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項羽愛妾虞姬的重要死因
歡迎關注企鵝號《閱讀閱讀》,您的足跡就是《閱讀閱讀》!
推薦:曠世絕戀之《紅樓夢》寶黛模式

寫給你
帶刺的玫瑰
蘇路
00:00/04:05
文/常志梅
【作者簡介】常志梅,筆名一帆,甘肅人,教師,80後文學愛好者。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虞姬,一個被西楚霸王項羽深愛過的女人,一個被寫進《史記》的女人,一個被司馬遷贊過的女人, 一個用生命詮釋愛情的女人,一個死後仍無法被人們遺忘的女人。
十年楚漢戰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並不是劉邦與項羽之間的恨,而是虞姬與項羽之間的愛。女人的愛,使男人們的廝殺顯得蒼白與空虛。
霸王別姬,那場生死離別似乎至今也未結束。人們不只為項羽的失敗嘆息,更為他的多情而生敬意。於是,中國又多了一個俗話,簡直像為項羽量身訂做的:無情未必真豪傑,多情如何不丈夫?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唱罷《垓下歌》,浴血突圍,退至烏江西岸,身邊只剩二十六名保鏢。最後,十萬楚兵皆作煙消雲散。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姬。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撕裂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譯成白話,就是:「虞姬啊,虞姬啊,我把你怎麼辦呢?」 實際上是在暗示,暗示什麼呢?虞姬是明白的。
這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使項羽的「垓下歌」愈顯悲涼,這是他對美人的傾訴,對命運的傾訴?最後只能發出一聲嘆息:「非戰不利也,是天亡我也。」男人最終戰勝不了命運,如同女人永遠臣服於愛情。
虞姬最終飲劍自刎,對自己的愛做了最後的詮釋,但這不是她唯一的一條路。項羽可以給自己的愛騎烏騅最後的憐憫,放它一條生路,雖然最後烏騅也跳河(寫到這裡,眼前彷彿出現了高中時讀《項羽本紀》時淚流滿面的情景,我曾被項羽的專情震撼,被烏錐的忠實感動,被虞姬的唯美所折服)。
但對於虞姬他卻沒有這麼大度。
他沒有鼓勵自己深愛的女人勇敢的活下去。像虞姬這樣的美女,不一定是戰敗後的刀下亡魂,或許將會有另一個英雄傾心呵護她。但在項羽看來,他深愛的這個女人是他私有的,他不願和別人共享,這是愛的極致,也是自私。
虞姬死了,成了愛情的犧牲品、大男子主義的犧牲品。另外,我想痛斥千百年來害人至深的封建思想,很多時候女人好像只有死了,才能被人們所接收和理解。我們一味的追求某種境界,忘記了生命的可貴。我尊重心中有愛的人,但前提首先是一個愛自己的人,都說毛髮受之父母,生命更是,絕不能輕言放棄。
戰爭結束了,美人離去了,時光也已漸行漸遠。或許,相對於永恆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確實極其脆弱,轉瞬即逝,令人感嘆不已。英雄也好,美人也罷,在命運面前都是那麼的不堪一擊,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過是一朵浪花,沒有什麼是可以永恆的。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有畏有敬。
《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於此吧!
讓我們捧一抷黃土祭奠這位美人,同時也為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義和封建思想送行。
被諸葛亮無比膜拜的樂毅,真實戰力恐怕讓你失望
複雜的王夫人
迎春探春姐妹花——你的悲傷我無能為力
你讀書多,認認《山海經》中的神鳥異禽


※複雜的王夫人
※被諸葛亮無比膜拜的樂毅,真實戰力恐怕讓你失望
※你讀書多,認認《山海經》中的神鳥異禽
※迎春探春姐妹花——你的悲傷我無能為力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