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當固守方陣撞上夢想馬車 中國中央空調產業將交棒國產品牌

當固守方陣撞上夢想馬車 中國中央空調產業將交棒國產品牌

8月下旬,國內家電企業上市公司中期報告集中發布,幾大巨頭業績看點頗多。國產幾大家電企業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都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緊跟其後「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發布再次聚焦市場眼球。以海爾、美的、格力領銜的八家家電企業營收總規模突破8700億元。海爾以2016.08億元領跑,美的以1598.41億元排名101位緊隨其後。




幾大家電巨頭靚麗成績單的背後,空調產品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過去的一年,空調產業整體上升趨勢明顯,而其中中央空調作為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細分單元,盈利能力和市場增長速度都有大幅提升。



國內幾大行業媒體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央空調市場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整體增幅超過25%,半年容量首次突破400億元關口,市場信心空前高漲。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以格力、海爾、美的為代表的國產品牌佔比份額再次提升。公開的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品牌中央空調佔比41.2%,而到2016年年底,這個數字變成了48.1%,進展勢頭不似家用空調當年開疆拓土時摧枯拉朽,但筆者認為改變的力量已經形成並積聚。隨著「國進外退」的整體趨勢推導,國家對綠色節能技術扶持力度持續加大,國產品牌超越外資成為市場主角的趨勢已然客觀存在。國內幾大中央空調市場研究機構一致預測,國產品牌市場佔比將會在2018年全面超越外資品牌。







為什麼國產品牌近年來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業內人士大多歸結為更貼合中國消費心理的定價、更完善的市場服務以及不斷下沉的渠道。




但筆者認為,這僅僅是基礎,技術壁壘的攻破、打破因此而產生的利益壟斷是國產品牌引領行業大盤走向的一條基準線,掌握這一點大中小企業皆可獲利。這恰恰是許多外資品牌的命門。



不溫不火的大機市場在醞釀大風暴




長期以來,以美系品牌為主的冷水機組佔據著中國內地中央空調市場的主要份額。在大型機組市場,或者說項目市場上,美系品牌在迅速佔領市場後,對中國中央空調產業的推動力是極小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當前國內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幾大美系品牌其實早已經淪為「中國製造」,包括開利、約克、特靈和麥克維爾在內的四大美系品牌已經在中國本土設立工廠,早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本土化生產。




另一方面,幾大美系品牌在其各自國內市場研究推廣磁懸浮離心機的時間都比較早,1993年麥克維爾已經開始研發磁懸浮機組,全球第一台磁懸浮離心機2003年便已在麥克維爾美國斯坦頓工廠下線。約克也是全球較早掌握磁懸浮技術且能夠自主生產磁懸浮壓縮機的品牌。但面對中國大型機組產品市場,各家本著佔據主導地位的固有利益,一直無心向中國市場輸出磁懸浮離心機技術和產品。




可以說,正是緣於幾大美系品牌固守傳統,無意在中國市場推動更為節能的冷水機產品的長級換代,才導致當下我國的中央空調大機市場已然演變成靠政策吃飯、靠補貼辦事、靠價格和產品保護度日的尷尬局面。



另一個嚴峻的現實是部分品牌的螺桿機、溴化鋰相對較低的COP能效值造成嚴重資源浪費,後期維護費用逐年水漲船高,在總費用中佔據相當大的比重。許多品牌商和工程商依然將這樣的產品推薦給用戶,一些甲方企業經受不住低價的誘惑選擇妥協,對於國家節能產業和綠色生態推廣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一個健康的產業鏈條,應該在不斷的創新研發中使利益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從新技術的誕生中獲得利潤和工作機會,這才是正常商業和產品計劃應該保持的節奏。很顯然長期享受品牌光環和先入為主帶來利好的美系品牌一味固步自封,對中國市場的需求研究已經嚴重脫節。




如今,隨著格力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海爾磁懸浮離心機組的成功研發,科技向心力在中央市場中已然掀起波瀾。




以格力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為例,董明珠在廣告里稱其為「不要電的中央空調」。而王健林對此呼應,表示若使用該產品,那麼萬達旗下產業將節省上億元電費。董的自信來自於自主研發產品對標目前市場主流產品的技術優勢,而格力的成功在於將能源管理的概念通過暴力的廣告植入輻射向全國,讓甲方開始注意到科技性、環保性、節能性對後期費用的影響。




