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聞名遐邇壽山石——石之美

聞名遐邇壽山石——石之美

壽山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其色彩斑斕瑰麗,質地通靈溫潤,自古有人間瑰寶、寶石之王等美譽,名列當代中國四大名石之首。其品類繁多,是進行雕刻創作、收藏的佳品,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愛。

天下寶石、奇石、珍石、怪石不少,壽山石的名貴之處在於其品質品瑩溫潤、柔而易攻的石質,剛柔適中,可以篆刻成印章,可以雕刻成藝術作品,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情趣。壽山石以其天生麗質的天然美與巧奪天工的藝術美珠聯璧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形式。

壽山石石質晶瑩凝膩、溫嫩通透,特別是壽山石中的極品—田黃,更是「細、結、潤、膩、溫、凝」,「六德」齊俱,傲然於各地五彩寶石之上,儼然「石帝」。壽山石或艷紅或明綠,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無色透明各色俱全,石色豐富明艷照人,是其他石種不可比的。

壽山石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1500年前就已有人在壽山村對壽山石礦脈進行開採,在南朝時期,已有壽山石雕刻的作品出現於世間。壽山石雕品始見於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隨著雕刻技藝的不斷發展,宋代時期,壽山石雕刻的技藝已經達到可供觀賞與玩樂的程度了。於是壽山石雕的「收藏」歷史從此開始。但由於缺乏原料,作品稀少,此時的壽山石雕收藏以宮廷及達官貴人為主。元末,壽山石開始用於印章中,並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文人雅士開始以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為喜好,並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社會風氣。清·毛奇齡著《後觀石錄》,全文只有3600多字,對49枚壽山石作「品玩」式的記錄。文中較有歷史意義的是對壽山石分類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說,至今仍普遍被人們接受。

田坑石之美

在壽山附近溪流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的壽山石,沒有完整的礦脈,無根無脈,呈自然形狀,無明顯稜角,沉積於一兩米深的田地下層,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主要分為田黃、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田黃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品種,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蔔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等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於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裡層,色地越淡,而蘿蔔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於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於優質田黃石。

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後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值得一提的是,在田石中有一種獨特的「寺坪田石」。壽山村外原有一座「廣應寺」,建於唐光啟三年(884)。寺中僧人時常採集田黃石,研磨成粉末給周圍百姓治病,未用的石頭儲於寺內,日積月累,寺中積攢田黃無數。元末戰亂,廣應寺因曾收留過朱元璋而被元兵付之一炬,連同僧人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田黃石也沉默於火中,田黃石經火炙後又埋入土中。造化弄人,數百年的日晒雨淋、水分浸蝕不但沒有讓這些深埋於廢墟之下的田黃石黯然失色,特殊土壤的滋養反而賦予了它們更為絢麗的生命,既保留了田黃石原有的優良品質,更進一步成就了其溫潤如古玉的厚重質樸的獨特魅力。廣應寺明洪武和崇禎年間,兩次焚毀、重建,反常的環境因素,是形成寺坪田獨特的演變條件。其中明代毀於大火兩次,也是寺坪石形成的最主要時間。明時寺坪石的數量頗多,到廣應寺附近採集寺坪石也成為文人雅士的風尚,寺坪田的身價逐年上漲,很久以前就已經是「易金十倍」了。

水坑石之美

水坑石產自壽山村東南面約兩公里的"坑頭占"山,山麓溪流發源地有一礦脈,東西走向,由於礦體地下水豐富,礦石長年受其滋潤,多為一種透明狀的晶體,礦石質地晶董剔透、色柔純凈、明澤如脂,猶如"冰肌玉骨"一般,但在大小上都不佔優勢,體積較小。除了產自坑頭銅的坑頭石為非晶凍外,其餘均呈現一種晶體或凍體。

水晶凍石是水坑石中的上品,通體透明,猶如玻璃一般,可隔石觀物,色彩包括白、黃、藍諸色,其中白水晶凍石較為罕見,因此也最珍貴。魚腦凍石材質為半透明狀,凝膩脂潤,像煮熟的魚腦,產量極少,很難獲得,為水坑石中的珍品。水坑石有一種石材的肌理中含有像水珠一樣的環紋,被稱為環凍石,石品極其昂貴,價值超過水晶凍石和魚腦凍石。此外,還有牛角凍石、黃凍石、罐草凍石、天藍凍石、桃花凍石、瑪璃凍石、凍油石、坑頭凍石、掘性坑頭石等。

