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瓷鑒別的終極秘訣就是兩個字:自然!

古瓷鑒別的終極秘訣就是兩個字:自然!

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一般會從釉、器型、紋飾、燒造方法等傳統方面進行辨別。但是瓷器涉及的窯口眾多,每個時代的東西風格各異,造假手段又層出不窮,讓很多人對陶瓷鑒定的感覺都是霧裡看花一般。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造假的手段再高超,也是在短時間內批量生產的。瓷器上最自然的、經過歲月打磨的使用痕迹和工藝痕迹以及出土痕迹是仿造不出來的。所以,古瓷鑒賞的終極秘訣就是兩個字:自然!

明,青花雲龍紋高足杯,國家博物館藏

使用痕迹

許多古瓷是日常用器,由於經過長期的使用,器物的底足、內心和器身都有自然的磨損痕迹。特別是底足的磨損痕迹,由於是放在桌子等木器上多次緩慢磨損,底足用手摸時有光滑舒適的感覺。碗、盤、盆類容器內部的磨損是雜亂無規律的,由於長期使用,釉面有失亮情況。同時,器身的磨損擦痕也是毫無規律的,星星點點,若隱若現。

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這種痕迹是傳世瓷器最好的見證。因為凡是流散在民間的東西,它的經歷一定非常之坎坷。這一點有別於故宮裡的文物,故宮由於有特定的環境,所以很多文物依然光鮮亮麗。

青花海水龍紋缽,明宣德,故宮博物院藏

常見的使用痕迹的作偽方法:

新仿的古瓷,由於新鮮出爐,未經使用,特別是新仿明清瓷,如不經人為作舊磨損,它的底足和器身都是鋥亮嶄新的。這種不作舊的東西,火光刺眼,行內常常稱作「賊光」。為了避免這一點,作假者常常會人為磨損。一般是用砂輪打磨、用布反覆摩擦或把器物底足直接在地板、石板上摩擦。

這種做法磨出的痕迹很明顯,往往很刻意,常常弄巧成拙。凡是看見有在器物足底等不常用的地方出現劃痕或劃痕處有不明顯的突起以及劃痕過於規整等不合理的現象時,就值得懷疑。

工藝痕迹

工藝痕迹代表歷史時代縮影,應該說是非常複雜和難於搞懂的。就以元代以前的老窯瓷器為例,裡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來的。在拉的過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胚痕迹,或深或淺,因器型、窯口、生產地域不同而定。

定窯白釉盞托,宋,故宮博物院藏

常見的工藝痕迹的作偽方法:

現在有很多氣孔痕迹、褶皺痕迹在一些粗製仿品器物上過於集中,比如拉坯以後就人為製造一些褶皺痕迹或者是氣泡痕迹,不是很均勻很自然。拉坯和煉泥的工藝過程,包括修足的工藝過程很複雜,目前小件器物的現代仿品的底足未見過使用傳統工藝的。

出土痕迹

出土痕迹是歷代瓷器出土的鐵證,最容易量化的就是在土下埋藏的痕迹,也就是土蝕、水蝕的痕迹。這個痕迹把握起來有很多的困難。尤其是在北方地區,氣候非常乾燥,在土裡面雖有土蝕、水蝕的現象。湖南、湖北地下水位高,它水蝕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南方瓷器和北方瓷器的出土痕迹區別在於,南方出土瓷器水漬非常嚴重,北方出土瓷器土痕要多於水漬,而且鹼性土質對釉面的腐蝕程度較大,有時候釉面甚至被土蝕得沒有光澤了。

常見的出土痕迹的作偽方法:

現在市場上見到的大量瓷器、陶器都以出土自居,幾乎讓土覆蓋得連本來面目都分不出來了。還有一種是膠粘,無論它是用乳膠、雞蛋清,或是其他現代化的材料來粘合,都需要一層層地粘,粘完以後陰乾,水分自然揮發,揮發以後撣不掉的就永遠附著上面。這種附著的層次是不清晰的。

這種土蝕的痕迹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有貼骨的感覺,就是說泥土和瓷胎、瓷釉貼合得非常緊密。因為任何一件東西埋在地下只要經過幾十年以上,沒有干擾處於一種全封閉的狀態,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降、時間的沉積,土壤一定是結實的。如果我們看到瓷器上裹著的土肉眼看上去呈顆粒狀,那麼這件瓷器是贗品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不管現在的造假技術有多先進和高超,成百上千年的時間留下的自然痕迹是作偽者永遠也逾越不了的鴻溝,是最本質的區別。雖說在瓷器收藏時「交學費」在所難免,但能夠謹記「自然」這一點,多看多思、少點貪念,低級錯誤才能少犯、損失才能減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品鑒定網 的精彩文章:

2017年最新更:49幅拍價過億的天價書畫,值得收藏!
陶瓷是好陶瓷 就是要你怎麼看了
「江湖畫家」的騙術憑什麼橫行!
國家標準:45種寶石鑒別圖文詳解!三
國家標準:45種寶石鑒別圖文詳解!二

TAG:中國藝術品鑒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