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昔日超級大國,稱霸世界200年,卻因一場中國內戰土崩瓦解

昔日超級大國,稱霸世界200年,卻因一場中國內戰土崩瓦解

在伊斯蘭發展的早期,政治上存在過200多年的大一統,之後伊斯蘭世界便開始分裂,至今未能統一,戰亂、分裂也成為了人們腦海中的伊斯蘭世界。

伊斯蘭世界為什麼會從統一走向分裂?雲石君詳細將來。

在伊斯蘭的歷史中,創教初期的阿拉伯帝國是廣大穆斯林最為推崇的。在阿拉伯帝國統治的數百年里,讓這個原先很弱小的民族一躍成為能與拉丁、華夏媲美的世界級大民族,也讓伊斯蘭躋身於世界三大主流文明。

阿拉伯帝國在崛起後的短短一百年里,他便從無到有,建立起了一個西至伊比利亞半島,東到興都庫什山脈的超級大帝國,疆域的東西方跨度空前絕後,領土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里。而最讓人讚歎的是,從建立到之後的近兩百年里,阿拉伯帝國的中央政府,基本能夠維持對領土的有效控制。

這聽上去讓人瞠目結舌。為什麼呢?

傳統的中西亞伊斯蘭世界,完全不具備大一統的基本條件。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形成,通常需要有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要有相對完整的板塊屬性,疆域的主體部分必須在同一個地緣板塊中;

第二,擁有一個規模較大,質量較高的本部核心區,憑藉核心區的強大力量,壓制住各邊緣板塊的獨立傾向;

第三,帝國的形狀要相對規整緊密,最好呈類塊狀結構,核心區位於正中。因此結構下,邊緣地區可以對邊界的接受核心區的影響力輻射,來降低中央政府控制其他板塊的成本。

世界文明裡,符合這項標準的國家並不多。

而中國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基於長江——黃河流域構建的核心板塊,其地緣實力遠遠超過東亞大陸其他所有次級地緣板塊,並且其區位也大致位於東亞大陸農耕地帶的中心,以此為基,中原王朝以發散的形式,將自己的影響傳遞到農耕帝國的各個區域。也正因如此,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中央集權體制的佼佼者。

俄羅斯則是近現代的代表。蘇維埃時期的俄羅斯,集權程度相當高,但俄羅斯的板塊屬性被明顯分割為東歐和北亞兩部分,本部核心區又位於國土西端。作為一個東西跨度較大的國家,這決定了本部對亞洲板塊的控制力度心力不足。

而再看阿拉伯帝國:疆域遍及伊朗高原、圖蘭低地、新月沃地、阿拉伯沙漠、北非荒漠甚至伊比利亞半島等各個地緣板塊,各板塊地理環境大不同,且形狀不規則(南北方向存在伊比利亞半島、圖蘭低地、阿拉伯半島等幾個凸出部)。至於兩河流域這個核心本部,區位不錯,位於帝國正中部,但地緣實力遠不能和中國相比,用其去控制中東興許還可以,但輻射到亞歐非如此遼闊的帝國,理論上是不可能的。

從阿拉伯帝國的內部地緣格局,其完全不足以支撐其作為一個統一國家存在。

但阿拉伯帝國,卻存活了六百年,而且,從其建立到9世紀中葉的兩百年多里,作為帝國首腦的哈里發,已經可以有效掌控伊斯蘭世界絕大部分的疆域。

這看上去像是天方夜譚。

再看政治上,阿拉伯帝國採用的是軍事封土製。軍事封土製是皇帝哈里發將帝國內的各個邊緣行省分封給皇族和將軍,由這些人長期代理執行治理全權,然後向上直接對哈里發負責。

採取軍事封土製是為了便於統治疆域跨度大,地緣結構過於鬆散,各地環境又不同,周圍還有華夏、印度教、天主教等強大文明覬覦的阿拉伯帝國。因中世紀時期人類的發展水平有限,中央政府只能通過大幅度分權的方式,讓各地總督因地制宜、隨機應變,以達到有效合理治理各個不同板塊。

軍事封土製的弊端也一目了然。一旦中央力不從心,或者地方實力強大到可以自立門戶時,諸侯叛亂很難避免。

但至少阿拉伯帝國從建立之初到9世紀後期兩百多年裡是完整統一的。

阿拉伯帝國的地緣結構如此分散不集中,為何能維持兩百年之久的大一統?

