」了 有效溝通來「聯」

「一旦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來,父母往往就開始用情緒控制孩子,呵斥、哄騙、利誘、威逼,還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日前,在新蕊計劃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巡迴講座上,兒童教育專家張娟建議家長要在孩子10歲之前學會接納孩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親子溝通。

真正的溝通是雙向互動

「溝通的技巧、方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跟孩子有真實的、內在的聯結。」張娟說。

張娟舉例說,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心中充滿了喜悅、幸福、興奮,是男孩女孩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四肢健全、沒有毛病就心滿意足了。那一刻父母對孩子是全然的接納、全然的愛,發自內心地接納他的每個部分,這就是聯結。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父母開始用自己的行為標準、道德標準來糾正孩子,逐漸失去了接納孩子本來樣子的那份初心,開始有目標、有比較,在跟孩子的互動中更關注孩子是不是聽話,是不是讓自己有面子。張娟說,孩子3歲以後開始形成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越大越希望表達自己,就開始跟父母反抗,父母如果總是用「如果你不這樣,媽媽就那樣」的方法跟孩子講道理,用「如果你好好的,媽媽就給你這個」的方法訓練孩子,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愛。他感受到的是「如果我好,媽媽爸爸就愛我;如果我不好,他們不一定愛我」。

為什麼家人之間看起來給出去的都是愛,但有時候彼此收到的卻是傷害?張娟認為真正的溝通應該是雙向的能量流通,讓孩子聽到父母的想法,也讓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想法,讓人覺得窒息和壓抑就不是愛。父母只顧嘮叨指責,孩子就學會了沉默,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是剝奪孩子認識世界、體驗世界、見證自己內在力量的過程和經歷。而這個過程和經歷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才是有效的親子溝通?張娟總結為:有情緒時先不溝通,避免情緒化導致無效溝通;在公眾場合單獨溝通,呵護孩子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情緒給予及時關注;每次溝通結束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回饋,形成完整的溝通。

給孩子說「不」的權利

「很多媽媽一邊指責孩子不干事,一邊大包大攬把事情幹了。等孩子好不容易出去幹了一件事,媽媽又說孩子幹得不夠好。」張娟說有一次看到孩子們在義賣,攤位上的孩子多數戴著耳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旁邊的媽媽則不停地說:「阿姨問價呢,你趕緊說,10塊10塊,你快招呼,這是你的攤位。」「你快當老闆,你快賣呀。」「哎呀,你給的折扣太多了。」張娟建議父母反省一下,如果有擔憂、恐懼和害怕的情緒,到底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

父母的內心往往都期待能說服孩子。無論表現得和藹還是堅定,都要讓孩子聽自己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慢慢變成了一個討好的、願意聽爸爸媽媽話、讓爸爸媽媽喜歡的孩子,但付出的代價就是無法做自己了。

所有孩子本來都是有主見的,但是都會在媽媽的說服、講道理中被瓦解掉。等孩子長到16歲時,媽媽突然失望地發現孩子沒有自我、沒有主見。

對此,張娟建議父母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內在真實的想法,要給孩子說「不」的權利。能夠堅定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自己要什麼或不要什麼,就是內在的力量。允許孩子表達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是父母跟孩子聯結的第一步。

張娟認為「允許」有很大的療愈作用,允許孩子做自己,只要不傷害自己、不打擾別人、不破壞環境,孩子有權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當孩子叫囂、生氣的時候,媽媽可以蹲下來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媽媽看到了,我就在這裡,你可以試著告訴媽媽你的感受。」孩子知道在你這裡表達情緒和感受是安全的,這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家裡被允許發脾氣,被允許哭,被允許看著父母的眼睛說「我不想聽你的,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值得恭喜,因為孩子可以表達自己,他內在的力量和心智的建構就開始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強大。張娟說:「父母隨時允許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並願意協助他去走情緒的探索之路,培養的就是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人格健全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有一天父母死了,他也能夠獨立幸福地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因為他是一個內在健康的人。」

安全地體驗被拒絕

「孩子吵著要喝可樂、要買名牌鞋,怎麼辦?」講座現場,聽眾問及這個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難題。張娟建議父母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家庭的規則,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被拒絕和爸爸媽媽是否愛他沒有關係,「我愛你,但同時我也有權利拒絕你,拒絕並不意味著不尊重你。」這樣孩子就收到一個重要的訊息:爸爸媽媽愛我,我會有被拒絕的可能。

對於很多家長咬著牙為孩子犧牲的做法,張娟認為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擋掉所有他要面對的事情,能做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建設,教孩子知道如何應對問題。愛孩子要有規則,允許孩子主張他的權利,也要讓孩子知道哪些是他的義務,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的愛並不是意味著可以犧牲一切。

一旦孩子在原生家庭里感受到被愛、被尊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可以表達自己、探討問題,可以肆無忌憚地說自己想說的話,家庭就成了孩子練習面對衝突、解決困難、面對外在挫折的場所。「只要父母願意把成長的力量還給孩子,讓孩子覺得父母無條件地愛他、相信他,孩子就知道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創傷,父母也是可以幫他撫平的。」張娟說。

跟10歲之前的孩子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關係到孩子如何建立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如何建立跟其他個體的關係。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歷練自己、體驗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核心動力。孩子藉助這樣的經驗去面對世界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的恐懼,更多的是一份堅定和勇敢。

「如果你想要一個內在和諧、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又能夠跟你有良好互動關係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他、接納他、了解他、相信他、祝福他,任何時候都不要丟掉跟孩子內在的聯結。」張娟說。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2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公職教師參與在線教學當有邊界
曹順慶:讓世界傾聽中國聲音
教育是師生共同經歷的美好生活
學區制 走好走穩之探
此生付家國 詩禮繼世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