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國大革命中的一個重大事件-馬拉之死

法國大革命中的一個重大事件-馬拉之死

馬拉(Jean-PaulMarat,1743–1793),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導人之一,雅各賓派當政以後,他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而成為該派的主席,但同時也是一位殘忍嗜血的活動家,往往不經審判便將政敵送上斷頭台。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濕疹。為此他每天得花幾個小時躺在浴缸里,一邊治療,一邊處理公務或進行寫作。十分厭惡他殘忍行為的夏洛帝·科黛以申請困難救濟為名,進入馬拉的浴室,並在他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行刺,結束了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19世紀法國畫家大衛所畫的《馬拉之死》,是肖像畫中的另一種典型代表。大衛用盡一切藝術手段把一次政治上的犧牲描寫成一次真正的謀殺。在畫面上表現的是馬拉被刺殺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拋在地上,鮮血從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著便箋,臉上露出憤怒而痛苦的表情。構圖中無情的水平線只用無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無一物,空曠而幽深,從左側射入的光線,照亮著馬拉的身軀和面部,具有紀念碑似的立體感。畫面上沒有繁多的色彩,也沒有複雜的縮短法,力求單純,用他的畫筆喚起人們單純質樸的感情和堅貞的正義感。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保羅·波德里同一題材的畫作《刺殺馬拉之後的科黛》。他在1861年創作的這部畫作是他唯一的一幅表現歷史題材的作品。這也表明這一歷史事件是如何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要用他的畫筆來抒發他的感想。波德里無疑是出於對馬拉的憤怒和對科黛的崇敬才畫這幅畫的。他不隱諱科黛殺死馬拉是一次謀殺,但他沒有像大衛那樣,不讓科黛出現在畫面上。在波德里的畫中,她就站立在被害人的身旁,表現對自己行為的負責精神,是一位正氣凜然的英雄。

科黛認為馬拉這樣的政治屠夫,必將破壞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所以在完成刺殺後沒有逃走。在接受審訊時,她說:「我是為了拯救10萬人而殺了一個人,我是為了拯救無辜者而殺了大惡人,為了使我的國家安寧而殺了一頭野獸,在革命前,我就是共和派,我從來就是精力充沛,無所畏懼的。」

1793年,在雅各賓黨暴力執政期間,對自己的領導馬拉和雅各賓黨,大衛為了表現自己的赤膽忠心,除了畫了《馬拉之死》外,還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建議:讓人民瞻仰保持著倒在敵人刀下那一刻姿勢的馬拉遺體。這個建議竟然被採用了。巴黎正值炎夏,死後的馬拉滿身潰瘍,屍體很快腐爛發臭,臉部因痛苦而變形,舌頭伸出在外,怎麼也塞不回去,不得已只好割掉。大衛想的辦法是把馬拉的全身遮住,只留出臉部和一隻手,而這隻手還是從其他死人身上切下來接在馬拉肩上的,因為馬拉的手已經爛得不成樣子。據說由於親吻這隻手的民眾實在太多,最後它竟從身體上掉落下來。

1907年,蒙克從大衛的《馬拉之死》一畫中受到啟迪,畫了一幅以渲染愛情中的仇恨與嫉爐為主題的風俗畫,題名為《馬拉之死》。此畫他作了兩個稿子,彼此在細節上略有差異,但構圖上基本一致。這是蒙克在精神分裂以前的作品,就其作品動機來看,蒙克這時對於性吸引、暴力和死亡的主題感興趣。畫家此時的精神也已瀕於崩潰的境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神馬 的精彩文章:

蒙娜麗莎的微笑

TAG:畫神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