儘管格力在光伏之路上仍處於不斷探索階段,圍繞初始投資過於昂貴;光伏發電受晝夜變換、陰雨及季節等因素的影響,系統效率並不穩定;在光伏電池目前的轉換效率下,耗能巨大的大型制冷機組不可能完全藉助光伏發電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格力還未在真正意義上攻克,使得市場跟風者廖廖,但格力此舉對於行業繼續推動節能產品拓寬渠道無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而在筆者看來,海爾中央空調的做法更令人尊敬,其十多年持之以恆在磁懸浮領域潛心耕耘,只為踐行一個企業使命,即要將更節能的中央空調產品帶入中國市場。要知道磁懸浮離心機產品作為行業最核心、最尖端的技術之一,長期以來只被外國公司掌握。國內普遍使用第一、二代螺桿機與變頻離心機。海爾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大量的研發投入,終於將該產品的技術壁壘成功打破。將磁懸浮離心機成功做到4200RT,IPLV值高達13.18,製冷面積更達到了史上最大的10萬平方米,能夠滿足製冷需求量特別大的場所建築,節能效果遠超50%,即是對海爾持續投入的最好回報。




成功研發磁懸浮離心機組並投入市場對於海爾來說,短期內並不是一樁特別賺錢的買賣。不過,海爾中央空調的決策層堅信,屬於中國中央空調市場的磁懸浮時代將很快來臨。




首先,磁懸浮離心技術開發門檻高、製造成本大,無形中加大了流通環節的市場壓力。不過其後期突出的節能表現是目前中央空調大機領域無一產品可以匹敵的。海外市場很早就領悟到這一點。從目前全球地區磁懸浮離心機市場佔有率看,澳大利亞佔比達70%以上,歐洲達50%以上,美國達30%以上,而中國、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國家磁懸浮離心機組尚屬於起步階段,市場上升空間和潛力巨大。







2012年磁懸浮離心機組在離心機市場整體佔比只有大約1%,在海爾的持續推動下,而到2016年這個比例上升為20.3%,4年內達成了20倍增長。4年中阻礙磁懸浮被廣泛應用的堡壘被海爾相繼攻克,其在國內外市場不斷累積的磁懸浮項目案例讓越來越多的用戶從中受益。






毫不誇張的講,正是憑藉海爾的一己之力,叩開了磁懸浮中央空調在中國市場的大門。可喜的是,在今年的中國製冷展上,我們看到包括格力、美的在內超過30家的廠商開始加入到磁懸浮離心機拓展的陣營中。相關機構預測,到2018年底,磁懸浮離心機組在離心機的市場佔有率有望接近40%,整體規模達到40億元,未來幾年內,磁懸浮離心機組都將保持60%左右的高增速,迎來徹底的爆發期。







拋開低成本低預算的中小項目,以及國家煤改電的扶持項目,屆時磁懸浮離心機將會徹底取代傳統離心機的地位,成為大型節能項目的首選產品,將會引領中國中央空調大型機組全面像綠色、節能、科技的方向過渡轉型。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內市場保守沿用老產品的歐美企業,如果仍然一味固守傳統,將會徹底失去競爭的底牌。




一個明顯的信號是,在磁懸浮的推廣上海爾已經開始換檔提速領跑。9月8日,由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和海爾中央空調聯合成立了全球首個磁懸浮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包括美國製冷空調與供暖協會(AHRI)在內的,來自美、英、法、德等國際權威認證檢測機構共同出席了揭牌儀式,為海爾中央空調全球最大冷水機組測試實驗室頒發全球認證證書。除了在權威領域牽頭或許認可,海爾中央空調為了進一步拓展工裝渠道,已經和國內多家知名能源管理公司進行合作,通過更系統、更專業的能源管理辦法將磁懸浮離心機組全面推向市場,在品牌商、能源管理方以及用戶方三方形成三贏格局。



反觀幾大歐美大機品牌,眼下即便在用戶偏愛上先發制人,但研發上的後勁不足,投入上的捉襟見肘,註定要給科技和中國節能低碳的大環境讓步。




持續火熱的多聯機市場


比拼堅持和投入



一度,多聯機領域是日系品牌的天下,即便時至今日,在消費者已經足夠冷靜的情況下,部分地區仍然對日系多聯機產品有莫名的偏好。 




不可否認,國產品牌進入初期純進口的日系多聯機質量過關、能效理想、使用效果一流,如果說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貴。




但如今我們發現,大部分日系品牌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卡位。它們絕大部分產品都已經國產化、開始用國產的低成本對沖市場,開始對標那些原本在他們眼中「看不上」的國產品牌。




