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阿婆叫瀝繞村流——大水灣

阿婆叫瀝繞村流——大水灣

大水灣

大水灣村是坑梓街道龍田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是一個有著兩百多年的老村。改革開放前,大水灣村下有一個龍灣生產隊,20世紀80年代初,原來的龍灣村「蝶變」成大水灣居民小組,大水灣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

大水灣村以前被人們稱為龍灣村。該村的先祖可追溯到秀新新喬圍村的黃氏三世祖振宗公黃振龍,他在龍淡河支流「阿婆叫瀝」河的中游秀新喬圍建村後, 又向「阿婆叫瀝」的下游開闢發展。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振宗公二兒子66 歲的黃瑞英攜一家老小遷離新喬圍,在「阿婆叫瀝」下游開闢發展「大水灣村」,並建立了「龍灣世居」。

由於「阿婆叫瀝」河環繞著整個村子,從地形上看,猶如一個大的水灣,所以叫「大水灣」。後為繼用「龍田」的「龍」 字,村名也叫「龍灣村」。

阿婆叫瀝發源於松子坑附近山澗,流徑坑梓多個村落,經淡水注入東江。當地人稱其為「九曲十八彎」, 形容它的蜿蜒曲折。阿婆叫瀝是哺育了坑梓客家的母親河。

說起阿婆叫瀝這個河流名稱的來源,當地人給出了不同的說法。其一,說以前的小孩經常到河裡玩水,阿婆就在岸上喊「不要去游水啊」,或者喊「回來吃飯喲」(「叫」在客家話里也有「喊」的意思)。

其二,謂黃氏始祖初遷坑梓時地多人少,春耕人手不足,無法及時播種,急得阿婆站在河邊大哭。「叫」,在客家話中也是「哭」的意思;「瀝」,表示溪流、小河。

龍灣世居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坑梓保存較為完好的圍屋中,建造時間僅晚於新喬世居,其歷史算得上是坑梓排名第二的圍屋了。其建造目的也印證了這點,乾隆十八年(1753年),黃氏昂燕公(坑梓黃氏初祖黃超軒的兒子黃居中的第三個兒子,也就是坑梓黃氏的三祖公)主持修建第一座大型圍堡「新喬世居」,臨近竣工,發現所備物料經費都大有富餘,便讓兒子到大水灣另尋吉基,僅隔二十七年,又建起一座「龍灣世居」。

龍灣世居和其他圍屋的建築結構很相似,三堂,至少三橫,一個前坪,前坪正前方有月池,第一橫的左右兩端都有角樓,每個角樓下有一個側門。

中堂門上匾額內容為「龍灣世居」,並留有「乾隆辛丑仲冬」的字樣,其中乾隆辛丑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仲冬即冬天第二個月、農曆十一月份,可見當時房子是冬天落成的。

左邊堂門上對聯的橫幅是「三多」,右邊堂門上對聯的橫幅是「九如」。這都出自中國的古典文獻,其中「三多」出自《莊子天地》,原意是多福多壽多男子。而「九如」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雩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成。」是福壽延綿,一切完滿的意思。

由此可見,當年居住在這裡的人士,都很有文化修養或者非常重視文化修養,對聯中往往蘊含著非常好的寓意。

在龍興南路與龍灣路交會處,有一口名為「龍田大水灣老井」的水井,這口井已經有200多年歷史了,從清代客家人遷來龍田世居至今,養育了幾代大水灣當地居民,記錄著坑梓黃氏人的遷徙和奮鬥史,也見證了改革開放30餘年的發展歷程。

老井井口呈半圓半方形,用麻石築成,直徑約200厘米,井壁用青磚砌築而成。從井口向下望,井口距離水面也就1.8米左右,井水呈碧綠色。井壁上長滿厚厚的翠綠的苔蘚,苔蘚下掛著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閃。

這口古井是龍灣世居的建設者黃瑞英所鑿,距離龍灣世居約300米處,是龍灣世居的配套工程,曾是龍灣村的主要飲用水源。當初鑿井的時候,黃瑞英還專門請了一位名人勘察過,其在此畫了一個圈,告訴黃瑞英這是塊風水寶地,地下藏著一個泉眼。果然,鑿井不到1米處,一股股清泉從地縫裡噴出,喝上一口,井水特別甘甜。這口井的水源很好,井水清澈又沒有受污染。以前還出現過人們排隊來這裡挑水的盛況。

幾百年來,這口井從來沒有乾涸過,井水還特別甘甜,即便是將井裡的水全部舀完了,約摸半個小時後,井口的泉水又會自動滿上,卻從未溢出來過。

改革開放前,龍灣生產隊有三口水井,其中大水灣水井是生產隊村民的主要水源,排隊打水的人絡繹不絕。後來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曾經是村民賴以生存的水井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原來大水灣村的三口水井,唯有大水灣古井還在使用。不過,由於工業污染等因素,古井水已不能直接飲用,但井水依然充沛,吸引著不少居民用井水洗衣服。

綜合自深圳特區報、南方都市報、假行僧新浪博客、《鵬城街話》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最聰明的王爺,癖好太怪,居然喜歡干這事
嘉慶殺和珅,和珅拿出乾隆賜的保命密詔,上面竟然寫著這三個字!
從《如懿傳》董潔的葬禮,就知道清朝最後為什麼會滅亡
雍正比乾隆少活30年,可能就是因為飲食問題!
史上最任性的狀元:皇帝一出題,他聽完扭頭就走,卻被欽點為狀元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