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心下痞治療醫案347期

心下痞治療醫案347期

今日練習

鄭某,男,22歲。

患者因外感時邪,而出現高熱,口燥渴,神志昏蒙,夢中囈語,手足厥冷,小便色黃,大便尚通暢,脈洪大有力,舌質絳紅苔黃。

處方:__湯,1劑。

服2劑而病癒。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半夏瀉心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一期:桂枝加葛根湯醫案【346期】

上期原醫案

張某,男,36歲。平素嗜好飲酒,常飲又多飲,日久之後,酒濕內傷,脾胃失運,中氣不和,痰從中生,影響中焦氣機升降失調,而成心下痞滿之證。

伴見噁心嘔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雖經多方治療卻難以收功。舌質紅,苔白,脈弦滑。

此屬痰氣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12克,乾薑6克,黃連6克,黃芩6克,党參9克,大棗7枚,炙甘草9克。

服一劑,大便瀉出白色粘液甚多,嘔惡大減。再一劑,痞、利俱減。四劑盡而病癒。(劉渡舟醫案)

按語

本案辨證時抓住心下痞而確定為瀉心湯證;根據噁心嘔吐及有嗜酒釀痰的病史而確立為痰氣痞,所以服用半夏瀉心湯後從大便瀉出許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見古人所謂半夏瀉心湯治療「痰氣痞」這一說法並非虛妄。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之第十七》: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乾薑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故以人蔘、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

《金匱要略心典》: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乾薑辛以升陰,陰昇陽降,痞將自解;人蔘、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木蝴蝶
如何學好《傷寒論》這部和臨床關係最密切的中醫經典?
生命離不開「元氣」
桂枝加葛根湯醫案346期
「史上最長假期」結束啦,學傷寒全攻略拿好不謝!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