為什麼?因為在多聯機領域,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大舉發力,依靠背後強大的集團實力,如美的、海爾,持續在多聯機領域開闢新的技術高點,對於不少單打獨鬥的日系產品而言,持久戰的局面必然不是他們想看到的。




以大金VRV為例,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其取得了輝煌戰果,一度在上海的高端商業體領域佔比接近90%。然而隨著競爭加劇,我們並沒有看到VRV系列的後續產品能再讓中國消費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而冬季缺少電輔加熱等問題反而讓不少中小品牌搶佔了市場份額。



從宏觀層面來說,多聯機趁著家裝崛起的東風一路飄紅,節能省電的概念植入到位,美觀舒適的用戶體驗也深入人心。但相對薄弱的技術壁壘勢必讓其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潭。




而在大型機組方面依靠先發優勢佔據國內市場主導地位的歐美系品牌,雖然近年來也紛紛轉戰多聯機市場,但業內明眼人都知道,幾乎所有的歐美系品牌在多聯機領域並無核心技術儲備。他們中的大部分品牌甚至無法實現自主生產,無耐只能尋求更有優勢的國產品牌進行代工。博士、開利等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多聯機產品便是在美的代工製造的。約克甚至在今年將其多聯機的產品銷售從原有系統直接剝離。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家用中央空調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4.2%,規模達到了180億元。國產系市場份額增長迅猛,而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不少日系品牌優勢不斷削弱。




與不斷上揚的銷量相比,筆者更欣喜的是,越來越感受到國產品牌崛起後咄咄逼人的研發能力和讓不少外資企業望塵莫及的投入能力。




目前,美的已經宣布進入全變頻時代,將IPLV等關鍵性數據作為對標依據後,美的中央空調已經擁有了挑戰了日系品牌的資本。而從家裝市場的實際反饋來看,美的已經迅速搶佔了全國二三線城市的份額,正逐步向一線城市高端市場推進。



另一家在多聯機領域強勢發力的國產品牌是海爾。依靠早前發布的MX無線多聯機以及2018新冷年行業首發的無限煥新多聯機,海爾也吹響了進攻多聯機領域的號角。從某種意義上說,海爾的謀局布陣野心更大。美的更看重市場的卡位及渠道的下沉,而海爾不僅在新品工裝領域對傳統外資品牌發起挑戰,還對更新改造市場圖謀更深。 




海爾在多聯機領域的探索步伐一直沒有停止,今年7月20日,海爾中央空調在深圳首發全球第一台「無限煥新」多聯機新品,首次實現內外機無線通訊,同時可適配所有品牌管路和內機,不改裝修換新空調。在推動多聯機產品的迭代升級的同時,也為行業樹立了風向標。目前在這一領域中,能和海爾無限煥新多聯機正面競爭的產品幾乎沒有,海爾有望在這一領域實現大幅增長,從而從銷售數據上直接逼宮日系品牌。 




為什麼海爾能夠迅速切准市場脈搏從而快人一步?這和持續的技術投入以及集團化的產品布局有很大關係。在海爾互聯網工廠的製造體系下,海爾更容易掌握用戶的實際需求和痛點,也更容易通過大數據制定出合理的產品規劃。再依託海爾長期積澱的製造實力,在面對競爭對手時,海爾優勢已經彰顯。而從更長遠的角度觀察,短時間內的市場上揚確實能讓百家爭鳴,但論持久戰而言後續持久的技術、產能輸出才是制勝關鍵。




很顯然,掌握更先進技術的,擁有更雄厚積累的那一方將會笑到最後。




格局重鑄,國產技術流派必然崛起




回到最開頭關注的話題,在「國進外退」這個大趨勢下,究竟是國產品牌借著東風一路狂奔,還是中央空調行業將會出現新的寡頭局面?




筆者更傾向於後者。也更希望未來市場會向這個局面發展。中國工業製造亟需擺脫廉價製造的陳舊印象,中央空調行業也需要一場更加徹底的洗牌,重鑄目前中低端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格局。民族品牌的先鋒陣營能以多快速度依靠本土優勢破局,筆者不敢武斷臆測。




但有兩點可以確信的是,以海爾、格力、美的等為代表的國產技術流派已經崛起;中央空調製造業勢必翻版家用空調產業,其未來一定掌握在布局更深、改變更徹底、更全面擁抱科技和互聯網的國產品牌手中。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