原因自然很多,其中中國內部的變化對其也起到了深層次的作用。

對阿拉伯帝國而言,面對這些分散且環境迥異的地緣板塊,要想實現大一統,短期內用武力或許可以將他們強行扭到一起,但要實現長期統治,要讓各板塊都願意接受被中央政府在哈里發的統領下,他們可以得到切身利益。

而東西方商路,便是實現帝國下各方利益最強有力的紐帶。只要這條商路能給帝國帶來可觀的利益,那各次級地緣板塊也就有動力好好維繫商路以此來獲得利益。而確保阿拉伯帝國內部統一,使商品流通可以有效實行便成為維繫關係的方式。

阿拉伯大一統與華夏大一統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的地緣條件,決定了華夏帝國的向心力更多的是來自本部核心區的強權,是政治主導;而阿拉伯帝國的大一統,則更多的是各次級地緣板塊看在錢的份上,是利益驅使。

在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前兩百年,利益驅使大一統並不是一件難事。當時中國,正處於隋唐時期,國力空前強大,中國的核心區依然在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上的長安更是東方世界的最閃亮的明星。連接中西亞內陸的絲綢之路,中西亞能從對華貿易中取得豐厚的利益。沿著商路拓展出來的阿拉伯的各次級地緣板塊對維持絲綢之路自然是樂意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在戰亂頻繁下,大唐國力大衰退嚴重。在諸侯割據,四夷作亂的形勢下,帝國內部商業交流不暢。再加上黃河流域的衰落,經濟重心逐漸向長江流域轉移。這些都給絲綢之路帶來了致命打擊。

國力衰退下,中國的生產和消費水平自然下降,阿拉伯帝國在中國商品的採購難度和風險也大為提高。另外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導致通向中國西北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收益大不如前。

絲綢之路雖只是東西方商路的其中一條,除此之外,北印度洋的海上商路,直接與印度,以及南中國對接,即使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但海上絲綢之路並不是一條可以串起各地緣板塊的紐帶。比如中亞的圖蘭低地(大致就是中國史書中的「河中」地區),和印度洋相距甚遠,完全不能享受到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利益。

而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性質不同。伊朗高原、兩河流域、阿拉伯半島中南部,甚至非洲東北角的埃及,不同地緣板塊的勢力,都可以組建自己的商船駛向東方。

海路也不需要經過他國的地盤,不需要中西亞各地緣板塊的共同維護。相反,市場有限,誰強佔的市場份額多,誰的口袋就會更鼓。如此一來,東西方貿易,在以陸路主導時的共贏模式,轉向了海路主導時的部分競爭關係。

商業上帶給大家共同的利益基礎消失,利益衝突不斷加劇後,也就會動搖伊斯蘭大一統的根基。而阿拉伯帝國本部又沒有足夠能力去化解地緣板塊間的互相爭鬥,中西亞的分裂便不可逆轉。而北非和伊比利亞板塊,一直以來受東西商路影響相較而言不大,在很早時便開始了分裂瓦解。

之後的阿拉伯帝國,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倘若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重新恢復,阿拉伯帝國為了共同的利益還有重新聚合的機會。但大唐衰亡後,中國的五代紛爭不斷,之後由於宋王朝武力不濟,沒有能力抵抗遼的入侵,西夏也割據了河西走廊這條絲綢之路上的西北交通幹道,隨後金人南下,北方陷入水深說熱中,宋王朝南遷,陸上絲綢之路在動蕩不斷的背景下已經回天乏術,處在荒廢的邊緣。

商路的不通暢,使得伊斯蘭喪失了政治大一統的機會。當蒙古帝國崛起後,東亞、西亞、中亞被佔領,也重新開啟了東西方陸上貿易之路。但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全面南移,路上絲綢之路的性價比相應的下降,商人們也更願意走海上絲綢之路,這也是蒙古帝國的分裂的原因之一。

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阿拉伯帝國各區域的利益驅使已不足以維持高度同質化的政治大一統,物質基礎決定意識形態,於是,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國力衰退,便只能以宗教形式,在文化上實現鬆散的一致,也導致了原本統一的伊斯蘭世界的分裂。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為你解讀更多的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52節——沙特之第五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系列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力量讓四分五裂的德國在19世紀突然崛起?
沙特為什麼要緊抱美國大腿,肆無忌憚的狠踩俄羅斯?
斯里蘭卡親近中國而提防印度,不僅僅是距離產生美那麼簡單
中國為什麼錯失了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的寶座,而讓俄羅斯撿了漏?
印度後院尼泊爾起火了,但它沒被燒成灰燼,反而成了火鳳凰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