山坑石之美

山坑石指山地中的壽山石原生礦,呈脈狀產出,埋於岩層夾縫之中,產量較大。根據礦脈的不同又可分為:高山礦脈、都城坑礦脈、善伯洞礦脈、加良山礦脈、旗降礦脈、其他礦脈等。

高山所產壽山石品種最多,儲藏量最大,開採歷史也最悠久。高山礦脈的壽山石色彩斑滿細麗。地晶瑩剔透、通靈滋潤,但石質較松,水分含量較高,因此容易乾裂,需要細也保養。

按色彩又可分為紅、白、黃、巧色等,凍石類高山石質如凝脂、通靈細膩,包括桃花凍、牛角凍、魚腦凍、魚鱗凍、高山環凍石等,按所產礦洞的不同又可分為和尚桐高山石、瑪璃洞高山石、蒜枝洞高山石,其中還包括以人名命名的礦洞,如大健洞、世元洞、嫩嫩洞等,以形態命名的有太極頭高山石、雞母窩髙山石等。

都城坑礦脈所產壽山石色澤豐富多彩、溫純深潤,石質較堅硬,但結晶性強,通澈透明,肌理常伴有像水紋一樣的曲線條紋。色澤包括白、紅、黑、黃、花等,礦洞類包括琪源洞都城坑石、坤銀洞都城坑石、元和洞都城坑石,另外還有粗岩都城坑石、掘性都城坑石、鹿目格石、尼姑樓石等。

善伯洞礦脈的壽山石蠟性較強,質地溫膩,呈半透明或微透明狀,色彩極其豐富,除常見的紅、黃、白、黑等,還有月尾綠石、月尾紫石、艾葉綠月尾石,這些是近年來發現的新石種,半透明,帶綠味,特別是肌理中含有像水草一樣的紋路,十分迷人。

加良山又稱月洋山,所產石種可分為兩大類:芙蓉石和峨眉石。芙蓉石極為溫潤細膩,猶如凝脂,其中白色最為珍貴,看之無影,拂之有痕,被稱為"石後",為石中的"上上品"。乾隆皇帝曾用"似玉非玉真寶也"來形容白芙蓉的羊脂白,它的白跟漢白玉一模一樣,這種白可使人必魂盪漆,它的油膩程度是很多石頭所無法比的。峨眉石石質較粗劣,很少用於雕刻。

旗降礦脈所產石質堅細而溫潤,微透明而富有光澤,色以黃、紅、白者最多,偶有紫色。其他礦脈中以老嶺石最為出名,它開發最早,宋代的石俑大多是用老齡石雕刻而成,石料塊度較大。

如今,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壽山石,喜愛壽山石,可以說,每一塊壽山石都是一塊不同的天地,承載著中國上千年來經久不衰的人文精神,而壽山石的雕刻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了一種傳統的文人精神,散發出了一種力量。通過欣賞、把玩壽山石或是其雕刻,才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士人對自然萬物的審視,以及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繼成功打造北京奧運徽寶、上海世博徽寶、北京園博徽寶之後,工美集團為紀念2019年世園會的召開,又一次扛鼎巨獻《世園徽寶》、《世園寶璽》兩款印璽,並以壽山石為載體,更是體現了兩款印璽的收藏價值。

其中,《世園徽寶》印鈕採用了龍鳳造型,寓意著祥瑞、和諧。雙龍面向兩側,龍鰭環卷,氣韻生動,代表著中華民族剛毅進取的精神;兩隻昂首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象徵著美好與智慧。璽基周身圍繞夔龍紋,莊重威嚴。

《世園寶璽》印鈕以瑞獸——椒圖為設計元素,鄭重、威儀的造型寓有祥瑞之意;寶璽中間的環形玉璧,寓意圓滿、美好;椒圖和玉璧的造型展現出了東方文明古國深厚的人文內涵和追求美好的情懷。

兩款印璽正面均雕刻此次世園會名稱,背面的萬里長城圖案與北京世園會會徽「長城之花」相互呼應,生動展現了「長城腳下世園會」的特色。《世園寶璽》、《世園寶璽》的設計是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禮讚和弘揚,必定會成為極具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珍貴藏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工美技術中心 的精彩文章:

獨耀繁藝,匠心宮藏(二)-故宮藏畫琺琅器賞析

TAG:北京工美技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