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吳失敗的三大原因

東吳失敗的三大原因

1

從客觀的角度看東吳的滅亡,非兵將不多,城池不堅固,地勢不險要。只因孫皓不修內政,荒淫誤國,致使「上下離心,莫為皓儘力」。

東吳的失敗主要是內部原因造成的,外因只是加速了其滅亡。

第一,孫皓荒淫無度,政治腐敗。東吳末代皇帝孫皓自當政以來,荒淫無度,昏庸殘暴,殘害人民,無所不用其極,扒皮,挖眼等酷刑令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不敢進諫真言。

2

民間謠傳章安侯孫奮應成為天子,孫皓便斬草除根,將孫奮和他的5個兒子統統處死;豫章太守張俊只是同情孫歷而替其母掃墓,卻遭車裂之刑。

吳中書令賀邵因中風,不能說話,辭職數月,孫皓懷疑他裝病使詐,命人嚴刑拷打後,還用燒紅的鋸割下了他的頭,但他最後也沒有說出話來,家屬也被流放。

東吳失敗的三大原因

孫皓近小人遠賢臣,張俶阿諛奉承、喜歡打小報告,卻被寵信,陞官晉爵,最後竟成為司直中郎將,進封侯爵。是非曲直,黑白顛倒,朝政日非,全國上下一片恐怖氣氛。

3

第二,迷信長江天險,沒有充分的戰爭準備。養兵千日,做好隨時應戰的準備工作是千年古訓。

司馬昭在滅蜀國後,為下一部滅吳積極做準備。對於鄰國的舉動,東吳的很多大臣是知道的,就算他們不去調查,只要想一想也會明白,蜀國已亡,下一個肯定就是東吳。

因此很多大臣,建議吳主孫皓加強軍備,增強長江流域戰略要點的防禦力量,提高警惕,防止西晉的突襲。

4

晉朝在益州打造戰船的時候,吳建平太守吾彥發現了長江上游飄來的大量木屑,便知道了晉國正在大造戰船,訓練水軍,等到一切就緒的時候便會順流而下。

吾彥向吳主孫皓建議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軍兵以塞其衝要。」晉泰始十年、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吳國大司馬陸抗在臨死之前,仍向孫皓建議增兵加強西陵、建平的防守實力。但孫皓卻沒有接受這些關鍵性的建議。

東吳失敗的三大原因

第三,戰略決策的失敗。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東吳統治集團多年來既不知道晉軍的動向,在作戰中又不能隨機應變,失去了戰機。

5

還在戰爭中指揮失誤,致使擁有20多萬大軍,佔據長江天險的東吳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即灰飛煙滅,這在古代戰爭史上也是很少見的。

東吳在軍事力量對比中雖處於劣勢,而且戰前未做充分的準備,但是如果能夠在戰爭中隨機應變,採取相應的戰略對策,也不至於如此迅速的徹底滅亡。

從當時戰略部署看,東吳如果採取兩方面的措施,有可能自保:一是立即增調兵力加強建平、西陵的防禦,這也是陸抗臨死之前的建議。

6

另一條是,既然東吳軍力不夠,就集中兵力於建業附近,駐紮江邊阻止敵人登陸。可惜東吳統治集團沒有想到這一點,致使西晉王浚的水軍順利進入並和3路大軍勝利會師於建業江面,對東吳形成更大的威脅。

晉滅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次大規模渡江戰役。此役水陸俱進、多路並發、順流直下,各個擊破,一舉消滅東吳。

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幾十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在這場戰爭中,西晉準備充分,水路並進,戰略指揮得當,多路齊發,最後取得了勝利。

7

王濬率的水軍在這場戰爭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江先後阻截過曹操、曹丕。王濬率領的水軍從巴蜀沿江東下,克服長江天險,大敗強大的吳國水軍。

東吳失敗的三大原因

足見晉國已經建立了一隻強大的水軍,比起東吳有過之而無不及。然後又不失時機地配合步兵發起總攻。終於滅掉了吳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憶城千年行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執意北伐的根本原因
慈禧為什麼要利用義和團來抵抗列強侵略
太平天國,一場虛幻的大同夢
是誰斷送了北洋水師
和珅跌倒,吃飽的不僅僅是嘉慶

TAG:憶城千年行 |